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药巨头的中场战事:诺和诺德刀刃向内,礼来加码口服药,国产GLP-1“围剿”司美
GLP-1减重药下半场怎么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履新诺和诺德(NVO.US)CEO一个月后,马齐亚尔·迈克·杜斯特达(Maziar Mike Doustdar,下称“杜麦克”)将第一把火对准了内部组织架构。
9月10日,诺和诺德宣布将进行大规模重组,计划在全球裁员约9000人。这一改革旨在精简组织架构,提高决策速度,并将资源重新配置,以促进公司在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
杜麦克对外表示,“我们的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肥胖领域,其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驱动力也更强。我们的公司也必须随之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培养一种更加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更有效地部署我们的资源,并将投资优先分配到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我们的领先治疗领域。”
诺和诺德指出,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机会,包括商业执行计划和研发项目。
诺和诺德刀刃向内,是GLP-1领域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2025年以来,GLP-1市场格局加速演变,从临床疗效到剂型创新,再到适应症拓展,诺和诺德和礼来制药(LLY.US)的交锋已然进入“全方位对抗”阶段。其中,新药临床疗效的比拼,仍是双方缠斗的核心焦点。
9月1日,诺和诺德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司美格鲁肽与礼来替尔泊肽的“头对头”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针对超重或肥胖且已确诊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使用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英文商品名:Wegovy;中文商品名:诺和盈,2.4 mg)治疗后,其心脏病发作、卒中及全因死亡风险较替尔泊肽组显著降低57%;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群体中,无论是否存在用药中断情况,Wegovy组的上述风险较替尔泊肽组仍降低29%。
而在该数据公布的约一周前,礼来也披露了每日一次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的Ⅲ期临床试验ATTAIN-2的积极顶线结果。据悉,该药物计划于2025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肥胖症治疗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2026年年初启动糖尿病治疗适应症的申报流程,中国市场已同步纳入orforglipron的全球研发体系。
全球“药王”席位的争夺随之愈演愈烈。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目前稳居全球药物销售额榜首,替尔泊肽则紧追不舍,两者销售额差距已缩小至不足20亿美元。
中国市场同样是两大巨头的必争之地,竞争已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一方面,双方积极参与新一轮医保谈判,旨在通过医保准入加速产品放量;另一方面,持续发力零售电商平台布局,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规模。
多位涉足GLP-1赛道的企业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GLP-1领域已逐渐成长为可与PD-1/PD-L1匹敌的“超级赛道”,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入局。尤其是GLP-1减重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均热量摄入量持续增加,该赛道在减重领域的发展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药王”增长的烦恼
司美格鲁肽作为最受瞩目的GLP-1产品,今年上半年的整体业绩表现依旧不俗。凭借1127.56亿丹麦克朗(约合166.32亿美元)的销售额,司美格鲁肽超越昔日全球“药王”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同期销售额151.61亿美元),稳居全球“药王”宝座。
成绩背后亦有隐忧。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中文商品名:诺和泰;英文商品名:Ozempic)、降糖口服版司美格鲁肽(中文商品名:诺和忻:英文商品名:Rybelsus)、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全球市场销售额分别为645.20亿丹麦克朗(约合95.17亿美元)、113.48亿丹麦克朗(约合16.74亿美元)和368.88亿丹麦克朗(约合54.4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5%、78%;在中国市场,三款产品销售额分别为27.62亿丹麦克朗(约合4.07亿美元)、1.16亿丹麦克朗(约合0.17亿美元)和8.42亿丹麦克朗(约合1.24亿美元)。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同比下降5%,降糖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则同比增长7%。
杜麦克对外表示,中国GLP-1糖尿病药物出现下滑,但减重药销售是逐步增长的。他解释称,糖尿病药销量出现下滑的原因是由于经销商库存发生的变化;而去年刚刚获批的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目前还在放量阶段,尚未进一步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
整体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有所减缓。2024年上半年,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降糖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总计销售129.6亿美元,三款产品同比增速分别为36%、32%和74%。
环比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降糖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三款产品这一季度的销售额分别增长15%、13%和83%。
近两年来,司美格鲁肽在诺和诺德营收中的占比始终维持在2/3以上,今年上半年的销售贡献比更高达73%,俨然已成为公司的业绩“压舱石”。也正因如此,其收入端的任何细微变化,都直接牵动着诺和诺德的整体业绩走向。
