宫崎骏与吉卜力的这些年
宫崎骏功成身退,吉卜力工作室的后继者问题浮上水面,长子宫崎吾朗到底是否适合继承吉卜力,至今也是褒贬不一。比起继承父亲的风格,吾朗更期待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袁云准
2013年7月20日,宫崎骏的新作《起风了》在日本各大院线上映,挂着宫崎骏的金字招牌,本片上映之后即横扫千军,连续7周稳坐票房冠军之位,截至本月初,《起风了》在日本的累计观影人次超700万,票房也突破100亿日元大关。
正值宫崎骏粉丝们意犹未尽,期待着大师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面世的时候,9月1日,宫崎骏闪电宣布他将引退的消息,令诸多粉丝大感意外,不少日本人直呼童年结束了,就连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也在政府记者会上公开表示“震惊和遗憾”。鉴于大师之前有过至少四次宣布引退但又重返江湖的“前科”,很多影迷依旧相信不久之后大师会王者归来,直到9月6日宫崎骏正式召开引退记者会,大家才发觉大师这次似乎是玩真的了。
无论是对引退的热议,还是对《起风了》的追捧,都显示了宫崎骏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化史的地位,其人生的辉煌成就,也创造了一种可以载入历史的商业文化形式与风格。
“想要妈妈背一背”
1941年,正值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东京的宫崎家第二个儿子出世了,这就是日后的宫崎骏。虽然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物资紧张,家境富裕的宫崎骏倒也有着相对于其他人较为优越的童年。
1944年,日本战败几成定局,本土也遭到轰炸,宫崎一家从东京迁往枥木县避难。有别于东京的繁华喧嚣,枥木的田园生活对于喜静的宫崎骏来说更是一个童年天堂。另外,幼年的他身体孱弱,因而不擅长运动,却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加之宫崎家经营着家族式的飞行器工厂,使得宫崎骏从小就对飞行器怀有强烈兴趣。从其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他对“飞行”的执著。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宫崎骏全家才迁回东京,之前的这段乡间的童年经历,也为宫崎骏之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战后,瓦砾中的日本百废待兴,废墟中的家园和失去亲人的小伙伴,一幕幕惨象给宫崎骏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对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反战”理念,深层原因正是宫崎骏的幼年经历。
宫崎骏与母亲的感情也是他的创作原点之一。他的母亲对子女教育要求很严格,性格坚韧,又知书达理。遗憾的是,宫崎骏6岁的时候,母亲就罹患结核病倒了。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结核病菌侵入脊髓,连站立都很困难,从此便卧病在床。幼小的宫崎骏总是趴在病榻前求母亲背一背他,妈妈总是叹息一声,痛苦地摇了摇头。宫崎骏后来接受采访时谈及儿时的这段经历依旧是历历在目,他抱怨自己从来没有被母亲背过,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看着曾经坚强的母亲卧病在床,别说是站立行走,即使是翻身都需要人帮忙。宫崎骏一次又一次祈祷母亲康复,但母亲的顽疾却丝毫没有好转。无法受到母亲照顾宠爱的失落,担心失去母亲的恐惧,宫崎骏对于母亲的感情是痛苦而又复杂的,一直到现在,已过古稀之年的宫崎骏谈到母亲时依旧潸然泪下。《龙猫》中主人公小兄妹住院的妈妈、《天空之城》里的女海盗头目、《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坐在轮椅上的老婆婆等,都是宫崎骏对母亲不同侧面的具体化体现。
说宫崎骏将母亲的形象刻画在作品里,赋予不同的生命力,给了他自己一次又一次重新面对母亲的机会。由此看来,这也是宫崎骏寻求自我慰藉的一种方式,试图以此揭开母子之间感情的心结。《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片尾,坐在轮椅上的本不能行走的老婆婆站了起来,抱住了主人公小男孩宗介,而宫崎骏此刻化身为宗介,被自己的母亲抱在怀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实现幼时的夙愿。
来自中国与苏联的启迪
小学、中学、高中如一潭秋水,平静如斯,直至1958年,一部动画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宫崎骏今后的方向。这部动画电影是东映公司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制作的《白蛇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彼时的日本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动画电影制作传播系统,而该作的制作组从最基础做起,最终取得空前成功,并将日本带上了动画大国的道路。宫崎骏看到了这部作品,就像是邂逅了命中注定的恋人,在心中激起巨大波澜,深受鼓舞,为之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这是动画作品给宫崎骏带来的“第一次冲击”。
1959年,宫崎骏进入学习院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部,虽然怀揣投身漫画事业的梦想,他还是尊重家人的意愿进入了跟漫画毫无关联的专业。一直对社会怀有不信任感,而从内心深处又急切盼望从家族中独立出来,宫崎骏将这些情绪寄托于成为漫画家的理想中。
