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七方角力迷雾
本报记者 张子宇 发自广州
与2009年相比,有着6国7方角逐的南海,今年的形势依旧紧张。“中国把南海纳入核心利益”的炒作此起彼伏,刺激着各国的神经。
在这些微妙的变局下,凸显了各方在这片350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的角力。
军备竞赛之辩
在外国媒体看来,南海各利益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渲染东南亚各国军力相对于中国的弱势,另一方面也继续突出南海军备竞赛的主题。
《金融时报》戏谑的口吻评价东南亚国家的海军:“菲律宾海军有四艘主力舰,一艘是参加过二战的美制驱逐舰‘拉贾·胡马邦’号,另外三艘是英军驻港部队撤走时甩卖的巡逻艇,其余舰艇几乎不能出港。这个9000万人口的国家还有一支空军,不过没有战斗机。至于有可能在南海上派上用场的伞兵和海军陆战队,要么醉心于搞政变,要么就和首都马尼拉的特警一样‘精锐’,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中菲之间存在着七个类似钓鱼岛的争议岛屿,菲方除了利用东盟-美国峰会之机拉拢一下美国之外,的确是做不了什么了”。
而对于印尼,《金融时报》的评价是,“有两亿多人口的印尼,情况和菲律宾也差不多。印尼海军倒有大舰,可是不先修几天便无法出海。”
然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数据,5年来印尼购买了4艘护卫舰,4架战斗机,还预订了3架战斗机;马来西亚购买了2艘潜艇、6艘护卫舰和26架战斗机;新加坡购买了6艘护卫舰、32架战斗机,预订了2艘潜艇、12架战斗机。
越南是一个例外,这个新兴经济体一直没有停止对军事装备更新的努力,而经济力量的提升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这种努力带来有力的支持。
2010年2月,访问俄罗斯的越南总理阮晋勇在莫斯科签署首座核反应堆的协议,此外他还为越南海军和空军订购了价值高达32亿美元的俄罗斯军事装备,包括六艘“基洛”级的常规动力潜艇,20架苏-30MK2多功能战斗机,以及大批的米-17直升机。这是2008年越南购买俄罗斯武器花费的3倍。
《世界军事》杂志的编辑陈虎评论越南的扩军时表示:“武器能力来看,我们说潜艇使越南具备了一个以弱制强的能力,因为潜艇是以弱制强的典型武器。而苏-30战斗机使越南相对周边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军队来说,具备了一种以强凌弱的优势。更具体来说,从范围上讲,它使越南具备了在整个南海地区进行活动和攻击作战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它控制这一片海域的战略意图。”
在南洋理工大学访问的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张明亮副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认为不应该仅仅量化地看问题:“关于实力对比,以历史例子来说明。二战前,尽管还没有二战期间大规模的军工企业扩张、但美国的军事力量早已超过日本。但这仅是总体评价而已;那时美国力量强大,但需要应对的场面也多,远不是今天这样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为所欲为”;至少在西太平洋海域,同日本相比,那时(二战前)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弱于日本的,这是美国在远东屡次向日本让步的原因之一;也是被我们的教科书频发批评的绥靖政策之源。上述这个例子用在如今的南海周边各方实力对比上同样有道理。再者,实力对比不宜用简单的静态对比作答,就是说哪个国家有多少军舰,这样意义不大;因为力量组合的变化难以捕捉。关键是,在南海最具优势的可能是美国,它的支持倾向是变数。仅表面上对比各方力量只能哗众取宠而已。”
“联手制华”疑云
从国力对比来看,东南亚各国无疑和中国实力相差较大。如果不能取得有力的外援如美日印澳的支持,一旦形势激化,他们的胜算很小。
而在2010年6-8月,由美国主导下的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中,看到了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四个国家的海军身影。而这次演习的目的很明显是针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军事力量。在这种状况下,东南亚国家是否有可能在美国的支持下被整合成一个东盟组织来对付中国呢?
从历史上看,就东盟这个组织本身来说,其创立就是基于冷战状态下在东南亚遏制中国、越南等共产主义力量为宗旨的。不过关于这个命题,学者们的态度显然是否定的。
张明亮认为:“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遏制中国不符合各方利益,各方与中国之间利益交叉面在扩大,为南海而结盟抗华之必要性在下降。许多方都在努力化解这种可能性,或者说多数方的努力有助于化解这种可能性。”
“从东盟本身来看,东盟本身有10国,并非每个国家都涉及南海争端,如泰国、老挝等并不愿意去趟这趟水。我不是很认同这个前提。”南海研究院的洪农博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军事上以某特定对手为目标的联合遥远难及,在主权问题上也无法取得一致,在和中国有岛屿争议的几国中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2009年的时候马来西亚和越南向联合国的外大陆架的委员会提交一个申请,把自己的大陆架延伸到350海里(按照联合国的规定,2009年5月是截止日期)。5月7日,越南先自己提了一个,然后5月9日的时候,越南和马来西亚又联合提出申请。结果不但中国表示抗议,菲律宾也提出抗议。”洪农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核心利益真伪
在一些人看来,年中出现的“核心利益”这个议题,是引发地区紧张的重大诱因。根据外媒报道:中国高官在对美的闭门对话中,将中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表述,升级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在此前,在中国的对外表述中被称“核心利益”的争议地区,主要是西藏、台湾。
“核心利益”这个话题,很可能只是外媒为了渲染中国威胁论而炒作出来的。“我注意到这个消息的来源都是国外媒体中国媒体对此也只是转载。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证实过这个说法,所以中国把南海划为自己核心利益一说,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洪农说。
事实上,把中国推到风口浪尖上,可能只是一种转移试听的手段,让人忽视了在这场南海角力中更深层次的推手者。
张明亮就认为:“从2010年的争议的议题而言—如岛礁的控制变更、为岛礁上添加设施等,基本没有出现新的情况。但南海议题还是在今年不断地被“操作”—我倾向于用这个词,因为南海‘热’是被大国操作出来的。2010年南海热起的根源得从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转变、美中关系变化的角度找,由此根源可以发现:复杂的南海争议在美国牵制中国战略中的地位在上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