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调控隐忧

2010-12-02 19:53:45
来源: 时代周报
物价猛涨,调控渐紧,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接连发文打物价维稳“组合拳”,严厉的调控风暴下,作为政府大粮仓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遭到“调控”。中国近15年来第一次大规模进口玉米

物价猛涨,调控渐紧。

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的“国16条”发布,随后,国家发改委以5天9个通知的力度连打物价维稳“组合拳”。严厉的调控风暴下,作为政府大粮仓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遭到“调控”,遇到了自2000年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

政策效力渐显,曾经飞涨的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调,但究竟能否就此回归理性还很难说。而为稳定玉米价格,中国近15年来第一次大规模进口玉米,而这,又引发了有关专家对国外玉米低价进入中国或会影响我国玉米产业安全的担忧。复杂的物价形势,考验着调控者的智慧。

本报记者 黄昌成 发自北京

“你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11月30日,国家粮食局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简称“11条”,对秋粮收购工作进行规范,但并没有在社会上公开;国家粮食局后来发布了个通知,目的是想贯彻落实这个“11条”,并非在针对中储粮。”

今年10月上旬,“11条”的电文下发至县市级政府,明确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一个月之后,在11月4日,国家粮食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其中的第六点矛头直指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要加以制止,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及时报告国家有关部门。”

“正是中储粮旗下子公司通过出库粮拍卖自卖自买,将粮食卖给自己的分支机构,粮食不出库,钱直接到手,这引发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的不满和投诉。”东方艾格大宗商品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于是,市面上不断传出“国家粮食局打压中储粮”的声音。而在粮价一片涨声之际,中储粮遇到了自2000年成立以来遭受到的最为严重的挫折。

中储粮撞上通胀

这一切批评的起因要追溯到夏粮收购之时。据媒体报道,在今年9月份前后,有些地方和企业反映在执行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出库调节市场供应时,中储粮的部分粮库设置障碍阻挠粮食出库,超过规定标准乱收费,以及粮食质量不符要求等,导致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宁愿自己出高价到市场采购粮食,也不愿意从国家粮库购买价格较低的政策性粮食,使粮价不降反升。

“此次恰好撞在了通胀关口上,如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中储粮不会受到此记重拳。”马文峰向本报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创下25个月新高。11月20日,为了平稳物价,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以下简称“国16条”),从加大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16个方面就稳定物价做出部署。自22日开始,国家发改委连续在官方网站发文就如何贯彻执行“国16条”作出阐释,声称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

“秋粮收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国务院‘11条’文件下发得比较早,谈的重点是秋粮收购;但是到“16条”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它是转向了以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上述国家粮食局的官员说。

据其讲述,国家粮食局下发的通知,本来工作的要点包括高库存的合并、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托市收购和对收购资格的重新审核等内容。但由于目前粮食的市场价较高,托市计划并没有启动。

国家发改委称,10月底以来,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已通过郑州、安徽粮油批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2550万吨,未来几天还将继续投放850万吨。

此外,发改委还成立了一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农业部等约20个国家部委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分赴18个省市区调查了解有关地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

“在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后的规定草案将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国家粮食局的该名官员提醒本报记者说,“现在可以讲,很多工作都是服务于稳定物价这个重点。”

粮食出库之难

进入11月下旬后,各大粮食交易市场出现各品种粮食竞价交易的小高潮。11月23日,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竞价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移库(含中央储备)玉米实际成交34.7万吨;而在11月24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上抛售最低收购价小麦340万吨。

按照规定,在各品种粮食的竞价交易中,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政策性粮油收购储备企业—中储粮都会作为出卖人代行签订竞价交易合同。

根据交易细则的要求,竞价拍卖的盈亏情况由交易市场按月报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储粮总公司和中央财政结算盈亏。如有净盈余,按月上缴中央财政;如有净亏损,在还贷次月将亏损情况报财政部。如中储粮总公司未按期归还贷款,上缴盈余,因此产生的利息,由中储粮总公司自行负担。

“我们都去拍过,但是交易成交后,粮库出粮很慢,而且很多手续费,不能应企业之急,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花钱到市面上买高价粮。”一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对本报记者说。