动画在当时的日本,如小荷尖尖角,尚未吸引足够目光,与之相关的大学社团也很少,所以宫崎骏只得加入了只有寥寥几名成员的儿童文学部,大学时代,宫崎骏编排了不少木偶剧,也制作了大量漫画手稿。
梦想终究是梦想,现实是残酷的。大学也许是一个避风港,但不可能一生躲在避风港里不出海。临近毕业,宫崎骏拿着自己的漫画手稿遍访各大出版社,可四处碰壁,无一例外被谢绝了。宫崎骏发现自己的漫画只是一味在模仿,这样永远走不出怪圈,且难以维持生计,遂下定决心放弃漫画,转投动画制作。这是宫崎骏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宫崎骏后来说,想为孩子们创作,而且不是漫画,必须是动画。
1963年,宫崎骏大学毕业,进入了东映动画公司就职,从事动画创作工作。初入职场的他很快迎来了影响一生的“第二次冲击”。
这一年,《铁臂阿童木》开播,很快红遍全日本。“阿童木”的巨大成功使刚起步的日本动画业界大为振奋,行业格局也发生剧烈改变,大量新成立的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一时间竞争风起云涌。
此时的宫崎骏却是郁郁而不得志,制作上遇到了瓶颈,薪资又低,生计艰难,虽然早立下壮志,不能随便放弃梦想,但终究现实残酷。重燃其斗志的作品便是苏联的长篇动画作品《冰雪女王》。
《冰雪女王》根据安徒生原著改编,而在大学时代,宫崎骏还跟后辈们讲要跟安徒生说拜拜,命运的玩笑让宫崎骏哭笑不得。《冰雪女王》这部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表现手法、浓郁的俄罗斯文化氛围,让宫崎骏倍感惊叹。相比当年的《白蛇传》,《冰雪女王》对宫崎骏内心的冲击更为深层。受到鼓舞的宫崎骏下定决心,即使道阻且艰,作为动画人一生的追求决不动摇。宫崎骏称这部电影为“改变命运的电影”。
此后,1971年,宫崎骏离开了东映动画公司自谋生路,又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高勋、铃木敏夫等人,向着自己的事业顶峰一路前行。
“撒哈拉沙漠的热风”
一只龙猫的侧面视角,右侧加上日文假名和英文“Studio Ghibli”,相信每位看过宫崎骏作品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便是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吉卜力工作室”。
进入动画世界的宫崎骏如蛟龙入海,很快就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业动画之路。特别是在1984年,宫崎骏集导演、原作、编剧、分镜于一身,高勋担任制作人,久石让配乐的《风之谷》出品,随即凭借精良的制作、如虹的气势和惊人的想象力获得巨大成功。铃木敏夫提议应该创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室,这样既能稳定团队,又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和风格,宫崎骏和高勋表示赞同。于是借着《风之谷》大获成功的东风,以《风之谷》制作班底为母体,由德间书店出资,吉卜力工作室于1985年成立了。
吉卜力(Ghibli)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撒哈拉沙漠的热风”。有一种说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空军将其侦察机命名为“Ghibli”,作为飞机工厂负责人的儿子,同时也是飞行器发烧友的宫崎骏将这个名字借用过来,命名了自己的工作室。那时的吉卜力只有70多人,在东京的市郊租了一栋房子的一层作为工作室。一个好名字果然是事业成功的良好开端。其后的吉卜力正如“撒哈拉沙漠的热风”一般,横扫了整个动画业界。
1986年,吉卜力工作室在宫崎骏的带领下,制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风之谷》版权也属于吉卜力,在吉卜力作品序列之内)。
其实拍《天空之城》纯属无心插柳。当时吉卜力制作成员之一的高勋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工作室把《风之谷》赚到的钱全都投入到了纪录片的拍摄中。不过纪录片跟动画不一样,由于对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估计不足,纪录片拍摄陷入僵局,于是工作室的财务大管家铃木敏夫请求宫崎骏再拍一部动画电影,赚了钱来填补纪录片的大坑。出资方德间书店眼看《风之谷》的巨大成功,于是希望宫崎骏能拍《风之谷2》,宫崎骏个性十足,这种做法显然不入其法眼。最终宫崎骏亲自拍板,决定拍摄全部由自己原创的《天空之城》。
笔者最早接触到的宫崎骏作品便是《天空之城》,毕竟当年互联网还没普及,所以最先看到的不是电影,而是漫画书。阅读过程中漫画给笔者带来很大震撼,惊讶于剧情还可以这样展开,给笔者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象。这便是与宫崎骏作品的第一次邂逅。
果然,《天空之城》上映后又一次引起轰动,据调查观众满意度高达97.7%。25年后的2011年12月9日,日本电视台在电视上重播《天空之城》,主人公在大结局处喊出毁灭天空之城的咒语“巴鲁斯”的一刹那,在推特上一瞬间爆出了25000多条含有这句咒语的推文,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1988年的《龙猫》再次将宫崎骏和吉卜力推向一个高潮。《龙猫》中所描绘的美丽乡村生活和大胆的想象力令人神往。在这部作品里,宫崎骏把更多的自身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幼年枥木县的生活和对母亲的想念。故事的背景设置在1958年,日本进入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前的一段时间,正是如此拍摄之前还颇费了一些周折,投资方觉得1958年的设定会让观众想起战争刚结束时贫穷艰难的生活,于是予以否决。后经吉卜力的营销大师铃木敏夫协调得以顺利进行。不过上映后票房并不理想,于是铃木敏夫决定制作龙猫的周边产品,比如龙猫的玩偶,即使没看过龙猫的人也抵挡不住卖萌的龙猫,周边产品战略大获成功。
