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家教大本
5月8日母亲节这天,香港首届“母慈子孝”亲恩颂心得分享会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召开。
文 李晓晖
5月8日母亲节这天,香港首届“母慈子孝”亲恩颂心得分享会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召开。数千人从早上9时到晚上9时听取了赵良玉女士与钟茂森博士母子两人关于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家教根本的对话和心得:优秀是如何教出来的。
从母子两人互相呼应的对话中,听众真切地看到一位慈母如何三十年如一日,将家教作为第一责任,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为孩子指明人生的方向。也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钟茂森博士是如何一步一步实践着母亲的教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顽童,成长为一名孝悌忠信、德才兼备的知名学者,并继续向圣贤之路迈进。
1 家教是母亲第一责任
钟博士引用了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佛教界祖师级人物印光大师对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将家庭教育、母亲的角色提到非常高的地位:“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身为母亲,赵女士对母教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认,她说:“我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会到:母亲的第一责任是教子。我也有社会工作,但是它在我心目中排第二。做父亲的,应该把社会工作排第一,母亲把教子排第一,这样夫妻主外主内,各有重点,使家庭和谐,儿女幸福。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太太不用外出工作,在家专心相夫教子,那当然更好。但是现今社会,大多数还是夫妻双方都要工作的。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做母亲的第一责任。”
三十多年来,赵女士从胎教开始,认真履行着一个母亲的责任,即使丈夫离开另组家庭,也没有影响她对孩子的教育。
她尤其重视以孝道为根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
能够做到这一点,和赵女士本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赵女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在大学教书;是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崇尚淡薄,不攀援权贵。在大学勤恳工作30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荣誉证书。
母亲则是师范学校毕业,在家相夫教子,完全是一位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在生活中处处体现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在每天早上5点前就起床操持家务,性格柔和,作风稳重,待人宽厚,乐善好施。
童年时代起,赵女士的父亲就教她学习《古文观止》,讲很多历史故事,如“缇萦救父”、“孟母三迁”、“范仲淹划粥苦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等,不仅讲述,而且评论,让这些历史故事成为赵女士的精神支柱,继而把这些精神传给了孙子钟茂森。
赵女士兄弟姐妹四人,两名成为主任医生,一名高级工程师,一名记者兼主编。
正是这种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赵女士这位有智慧、有见识、有胆识的慈母。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时具有识别和取舍的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赵女士和她母亲一样,每天早上5点前起床,所以孩子从来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她喜欢锻炼,所以孩子爱好体育;她从来不打麻将,孩子也不沾染这些爱好;她赞叹父母,孩子也孝敬老人;她喜欢寻求和接近有学问道德的老师,所以孩子也能尊敬师长;她喜欢买书看书,孩子能读书……她认为,孩子就像母亲的影子,母亲要有智慧帮助孩子,必须首先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
2 家教内涵—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要教什么?赵女士认为是素质教育:“素质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教养、身心状况、生活经验、办事能力的综合品质。”
不少家长把素质教育理解为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而赵女士则是从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经典中吸取家教的资源。其中,《弟子规》就是中国家教集大成者,所列出的七方面教育,就是最良好的素质教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这七种素质教育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子孙后代的全面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人。”处理好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就是安身立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基础。
如何处理这五种关系?中国传统教育的经验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主内主外有分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赵女士指出,其中,“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根,家庭教育之根,是“德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经典,都非常重视孝道教育:如儒家的《孝经》,佛家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吕祖劝孝文》等。
儒家,视孝为第一善,“百善孝为先”。《孝经》将“孝”贯穿于人的一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佛家,视孝为第一福,《佛说观无量寿经》云: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颂大乘,劝进行者。
道家,视孝为“人间第一事”。《吕祖劝孝文》说:“世之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
赵女士的教育方法,是从易到难,和孩子一起学,从一首《游子吟》开始,到各家的经典,有时她讲述,儿子听,有时儿子读诵给她听。共同进入学习境界。
除了学习经典,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赵女士在家中排最小,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在父母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时竭尽全力安慰父母,积极奔走,帮助父亲“平反”;在父母生日时,写诗赞颂他们;对哥哥姐姐们也是积极帮助,如《弟子规》所说:“兄弟睦,孝在中。”父亲去世后,在生活和经济上一直照顾母亲,直至最后送终。
