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新篇章”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欧发布最新案例成果,聚焦企业全球化能力建设

唐洛
2025-11-10 13:09:38
来源: 时代在线
企业出海不是复制一套通用路径,而是在本地制度、文化、技术与利益格局中动态生成机制。

全球化正经历深度调整,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也迎来从“市场扩张”到“能力重构”的关键转变。面对收窄的制度红利与日趋复杂的全球规则,企业如何实现全球化能力的重塑与跨越,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11月9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企业出海新篇章:实践·洞见·未来”主题研讨会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举行。作为“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本次论坛聚焦全球经贸格局重塑背景下的企业全球化能力跃迁,系统探讨中国企业如何以更加稳健、可持续、长期的方式参与全球合作。

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承办,聚集来自学术界、政界、企业界与媒体的百余位嘉宾。会上还发布了中欧最新研究成果《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坚定共建规则的信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教席教授汪泓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进博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引进来”的广阔胸怀,也激扬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定步伐。她指出,在全球贸易体系重塑、技术与绿色浪潮交织的复杂环境中,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选择了更长远、更坚定的方向:不仅是寻找市场,更是创造价值、共建规则、贡献智慧。

汪泓介绍,此次发布的新书《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收录了中欧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动开发的青山实业、复星国际、寰泰能源等案例,展现了一幅企业出海的演进图景,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全球市场,有的以品牌和文化赢得国际共鸣,还有的通过供应链协同和ESG实践展现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新担当。

她表示,今天的论坛不仅是一本新书的发布,还是一次关于思想与行动的集体对话,更是开启未来持续交流的新起点。中欧已开发1600余篇中国主题教学案例,与哈佛等国际案例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所院校课堂。在最新发布的“2025全球案例影响力指数”中,中欧位列全球第20位,连续三年上榜,并再次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商学院。

能力型出海时代需要平台型支持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朝晖在致辞中指出,企业出海不仅关乎企业的市场拓展,也关乎中国企业如何更高效、更可持续地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品牌建设等方式,更好地参与国际全球的竞争合作新秩序。

她强调,中欧长期坚持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办学使命,在探索如何通过高质量教学与研究助力企业提升全球视野与战略定力方面不断努力。她还介绍,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推荐数家上海企业资源,涵盖“医药、服务、能源、航运、制造等不同行业的企业”,中欧深入调研、自主开发出海案例,展现中欧通过金融手段、创新商业模式、包容商业生态等方式探索出海路径,希望该书能为有意愿出海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借鉴和示范。

主旨演讲: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的系统性重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朱晓明会计学教席教授陈世敏在题为“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的系统性重构”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深层重构阶段,表现为三重转型:认知革命——企业角色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向协同建构者;操作革命——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战略革命——从“走出去”向“扎下去”和“共塑未来”延伸。

他指出,当前全球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从以发达国家为母国中心、标准输出为主的出海范式,转向更加多元、分散、可持续的协作结构。效率与安全并重、近岸化与本地化并行、多边治理机制正在逐步替代单一标准模式,中国企业因此面临结构性跃迁的窗口期。

陈世敏结合7个案例提炼出中国企业出海呈现的四大特征:覆盖全球市场(横跨亚、非、欧、美、中东、拉美等关键区域)、行业多元(涵盖基础设施、能源、医药、时尚、数字科技)、规模增长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持续上升)、实践路径多样(品牌、平台、资源、技术等能力组合)。

他强调,企业出海不是复制一套通用路径,而是在本地制度、文化、技术与利益格局中动态生成机制。例如,青山实业在印尼从镍矿到冶炼再到不锈钢一体化建设产业园,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平台能力跃迁;复星医药通过“全球研发+本地注册+属地运营”打造面向未来的长期协同能力;寰泰能源在中亚将“投资+EPC”模式与融资、治理机制深度结合,推动规则对接的本地落地。

新书发布:记录出海路径的“多种可能”

《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策划推出,涵盖上海鼎信集团、复星医药、寰泰能源、上海电建、上海航道局、MedClub、之禾7家企业案例,展示了技术驱动、品牌构建、平台整合等多样化国际化路径。书中还包括12位中欧教授的专家洞见,从政策、产业、组织、财务等多角度,探讨企业能力跃迁的内在逻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张国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朝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朱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陈世敏,上海鼎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海军,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中欧EMBA2003),上海寰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方兵共同为新书发布揭幕。汪泓表示,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实践与研究共创、机制与组织共构、案例与思考共生的立体图景。

新书发布会(从左到右:朱天、陈启宇、刘朝晖、汪泓、张国华、王海军、南逸、陈世敏、袁方兵)

圆桌论坛:三家企业分享“走出去”与“扎下去”经验

圆桌论坛由陈世敏主持,他围绕“出海路径是否提前规划或在地演化形成”、“制度差异下的组织机制如何搭建”、“如何在结构不对称中建立竞争优势”等核心问题,邀请上海鼎信集团、复星国际、寰泰集团三家企业代表展开回应与分享。

上海鼎信集团董事长王海军介绍,青山实业在印尼打造不锈钢全产业链模式是经历了多年的持续改进与不断丰富形成的,“最终形成了从资源保障、项目建设到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关键在于项目高效实施能力与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中欧EMBA2003)分享了复星医药从并购驱动转向能力驱动的演进过程。他表示,企业最难建立但必须坚持的能力,是在全球不同制度中构建可持续协同的研发与注册机制,这需要企业拥有真正的长期主义和战略定力。

寰泰集团董事长南逸分享了在中亚布局新能源项目的经验。他指出,相比传统EPC模式,寰泰采用“投资+EPC”协同机制,从投资设计阶段就嵌入项目推进,有效应对属地制度差异与金融安排复杂性。寰泰在中亚形成的运营机制,也是逐步形成、不断优化的。机制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长期在场的关键。

陈世敏在圆桌总结中指出,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资源跟进者”到“制度协同者”的身份变化。这不仅是能力升级,更是全球结构变化中的角色重塑。

论坛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朱天从企业理论出发指出:企业出海不是趋势驱动,而是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具备优势资源,是否选对市场,是否需要通过直接投资实现控制与协同。“只有当好处显著大于成本,出海才是值得做的决策。”

朱天强调,真正决定出海能否成功的,不仅是资源禀赋和市场判断,更是能否建立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运行网络。网络不是附加项,而是出海可持续的关键机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传播金融温度,彰显使命担当,平安银行积极为民办实事
实探曼谷8万平海外仓:中国家电堆成“山”,“菜鸟们”杀入东南亚腹地
天准科技二十周年峰会隆重举行:感恩同行二十载,智创工业新未来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