1997年的《幽灵公主》更多地是回归政治社会主题,贯穿了宫崎骏一项倡导的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社会反响同样强烈。
吉卜力一直将做出高品质的影片作为第一目标,而公司的经营让路于首要目标。此时的吉卜力经营状况恶化,吉卜力内部也发生了矛盾,《幽灵公主》制作完成后,宫崎骏宣布退出吉卜力。
随后德间书店接管了吉卜力,并在财政和经营上予以支持,吉卜力撑过了这一关。1999年,宫崎骏回归吉卜力。
2001年的《千与千寻》已经成为了宫崎骏作品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2300万的观影人次,300亿日元的收入,至今仍然是日本票房最高的电影作品,无人能够超越。
虽然吉卜力广受赞誉,但吉卜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当年铃木敏夫主张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原本就是想给宫崎骏和高勋提供一个独立自由的创作机构,并没有想作为企业存续下去,甚至他们都没有预见过能够达到今天的影响力。所以培养后继者没能摆上吉卜力的日程。《千与千寻》完成后,宫崎骏一度进入半引退状态,此后吉卜力拍摄的几部作品都没能取得预期成绩。宫崎骏不得复出亲自操刀制作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但“永远依靠宫崎骏”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创始人之一的铃木敏夫曾说,宫崎骏和高勋引退之际,便是吉卜力结束使命之时。如今宫崎骏功成身退,高勋也已是77岁高龄,两人之后的吉卜力何去何从?忧虑和希望并存。
作者系旅日学者
“宫崎”父与子
1965年,宫崎骏与当时同在东映动画公司工作的同僚太田朱美结婚。1967年,长子宫崎吾朗出生。1970年,次子宫崎敬介出生。宫崎夫人在婚后一直作为宫崎骏的贤内助支持他的创作事业,次子宫崎敬介则作为版画家活跃于艺术领域,鉴于父亲的影响力,次子的活动非常低调。
宫崎骏最广为人所知的儿子便是长子宫崎吾朗。
宫崎吾朗从小喜爱深山和林木,于是大学进入了信州大学森林科学科,主攻自然环境和景观的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景观环境设计公司工作。
看似他与动画制作无缘了。此时正值吉卜力工作室想建设一家美术馆,正巧宫崎吾朗便与此领域相关,于是铃木敏夫找到吾朗,希望他能出面协助。吾朗遂辞去了景观公司的工作,于1998年进入吉卜力团队,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美术馆完工后被命名为三鹰森吉卜力美术馆,位于东京都三鹰市,吾朗就任首任馆长。
很快,吾朗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挑战—担任《地海战记》的导演。宫崎骏得知这件事之后强烈反对,甚至召开家庭会议激烈批评吾朗,说他连美术课都不及格如何担任得了动画导演。影迷也纷纷质疑,此前从未有过指导制作电影或者动画经验的吾朗能否胜任,一时间对于吾朗大有我与全世界为敌的气氛,父子之间也剑拔弩张。
吾朗不再辩解,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地海战记》的制作中,其间父子之间没有一次关于影片的交流,互相避而不见。宫崎骏不仅不给予帮助,还不断泼冷水,贬低吾朗没有能力完成制作,甚至鼓动制作团队罢工。吾朗评价宫崎骏是“零分的父亲”,父子关系在这一段时间降至冰点,两年左右时间没说过话。
2006年,《地海战记》上映。在新片试映会上,宫崎骏只看了不到一小时就离席。之后私下里表示“还可以”。不过舆论就毫不留情了,大多评价负面。笔者也看过这部作品,客观地来讲还不错。作为新人导演,且还是处女作,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优秀的程度,而用这部作品跟宫崎骏的作品相比显然有失公允。一直活在父亲阴影里的吾朗,能够奋力挣脱“宫崎”二字的枷锁,显然是一大进步,吾朗背负了太多常人不能理解的压力。
通过这部作品,宫崎骏似乎也改变了对儿子的成见。
2009年,宫崎骏和吾朗父子俩合作制作《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合作。2011年7月16日,影片顺利上映,观众以及媒体不再是一律的批评,取而代之的是赞誉。影片当年击败了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沉默的15分钟》,斩获第35届日本奥斯卡奖最佳动画片奖。吾朗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
铃木敏夫曾经表示,宫崎骏并非想要打压吾朗,而是不想让儿子进入这个残酷的圈子,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吾朗。当年《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便包含着宫崎骏想要缓和父子关系的期待。
如今,宫崎骏功成身退,吉卜力的后继者问题浮上水面,吾朗到底是否适合继承吉卜力,至今也是褒贬不一。
对于宫崎骏坚持手绘作图,不使用职业声优等“个性”十足的做法,恐怕吾朗不会原原本本地继承,有消息说,吾朗的新作欲挑战3D动画。
看来比起继承父亲的风格,吾朗更期待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