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拯救美国?

2010-07-15 05:39:5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思考转变增长模式,“再工业化”也被提上了奥巴马的振兴就业计划议程。然而,这种回归实体经济的做法是否真的能为捉襟见肘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又或者,这只是新保护主义的外衣?

“最近,一个熟人向我引荐三名来自中国的年轻的投机资本家。他们很兴奋地对我讲述在硅谷参观那些高科技公司的经历。我在硅谷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是在平时,我会为这里变成全球投资者的焦点而感到骄傲,可是这一次,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最新一期《商业周刊》上,前英特尔公司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写道。

尽管美国曾拥有引以为傲的高科技创新,但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硅谷的昔日繁荣早已不在。

“因为这片地区的失业率高达9.7%,比我们整个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高。很明显,伟大的硅谷并没有创造出太多的就业机会。相比之下,那些基于亚洲的美国公司却以风一般的速度在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安迪·葛洛夫认为。

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思考,创新模式是否需要调整,而批量化生产的道路是否可以重现,并以此来建立新的就业行动计划。

“曾经依靠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增长,如今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中心的美国,从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这个调整令人关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文章中认为。

重振制造业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加里市一家工厂,老板巴特列特(Douglas Bartlett)在为他父亲57年前创办的印刷线路板工厂发愁。来自中国等国的工厂的竞争,已迫使他不得不拆除厂房,解雇最后87名工人。

“地税太高了,我只能留下土地,希望等到衰退结束、地价上涨之后再卖地,”他表示。巴特列特并不是唯一犯愁的美国老板。自2007年经济陷入衰退以来,美国失业人口已经蹿升820万多人,仅制造业就有200多万人失去工作,如何处理这些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

对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自己的专栏里提出“要创业不要援助”的做法。在他看来,美国人的自主创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政府应该“让那些老式的制造业公司自生自灭”。

尽管如此,前英特尔公司CEO安迪·葛洛夫却认为,这一直是美国人认识上的误区,真正就业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此。

“美国人喜欢在车库搞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他说,“可是在我看来,尽管创业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它本身并不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科技创新从原型走向大规模生产的神奇时期,企业正是在此时会持续扩大经营规模。创新走向批量化生产是困难的,但也更加体现创新有意义的必要过程。”在葛洛夫看来,美国人显然忽略了制造业中批量化生产对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削弱使得失业率不断升高,而日益增加的贸易赤字也削弱美元和继续进口的能力。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美国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为13.9%,相比过去前十年又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而在长达19个月的衰退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17.3%,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幅度下降。

“为美国制造业的奋斗就是为美国的未来而奋斗,”2009年,奥巴马宣称。在金融危机时代,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奥巴马政府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有利选择。

“再工业化”呼声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就不断思考拉动制造业、“再工业化”的主张。200911月,奥巴马更是提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所谓“再工业化”,是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而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也就是重回实体经济,让工业投资在国内重新集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美国人工成本和医疗保健开支不断上涨,以及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美国企业喜欢将制造业的工厂移植到海外,因为这样可以更廉价地加工产品和承担工程。不过,尽管此种方式可以让美国企业的利润率节节攀升增加,但对于美国国内就业形势却没有任何帮助。

来自美国堪萨斯城的学者Jon N. Hall意识到美国“去工业化”对就业的影响,他表示:“美国越远离‘再工业化’,它就变得愈加虚弱。”

“美国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再工业化’,可以发挥很多已有的优势。主要有: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一流的技术学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为上述组织提供支持的金融实力;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灵活的资本市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撰文分析。

据赵刚介绍,他在美国访问期间,曾会见了美国俄亥俄州州长斯特里克兰德和克利夫兰市长杰克逊,对方对招商引资的热情让他很惊讶。美方还特别提到:俄亥俄州处于美国中北部,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是工业化基地,到80 年代末工业开始向西海岸转移,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结果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竞争力下降。目前,他们正致力于推出很多优惠政策,例如补贴、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等进行招商引资,重振当地工业。

2010年,奥巴马政府制定了“国家出口计划”,其中,增加制造业产品,减少贸易赤字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奥巴马表示,支持商界对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而政府将通过金融和宣传等措施,帮助美国企业锁定、建立和赢得新兴市场。

不仅如此,奥巴马政府召集美国贸易代表处、商务部、财政部、劳工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促进出口内阁”,他启动了上世纪70年代时期才有的“总统出口委员会”,专门为美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表示,美国在亚洲贸易份额每增加1%,美国就能增加25万到30万个工作岗位。“这就是美国的创造就业计划,”奥巴马说。

与此同时,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介绍,在美国“再工业化”之路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投资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已成为重要的政策举措。美国政府不仅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万美元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还将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使美国成为清洁技术的领导者。

“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把亚洲的经验转变为美国的明确行动。若仍想在经济上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就要改变自己,必须认真面对迫在眉睫的改革,”安迪·葛洛夫表示。

“中国制造”压力几何

不管“再工业化”究竟是长期的调整,还是一时的应对之策,在分析看来,这项政策调整,很有可能会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虽然中国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出口经济已经发展多年,但面对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应该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在劳动力优势、成本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弱的局面下,要进行技术、品牌的强化。

据新华网报道,尽管美国在过去十年在制造业衰退厉害,而中国取得长足发展,但美国始终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是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6.72%降低到2007年的23.85%。与之相比,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6.66%提高到2007年的11.24%。尽管中美两国在制造业规模上的差距在缩小,但中国制造业2007年增加值仍然只是美国的1/2

与此同时,由于奥巴马政府把“再工业化”的重点放在氢能源等清洁技术上,专家认为,未来在这一方面,美国方面将会注重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也不排除有相关的贸易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将会因此而提出修改竞争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新主张,力图使国际竞争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更有利于美国发展现代化的高成本和高清洁的制造业,”金碚表示。 在他看来,美国“再工业化”很可能会使得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摩擦加剧。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带来的挑战,”赵刚表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支付服务持续优化,广州市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已达93%
守本固源老酒战略,锚定长期发展价值,舍得酒业一季度营收21.0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