随着GLP-1赛道角逐日趋白热化,今年8月,诺和诺德再次下调2025年的业绩指引,营收预计增长8%~14%,营业利润增长为10%至16%。与5月公布的业绩指引相比,营收增速最高区间下调了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速最高区间下调8个百分点。
诺和诺德在财报中指出,2025年下半年增长预期降低导致了2025年销售额预期下调,反映出配制GLP-1类药物持续得到使用,市场扩张速度低于预期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预期与以下因素相关: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肥胖症市场、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GLP-1糖尿病市场,以及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部分IO市场的增长预期均出现下降。诺和诺德仍在持续推进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全球更多地区的上市计划,并继续针对商业活动展开投资,以提升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和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的市场渗透率。
就营收预期调整及市场质疑司美格鲁肽“大单品依赖症”等问题,诺和诺德对时代财经表示,司美格鲁肽的相关产品已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58项全球相关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此外,公司将继续聚焦糖尿病、肥胖症、罕见血液疾病和罕见内分泌疾病,并已经进入心血管疾病(CVD)、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慢性肾病(CK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一系列新治疗领域,以应对其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而随着诺和诺德的业绩预期调整及销售变化,2025年全球“药王”争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诺和诺德刀刃向内
实际上,诺和诺德对危机并非毫无察觉,今年对内对外动作不断,求变决心凸显。对内,一边加速拓展新适应症以丰富产品价值,一边以大刀阔斧之势推进人事与架构改革;对外,则通过密集的BD(商务拓展)交易收购管线资产,实现外延式扩张。
今年7月,降糖注射版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新增了慢性肾脏病适应症;8月中旬,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获批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适应症,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该疾病的GLP-1疗法。
此外,诺和诺德对时代财经透露,司美格鲁肽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亦在进行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刀刃向内在人事调整及高层变动方面有着更直观的体现。
今年5月,公司前CEO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周赋德)宣布辞职。8月7日,杜麦克正式接任周赋德,成为诺和诺德新任CEO。杜麦克1992年加入诺和诺德,接棒前为国际业务副总裁,曾领导公司在中东和东南亚的业务。
对此,诺和诺德对时代财经独家透露,杜麦克此前担任诺和诺德国际运营部执行副总裁,过往在创造企业价值和驱动业务增长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他的领导下,诺和诺德国际运营部在过去十年中销售额增长超过一倍,2024年销售额达到约1120亿丹麦克朗。接下来,其担任CEO角色后将被委任三项战略重点任务。其一,通过推进创新管线并增强商业影响力,巩固诺和诺德在肥胖症和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领军者地位;其二,通过打造高绩效文化,加快决策速度和清晰度,强化商业执行力;其三,在公司经历快速组织扩张之后,优化成本结构并提升效率,同时在重点领域开展战略性投资,以保持竞争优势。
在中国区方面,今年6月中旬,市场传出诺和诺德中国肥胖症业务部副总裁张一帆将于6月30日离任的消息,且诺和诺德中国肥胖症业务部并入糖尿病事业部(DBD),成立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DOD)。7月1日起,诺和诺德原胰岛素销售团队也将负责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销售。新成立的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将由诺和诺德中国糖尿病事业部企业副总裁张辉负责,而诺和诺德中国肥胖症市场部将向其中国市场部企业副总裁谢思远汇报。
杜麦克履新一个月后,诺和诺德启动大规模重组。9月10日,诺和诺德宣布在全球裁员约9000人,其中丹麦预计将裁员约5000人。诺和诺德指出,此次裁员预计将覆盖公司所有部门,包括员工区域和总部职能部门,预计到2026年底,年度总节省额将达到约80亿丹麦克朗。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机会,包括商业执行计划和研发项目。
对外方面,今年年内,诺和诺德分别与联邦制药、Septerna等达成合作协议,可估算交易额金额均超20亿美元,交易管线均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相关。
礼来押注口服药
与诺和诺德相反,“老对手”礼来在今年8月上调了全年营收指引,中位数上调15亿美元,至600亿~620亿美元区间。这项调整的底气来自于旗下王牌大单品替尔泊肽。作为市场后来者,替尔泊肽正在步步紧逼司美格鲁肽。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同比增长85%至90.407亿美元;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则大卖56.933亿美元,增速高达223%,总计售出147.34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司美格鲁肽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仅有约20亿美元之差。
2024年5月和7月,替尔泊肽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共用商品名为穆峰达,分别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及减重患者。这两项适应症已均在中国商业化上市。今年6月底,替尔泊肽在华获批了第三项适应症,是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处方药。这一适应症已于去年12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此外,替尔泊肽7月底新增了联合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适应症。礼来此前披露,今年年内也将向美国FDA递交替尔泊肽用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数据,该适应症有望在2026年获批。
