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日本骑虎难下

2010-12-09 05:08:01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张子宇

“每日化石奖”,这个多少有点自娱自乐的节目受到关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坎昆气候大会的氛围。

由非政府机构评选的这个奖项始于1999年的伯恩会议,用来授予阻止全球变暖议程的国家。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是化石奖的常客。这次在坎昆得奖的却是日本。因为日本表示拒绝继续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的目标,甚至使用了“永远不”这一词。

《京都议定书》作为世界上少数以日本地名命名的国际重要条约,日本官方与民间普遍以此为荣。长年来日本社会基本上都是全力支持京都议定书。

到底是什么使得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如此大的倒退?

事实上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声音:“《京都议定书》削弱了发达国家的竞争力;阻碍了经济增长;或会延缓世界的工业化民主进程以及把财富以‘全球社会主义’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还有评论认为:由于《议定书》的限制,发达国家将在本国的高耗能产业外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较低的环保标准、因此制造更多污染物或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日本对于到2012年相比于1990年减排6%的目标已经感到执行无力。有些人认为作为减排主要领域的钢铁工业,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已经是世界第一,因此实在没有什么减排空间,要求重新审定减排目标。而据估算,如果日本真的要完成减排目标,可能需要购买7000亿日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甚至有耸人听闻的5兆亿日元的说法),日本国内许多人自然对这个高昂预算惊恐不已。

实际上日本已进退维谷,如果支持延长京都议定书,必然会遭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对。如果反对延长,又面临发展中国家的谴责。《日本经济新闻》就认为:在坎昆会议没有开始前,日本实际上已经面临孤立。

这种状况很容易联想到日本在哥本哈根的窘境。当时鸠山由纪夫抛出“在一个包含所有主要排放国的‘公平架构’下,日本到2020年相比1990年减排25%”的计划,该计划由于得不到呼应而搁浅,在国内则遭到大肆抨击,被认为是“无脑的理想主义”。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2007年根据《议定书》有削减义务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总量的28%,而其他没有义务的国家占72%(美国和中国各占20%)。《议定书》被美国否决,中国虽然批准了《议定书》,但是中国当时依然是一个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负担减排义务。

日本《读卖新闻》的社论认为:当务之急是明确中国和美国的减排义务。否则仅仅单纯延长《议定书》是一种不可能的“逆行”,日本政府采取反对延长议定书的方针,可以说是当然的行为。

而必须指出的是,日本这次的行动并非突然之举。实际上,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日本政府就在多个国际场合暗示将不再为自己设定减排义务。

在坎昆,日本得到了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支持。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包含了那些因为被约束了减排义务而愤愤不平的发达国家,寻求附加更多义务给美国和新兴国家。日本外务省国际合作局参事官山田彰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延长京都议定书时表示:“是的,如果美国、中国和其他主要排放国能被纳入控制框架。”

日本的主张自然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猛烈谴责。中国代表黄惠康在记者会上指出:“有部分国家到现在,依然不喜欢京都议定书,现在更企图废掉这份1997年制定的公约。”

对日本的非议也来自日本国内。作为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社会对于全球变暖一直有非常敏感的心态。日本的外交人士以“在最初阶段展示强硬以获取利益,在最后阶段妥协,这才是外交”来应付外界的指责。但是显然这种说辞很难得到各界的认同。

东京电视台(TBS)发出感慨:内外朝着日本来的风都很强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Richard Black也认为:“既然日本如此强硬,那么如果没有另外一个令人注目的承诺,日本想赢回形象是不容易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