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科书变迁史

2010-02-21 04:07:2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回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最简捷的方式莫过于对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诸多版本。不过,需要对比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译者序。因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内容虽经多次删减增补,但是并无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译者序的变化却足以反映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

翻译者风险很大

任何一本年代稍远的译著,在编者按或者翻译说明之中,都少不得有“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类警示语言。而在197911月,高鸿业先生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版出版,在译者序之中,有如下文字:“尽管从整个体系来看,‘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没有科学价值,尽管本书仅在个别的概念、论点和方法上具有现实的意义,本书仍不失为一本有用的参考著作,它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应该掌握的资料和知识。”

事实上,相比现在《经济学》一书的流行和备受推崇,在改革开放初期,翻译《经济学》其实是一件风险颇大的事情。因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所宣扬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正统,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庸俗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不过,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学者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正如货币学派巨擘弗里德曼在他回忆录之中描述他1980年的中国之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中国(少数在日本)受的全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训练。他们对‘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经济学只有一些模糊而又多数是误导的理解。因为政府转变政策,试图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他们急于学习市场如何运作的知识。”

因此,一种变通的方法就应运而生—在1978年,北京大学杜度、胡代光、范家骧、厉以宁几位先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就挂着“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的幌子。

经济学这种夹缝之中挣扎求生的状态,在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手中打破,他在1983年发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文,指出:“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此文在经过《人民日报》的转载之后,经济学才脱掉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帽子,以西方经济学的名号开始正式登上中国经济学的舞台。到1989年,国家教委确定了财经类院校10门核心课程,将西方经济学纳入其中,西方经济学在全国开始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这种情况在1992年,高鸿业先生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二版的序言之中也能得到体现,上一个版本序言之中大量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句子被删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评价更为客观中肯,如上文引用的“尽管从整个体系来看,‘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没有科学价值”一句,就被删去,而代之为“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我们更应如此。《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

避免资产阶级标签

随着经济发展,思想日益开放,西方经济学这个称谓也逐渐被现代经济学的名号取代。毕竟西方经济学这个名字还是带有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据说,当初人大、北大和清华的几位教授在一块“取名字”时,怕取不好影响学科发展,想来想去琢磨出来这么一个折中的名字,避免了“资产阶级”的标签。

现在来看在2008年出版,由萧琛教授主译的《经济学》第18版的时候,我们能在内容提要部分看到如下理直气壮的文字:“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经历了前17版的积累和沉淀之后,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事实上,将西方经济学改称为现代经济学,还隐含了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诉求。一直以来,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就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课题,陈岱孙先生很早就表示:“既要反对盲目批判、一概排斥的态度,又要反对盲目迷信、机械照搬的做法。”

而高鸿业先生也认为,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总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彼时彼地有用的理论或政策,在此时此地未必有用,因而极力反对不顾前提条件,盲目套用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高鸿业先生编著的《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序言之中,他写道:“在具体内容上看出它的有用的地方,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对西方经济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这一点,我们才编写中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否则,只需要选用一本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或把它翻译过来就可以了。”

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界已经区分了中国的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则是指经济学在中国,仅仅是指经济学一般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而“中国经济学”是在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与中国国内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实践结合基础上产生的新超越,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那么,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学的变迁不仅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变成“西方经济学”再变成“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也是从“中国的经济学”演进到“中国经济学”的过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华大基因一季报出炉:深化提质增效,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