截至目前,替尔泊肽首项在华获批的适应症上市已超过一年,将正式参与2025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不仅如此,诺和诺德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及注射剂、银诺医药(02591.HK)的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商品名:怡诺轻)等也出现在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初审名单中。
这也意味着,GLP-1竞争已经延伸至支付端。
随着GLP-1市场竞争加剧,患者依从性、用药便捷性更高的口服药成为各大GLP-1企业重点发力的方向。
CIC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对时代财经指出,“口服GLP-1市场前景非常明确。从临床需求端看,当前已上市的每周一次的皮下注射剂的依从性较低,且对存储条件要求较高,为口服药物创造替代空间;从生产供给端看,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制剂在成本、产能上优势明显。然而,安全性与疗效的平衡是所有口服GLP-1需要克服的课题。若厂商能平衡好安全性与疗效并按计划推进临床试验,有望在口服减重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口服司美格鲁肽仍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款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上市的口服GLP-1产品。根据辉瑞发布的《Near-Term Launches High-Value Pipeline Day》预测,2030年GLP-1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900亿美元,口服GLP-1RA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GLP-1市场约30%的份额。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口服制剂的偏好较高。
礼来对GLP-1口服药的布局如火如荼。今年8月底,礼来公布了其每日一次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的Ⅲ期临床试验ATTAIN-2的积极顶线结果。这一项针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的研究显示,orforglipron的3个剂量组均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在72周时实现了显著的体重下降、具有临床意义的糖化血红蛋白(A1C)降低,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改善。在主要终点方面,每日一次且在不受食物或饮水限制的前提下,orforglipron 36mg组平均体重下降达10.5%(10.4 kg),而安慰剂组为2.2%(2.3 kg)(使用有效性估计目标)。
Orforglipron是一种在研的、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非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该药物可在全天任何时间服用,对饮食和饮水不加以限制。这一药物由中外制药发现,并于2018年授权予礼来开发。
目前,礼来正在进行orforglipron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用于肥胖或至少伴有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超重成人进行体重管理的系列3期研究。此外,礼来还在探索orforglipron作为治疗肥胖成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高血压的潜在可能。
卢李康对时代财经直言,礼来小分子药物的数据读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GLP-1领域小分子药物的主要研发难点,即潜在安全性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这款小分子药物无餐食限制,且具有成本侧优势,终端定价或将更加灵活。
不过同样是在8月底,礼来亦终止了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Naperiglipron(LY3549492)两项二期临床试验,终止原因系商业策略原因。但礼来也指出,仍有一项针对肥胖成年人的二期研究正在进行,预计明年结束,其结果将决定该项目的后续走向。
礼来在GLP-1领域多线发力,不仅凭替尔泊肽确立了优势,在更具市场潜力的口服制剂赛道,其口服小分子药也正与口服司美格鲁肽展开直接PK。双方在GLP-1领域的赛道争夺并未因单一产品的阶段性领先而降温,竞争仍将长期延续。
中国市场成重点?
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刘立鹤对时代财经指出,GLP-1赛道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之一,其赛道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从国际市场看,全球有上百个GLP-1类管线处于临床阶段,而诺和诺德和礼来作为GLP-1市场的最大玩家,已经相继获批多款产品,并从2型糖尿病到减肥适应症的拓展,预计2030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在国内市场,随着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以及国内包括信达生物(01801.HK)、银诺医药等多款产品的上市,竞争愈演愈烈。
“当下,亦有众多药企进入GLP-1赛道,在研药物包括GLP-1创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两大类。随着更多GLP-1药物的上市,预计2030年中国GLP-1的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刘立鹤称。
2025年西普会现场。时代财经 张羽岐/摄
在两大巨头的全球销售版图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目前仍相对有限。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与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双方的市场进攻态势已明显加剧。
2025年8月,诺和诺德首次亮相西普会,并联合中康科技及多家连锁药店共同支持编撰《2025体重管理蓝皮书》。该蓝皮书的发布,旨在通过对中国肥胖症市场的深刻洞察与连锁药店经营痛点的精准研判,持续探索并构建起覆盖健康管理全流程的零售端解决方案。
