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保代门”后的中新赛克:毛利率高于同行
元旦前,中新赛克宣布更换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马华锋,更换原因为“工作变动”,随后拉开了国信证券“保代门”事件的序幕。随后,马华锋、国信证券、中新赛克公开发声,三方各执一词,一场在券商、保代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争执铺陈开来。
国信证券声明称,“马华锋在持续督导现场检查工作期间,对上市公司提出诸多不合理的指责……违反公司保荐人代表管理等相关制度……决定解除与马华锋的劳动合同。”马华锋则在事后对多家媒体称,“中新赛克存在包括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业绩情况等方面问题……自己在检查前指出具体问题而被上市公司举报到国信证券,从而遭到了解雇。”
处在“保代门”事件漩涡的,是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中新赛克,马华锋及国信证券分别为其保荐代表人、保荐机构。中新赛克认为,上述争议系券商与保代人之间的劳资纠纷。在1月3日的公告中,中新赛克称:“国信证券分别于2018年8月及9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公司进行了专项现场复核,核查结论也明确认为公司不存在异常情形。”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三季度报中,中新赛克预测2018年年度净利润增长幅度为40%-70%。时代周报记者1月9日联系中新赛克采访,其证券部人士表示,“此事件中的公司详情、回应均已在公告中披露。”
马华锋对媒体称,已于2018年12月30日左右就国信证券和中新赛克的问题向证监会网上举报。监管部门是否开始介入调查?时代周报记者多次拨打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电话,但未能联系到相关人士对此置评。
股东利弊之争
中新赛克成立于2003年,原名深圳市中兴特种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兴特种”),时为中兴通讯的控股子公司,由中兴通讯、金岑实业以及王洪海、朱宏军、凌东胜、张云龙、马红兵、刘庆良等自然人出资设立,最初注册资本仅100万元。
2012年10月,中兴通讯以5.28亿元将所持中新赛克股权全部转让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创投”)等10家投资者。中兴通讯对此举解释为:“聚焦核心业务,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子公司中兴特种股权,可以获得对外投资收益。”
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泽晶在研报中指出,中新赛克目前仍具有明显的中兴“特性”,“董监高成员中共有5名曾就职于中兴通讯,占董监高总人数的31%;5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4名曾就职于中兴通讯。”
公开资料显示,中新赛克在2015年初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17年9月成功过会并于同年11月上市。其2018年三季报显示,深创投为其控股股东,持股26.66%,其与一致行动人广东红土、南京红土、昆山红土及郑州百瑞合计持股 35.25%;中新赛克董事、总经理凌东胜与南京因纽特软件并列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6.41%;其他管理层等通过南京创韵和南京众韵持有股份合计8.13%,其下游企业美亚柏科和任子行各持有3.07%股权。
据中新赛克的招股书披露,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恒为科技、迪普科技、恒扬数据等,其中恒为科技为上市公司、恒扬数据曾在新三板挂牌。至于与竞争对手的区别上,中新赛克在2018年的投资者活动中解释为,“客户主要是运营商、政府等,而恒为科技主要面对的是系统集成商。”另外,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中新赛克是订单有迹可循,2014 年至今基本为各地公安局采购的移动网产品,样本包含总额近5000万元的10个订单。
看似有着优势的股东背景,却在本次“保代门”事件中备受质疑。据马华锋称,“PE机构控股上市公司的这种模式,若没有深入参与企业管理中,必然会导致内控失控,因为PE机构根本不参与日常的管理和决策,也没有起到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真正的监督控制作用。”
对此,深圳一位资深创投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创投基金一般不会谋取投资公司的控股权,实际上市场也对这样的方式不认可,只有并购基金会如此做。”
在近期的机构调研中,机构对其与控股股东关系、管理机制的问题多次问及。中新赛克解释称,“深创投主要通过三会形式参与公司治理,公司三会权限以外的日常经营则由公司管理层自主决定。同时,深创投承诺60个月不减持,十年不主动放弃控股地位;公司管理层承诺三年不减持,并且不谋求控股地位……我们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据中新赛克招股书,深创投截至2017年8月18日对所投资企业共涉及 618 家企业,所投资的持股比例在 5%以上且与中新赛克同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共有106 家,其中有13家企业主营业务在文字表述上与其主营业务存在可能的相近情形,实现控股的仅中新赛克一家。
“创投基金的模式本身就不宜去参与公司经营。作为投资方,创投基金占董事会席位,对公司经营状态和发展有实时了解,确定是否参与创新公司的增资、股权转让等事务,而当创投基金比例过重则会对经营团队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公司是谁的、利润归谁、分配权力谁掌握等问题就会出现。”上述创投人士解释道。
值得一提的是,深创投在中新赛克的招股书中承诺——“将以本公司除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中新赛克股份以外的其他财产全额承担,并承担与此相关的一切费用。”
盈利正常之问
从中新赛克披露的财报数据中,其业绩存在着不少“谜团”。首先在毛利率指标上,中新赛克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9月底分别为80.31%、79.03%、81.69%,而同类上市公司恒为科技的同期毛利率为55.01%、54.58%、56.01%,中新赛克的毛利润数据明显偏高。
不仅如此,中新赛克在应收账款指标上也同样高于同行业的数据。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9月末的应收账款上,中新赛克表现为1.67亿元、1.49亿元、3.21亿元,同时在2016年与2017年的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95次和0.83次;恒为科技的应收账款在同期分别为0.61亿元、1.3亿元、2.19亿元,但恒为科技所披露的2016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84次,2017年约为2.36次,明显保持着较高的周转率。
中新赛克对此解释为,“出于有利维护客户关系的考虑,公司通常会给予客户一定的弹性时间,应收账款出现逾期符合公司所处行业特点。”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中新赛克对应收账款余额未持有任何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同时,其在资产减值损失项的计入在2016年末、2017年末以及2018年6月末分别为0.027亿元、0.032亿元、0.12亿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自上市以来,中新赛克的预收账款增幅明显,在2017年末的货币资金同比增长162.5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2.10亿元,较本年度净利润多0.78亿元万元,都将其原因解释为“报告期公司收到的预收账款较多。”2017年末其预收账款为2.56亿元,2018年9月末增至的3.96亿元。
实际上,恒为科技在2017年末的预收款余额为38.05万元,2016年末仅为107万元。同期的预期收款项,差距如此之大。但截至2018年9月末,两家公司在营收上几乎“打成平手”,恒为科技实现营收3.37亿元、净利润为0.826亿元;中新赛克的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2.10亿元、0.94亿元。
在招股书中,中新赛克曾经预计2017年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31%至44.51%,预计2017年度净利润为同比增长18.80%至 42.24%。从2017年年报看,其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44.93%至4.9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1.02%至1.23亿元。可见,中新赛克基本实现了在上市招股书中的业绩预计。在2018年年度经营业绩的预计中,中新赛克提出了新高——“净利润增幅为40%-70%”。
近几年,万福生科、佳电股份等IPO造假案,湘财证券、长城证券等券商都在近一年多时间内因持续督导期不尽责被监管处罚的案例。“投行过去出现过为拟上市公司包装招股书的情况。但近几年来,投行的身份得以回归本源,能做到对拟上市公司问题的督导和整改,这一变化挺明显。”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在采访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截至发稿前,此次“保代门”事件中马华锋提出的诸多问题,尚未有监管部门发布相关信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