除此之外,赵女士认为:“中国人的童年是惜福,青中年造福,晚年享福。所以不能给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一般般就行了。孩子在生活上能刻苦,在学习上也能刻苦,在事业上就有毅力取得成就。”
她特别提醒年轻的母亲,要让孩子学习家务劳动和有时间整理自己的生活事情。因此,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课外补习班、课外技艺学习班,比如钢琴、绘画、书法、武术、舞蹈等,不要把孩子变成一个学习机器,应该让孩子有时间参与生活。
赵女士从不问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做什么饭菜,孩子就吃什么。在整个读书期间,也没有给孩子买什么名牌衣服。
她也从不用物质刺激的方法鼓励孩子争取考试高分数,但是很关心孩子班里的同学,哪个最优秀,她会把这些优秀者请到家里来做客,开座谈会,让他谈谈怎么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等功课。让亲友们的孩子都来听,形成一个氛围。让他们成为儿子追赶和超越的目标。这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3 家教关键—执掌方向
除了基础的道德教育,赵女士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她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为孩子点明方向。她认为,一来孩子还没有成熟,二来社会变化太快,诱惑太多,所以母亲的关怀要到位,要帮助孩子把关。
一直以来,她在心中都有明确的目标,帮助孩子选择学校,带领孩子做长期努力。
幼儿园,她为儿子选择全市条件最好的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全托,锻炼了集体生活、自立能力。
小学时孩子未能上重点小学,她就承担了辅导老师的角色。在整个小学6年期间,每周三次辅导孩子学习数学、语文。三个晚上,每次一小时。她没有用学校的课本,而是到书店买了几本课外补充教材,每次辅导,只是给数学、语文略加以点点。英语方面,在四年级时参加“少年英语班”。
在小学时,她就为孩子确立了要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目标。在孩子考初中时,她把所有的补休集中在一起,休假三周,坐镇家中,让孩子心定下来,一日三餐,保证供应。同时她自己认真学习小学课本,总结出重点,并且拟定了13条作文题,让儿子写,她改,改了再抄。
就是这样,孩子最后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成绩进入华师附中。
中学毕业,虽然儿子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北大和清华,但赵女士选择了本地的中山大学,让孩子在父母的视野能关注到的地方,监护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业。
赵女士认为教书的工作很高尚,她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当上教授,我愿意做教授的母亲,你要满我的愿。”
在给儿子19岁生日的贺卡中,赵女士为他作出了一生的规划:
“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
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修养方面要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
30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
30岁至55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
55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
当儿子在大学里遇到恋爱的问题时,她觉得人应当立志高远,不能过早地羁绊在男女之情上。于是分别和两个孩子进行了诚恳的谈话,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终止了超过一般同学的来往,恢复正常的同学关系。
儿子一心读书,在大学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考上美国大学的研究生。
在美国学习4年博士毕业以后,钟茂森没有选择银行界和企业界,而是选择在学校教书,让赵女士如愿当上了教授母亲。
4 家教延伸—仁者为师
赵女士不仅自己尽力承担家教的职责,她还处处留心为孩子寻找“仁师”。“在《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师,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她非常留意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从小学到大学,每次的家长会,决不缺席。特别注意他的校长、年级组长老师、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的气质、谈吐、工作的责任感,和注意听取他们反映孩子的优缺点。其中发现优秀的老师,一定带孩子登门拜访,让孩子接近这些优秀的老师,听他们谈话,看他们接人待物,让孩子感受他们良好的素质。
赵女士在工作中和社会活动中认识到优秀的老师,也礼请到家中赐教。如在一次参加美国大学教授一个报告会时,认识担任中文翻译的广州外语学院的陈老师,他的高水准的英语水平令人赞叹。于是邀请他到家中给亲戚的孩子们谈如何学好英语。
以后,她接触了佛教,认识全国著名高僧、光孝寺方丈本焕老和尚,就带着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孩子去见本老,让孩子看看德高望重、清心寡欲的老和尚形象,让孩子跟出家人说话和请教问题。当净空老法师到光孝寺讲经时,她也让孩子见法师。钟博士在美国读书期间,赵女士鼓励他经常到净空老法师在美国的道场做义工,学习清净自律。
钟茂森博士自1999年毕业在大学任教以后,业余时间一直追随净空法师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经典,并跟随净空法师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及世界各地关于和平、教育、宗教团结的会议。在这些活动中担任净空法师的英文翻译。
当钟茂森博士取得了澳洲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职、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在净空法师的点拨下,他们母子的思想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赵女士认为,社会需要有一批有志青年,一批精英来传承命脉,学习圣贤之教,弘扬圣贤之教,他们修身立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后将圣贤的教育弘扬四海,发扬光大。“我觉得《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得对,‘读书志在圣贤’,应当让儿子学做圣贤,我要学习做孟母,即使不能全部学到,也可以相似地学到。”
她觉得目前世界不是缺乏经济金融人才,而是急缺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师资。所以,她支持儿子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重新选择人生道路。
她亲手写了一封《送子拜师文》给净空老法师,效法六祖慧能大师之母—“送子出家”!
总结三十年来教育儿子从一个普通顽童成长为一名贤子、贤才继而走向贤师道路的心得,赵良玉女士浓缩成三句话:
第一句:优秀是教出来的,而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教师!
第二句:要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精华,从《弟子规》做起!
第三句:天下的父母,都能为和谐世界培养更多的大孝、至孝的儿女!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