也是在这个月,礼来中国围绕肥胖疾病等在上海发起一项“身体抵抗解码展”,当月底又与京东健康(06618.HK)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为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斑秃人群打造创新的数字医疗体验。依托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双方将聚焦为患者打造整合的疾病管理资源,贯穿疾病教育、线上线下问诊、药物供应与长期健康管理,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便捷性与持续性。
京东健康慢病业务负责人李艳萍对时代财经表示,礼来的Lilydirect在礼来内部将其定义为消费者教育平台,它类似于小程序,提供疾病教育信息和患者服务。在中国市场,礼来正在做内部转型,以往礼来更注重大处方药或者神经类的一系列产品,但自替尔泊肽上市以后,礼来在向消费属性的产品转型,专业地服务更多患者。“去年11月,礼来在京东落地了Lillydirect,致力于做中国用户的疾病教育。今年8月底,我们已与礼来达成了更为深度的战略合作。”
目前,礼来的替尔泊肽在京东、阿里等多个平台均有销售。
诺和诺德方面则告诉时代财经,在司美格鲁肽上市之后,诺和诺德即根据肥胖症患者的分布在多渠道布局(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药店渠道),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今年,其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阿里健康、方舟健客等线上医药健康平台达成合作,共同构建覆盖全周期的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提升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此外,还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体重管理知识与服务专区”,提供含疾病科普、健康体重评估、就医地图、线上预约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
除了两大巨头的角力,国内企业在GLP-1领域的发力同样不容小觑。
截至目前,已有翰森制药(03692.HK)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商品名:孚来美)、华东医药(000963.SZ)的利拉鲁肽(商品名:利鲁平)、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糖尿病版商品名:谊生泰;减重版商品名:菲塑美)、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以及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等多款产品获批。此外,上市多款GLP-1产品正在持续拓展适应症,除了减重、降糖,还覆盖代谢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信达生物方面对时代财经透露,玛仕度肽的降糖适应症预计于今年年内获批。
在渠道开拓方面,零售药品市场愈发被看重,电商端表现尤为活跃,阿里、京东、美团等主流平台均已相继与药企展开合作。
华东医药方面告诉时代财经,在零售药店合作方面,利拉鲁肽已完成近万家冷链门店终端铺货,其中主要面向降糖及减重市场,聚焦于“糖胖”人群,与国内百强连锁已经基本完成开发和覆盖或沟通谈判,结合我司专业的慢病管理服务团队赋能连锁客户进行联合推广,给患者提供专业的“降糖+减重”的药学服务。他们也在通过电商平台及合作药店,动态优化患者服务方案,在遵循合规准则的基础上合理降低用药门槛,切实提升产品的可及性。
另据时代财经统计,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华东医药、通化东宝(600867.SH)、甘李药业(603087.SH)等多家头部企业涉足GLP-1赛道。
其中,9月1日,恒瑞医药宣布其产品HRS9531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获批后将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28kg/m2(肥胖),或≥24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脂肪肝等。
此外,恒瑞医药还在开发每日一次的HRS9531口服片剂、口服小分子GLP-1抑制剂HRS-7535、GLP-1/GIP/GCG激动剂,用于治疗肥胖。
甘李药业在今年半年报中也称,其正在积极入局GLP-1赛道,目前公司创新药GLP-1RA双周制剂——博凡格鲁肽的全球开发已步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并分别开展了与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
华东医药对时代财经透露,其已经围绕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conveglipron)、GLP-1R/GIPR 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 HDM1005(poterepatide)、FGF21R/GCGR/GLP-1R 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HDM1010片后加(HDM1002固定比例复方口服制剂)等多款药物布局。其中,公司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于2025年3月递交并获受理。而HDM1002目前已完成体重管理适应症中国临床Ⅲ期研究的全部受试者入组。此外,该产品已完成降糖适应症中国两项Ⅲ期临床研究首例受试者随机给药,分别为单纯饮食和运动干预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人群的Ⅲ期临床研究和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人群的Ⅲ期临床研究。
目前,四环医药(00460.HK)、华东医药、齐鲁制药、石药集团(01093.HK)、丽珠集团(000513.SZ)等众多上市公司的司美格鲁肽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
当下,GLP-1在中国已然成了医药圈的“超级赛道”,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土龙头,都在这片领域全力冲刺。除减重、降糖外,MASH、OSA、阿尔茨海默病等多元适应症竞相研发,多家企业更已完成线上线下全渠道铺货。对已上市产品而言,谁先打通支付、冷链、患者教育、患者服务四大关键环节,谁就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红海中突围;而针对尚未上市的产品,多位受访人士也对时代财经指出,尽管中国生物制造企业在GLP-1领域已崭露头角,但未来要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突围,仍面临巨大挑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