临时储备粮竞价交易是国家平抑粮价的手段之一,每当粮价出现比较迅猛的上涨势头时,国家都会大量向市场投放包括稻谷在内的临时收储粮。此外,抛售临时库存粮食,有保证市场供应的意图。

按照补贴政策,每年直属库轮换出去或者临时投入市场的粮价是根据国家托市价卖出,而买入价只有最低价和指导价,不设实际收购价,只是在托市价基础上中储粮可获得一定的轮换补贴。

“国家给中储粮的代储补贴是按照实际储存量发放的,如果按照0.5公斤稻谷补贴0.08元来计算,你每卖出100斤就会少8元的补贴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工作部研究员崔晓黎对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所以在市场粮价上涨期间,它可能就不再有放粮的动力。”

也有企业反映,在粮食的竞价拍卖过程中,存在着中储粮下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或者自己的分支机构,通过迂回方式拍卖粮食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小麦或者玉米并没有离开过粮库,仅仅是中储粮的粮库和企业之间的虚假交易,借此抬高粮价”。

“国家目前力控粮价,而中储粮下属企业在此前却有过粮不出库、坐等粮价上涨的行为,所以这次政策调整应该是正常管理。”东方艾格粮食行业分析师马文峰说。

“粮商”定位争议

除了规范中储粮的收储行为,对于中央临时储备粮代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粮食局也在修改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在今年5月份,随着《关于印发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的下发,中粮集团和中国华粮物流集团首次挤进此前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独家控制的小麦托市收购系统。

因为参与最低价收购小麦,既可以获得国家补贴,亦方便企业争夺小麦粮源,不少企业都对此虎视眈眈,但在此之前,这个权利被中储粮所垄断。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中储粮就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央政府对中储粮的定位是“大粮仓”,期望以其掌握的大量储备稳定粮价。

但中储粮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储粮收购的粮食如果要投向市场,必须经过公开拍卖,而由于市场行情变幻无常,其拍卖成交量和价格并不理想。

正因为此,中储粮希望能直接介入粮食加工,以克服终端销售的困难。2007年4月,包克辛从贵州省副省长调任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而在1982年—2002年这十年间,他一直在国家计委和国家发改委任职。此后中储粮的一系列扩张动作让业界越来越认识到,中储粮要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购销规模和市场影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整合上游生产环节、下游终端销售环节,培育和发展核心业务,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发挥自身网络化、规模化优势。”包克辛在中储粮的官方网站里这样宣布。

据媒体报道,通过从事“经营性业务”,中储粮一度模糊了“政策性”和“经营性”两个角色之间的界限。据统计,2008年年底,中储粮下属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已达53家,涉及大米、面粉、玉米、油脂等。有消息指,中储粮经营性收入几乎能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但在中储粮经营性业务迅速扩张的同时,质疑之声也随之四起。几乎所有的民营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都担心,未来自己不得不面对一个注定不可战胜的对手—中储粮公司。这个竞争对手的收购资金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收购费用和临时存储费用由财政承担,收购贷款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补贴。

“主要问题出在中储粮下面的各个库存上面,它们大多数身兼政策性和市场性两个任务,补贴它们是领了,你说不清哪块是政治性,哪块是市场化的。”崔晓黎说。

有消息说,在接到国务院下发的要求“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的“11号”文件之后,中储粮总公司党组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并于10月9日召开全系统分(子)公司领导班子和总公司中层以上干部视频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宣布,中储粮将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全面暂停粮食商业贸易活动。

“我们10月初就接到上级指示了,现在市场不正常,不要参与竞争,以免引起大的波动,给国家造成损害。”中储粮直属库一名员工说,“据我所知,今年中储粮企业都基本没有收粮,还是比较有大局观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哈啤被检出呕吐毒素?线上官方店已未见相应产品销售
汽车屏幕越来越大,车头放个“大彩电”真的那么香吗?
2024年房企综合实力测评成果发布 越秀地产进入十强榜单
马上消费交出2023年双增长成绩单 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