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式创新:小康中国的紫南村样本

2017-02-28 03:47:01
来源: 时代周报
“要做到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就不可以单纯看着紫南,只有做到‘几个村委一盘棋’,才能够让村与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王心昊 发自佛山

岁月静好。在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的公园里,58岁的退休教师刘瑞妹挺自豪。这位穿套装、烫头发的退休教师,谈起自己的紫南村村民身份时笑容满面:“现在很多朋友都很羡慕我是紫南的村民,他们说‘有车有楼,都不如有个紫南户口’。”

这是一座拥有6000村民的广东村落,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从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到今天的“十佳小康村”,紫南村“乱”中破题,通过积木式创新取得的发展经验,足以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样本。

“乱”中破题

10年以前,紫南是佛山禅城区南庄镇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从1992-2004年,本该是珠三角集体经济腾飞的年代,但紫南村村民每个人加起来的分红,只有1720元。“12年分得的分红,都没有其他村一年分红的零头多。”刘瑞妹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所以呢,从2005-2007年,因为经济分红的问题,紫南村民一共去市里上访超过16次,市里的领导一看到紫南村民就头痛。”

改变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南庄镇领导“三顾茅庐”,邀请在贵州经商多年的潘柱升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

“当时我回紫南,村里可以说是‘大乱’。村委会的政策连村委会的楼都出不去,村民根本就不信服我们这些村干部。”潘柱升说道。为使大家信服,潘柱升首先对自己提出了“四不”要求: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

“四不”要求为潘柱升获得了一定威信,但刘瑞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时,这种信任只是暂时的。“‘四不’要求对我们村民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当时因为分红,矛盾非常尖锐。能不能发展集体经济,能不能给大家带来好处,才是潘书记能否获取村民信任的关键。”

走马上任正逢珠三角经济转型大潮,潘柱升敏锐地意识到,原本以陶瓷为支柱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弯道超车”中,他提出了关闭一批高污染企业、迁移一批落后低端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的“三个一批”思路。得益于这样的发展思路,南庄最大的易云物流基地、二级甲等医院绿康医院、投资百亿的科力远CHS产业化基地先后落户紫南。

在这样的思路下,紫南村经历了一个从乱到治再到大发展的过程。

2007年,紫南村集体经济的合同收入只有936万元,人均分红为846元;2016年,这个数字翻了10倍:全村集体经济合同收入达到9400万元,人均分红达到10003元。

“虽然这几年的分红翻了好几番,但紫南分红的金额在南庄镇还只排在中上游。2016年,紫南村的合同收入在南庄镇能够排进前三,但是分红的金额在南庄只排在第八。我们这一届村委会从上任之初就决定,要通过村财政的再分配来解决民生问题。”潘柱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分红不是唯一标准

在紫南,村民凭身份证,只需4元门诊挂号费或400元住院费,就可享受医保范围内的药费、床位费等费用全免,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村帮”的目标。“分红不是肯定紫南发展的唯一标准,我们关注于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共同发展。”潘柱升解释道。

据潘柱升介绍,9年来,紫南村用于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与分红总数相当,构建起佛山易运物流基地、佛山国际水暖卫浴城、紫南海产城等四大市场,做大了一条以紫南美食城等为首的餐饮产业链。同时,紫南村还建立了一个5层立体停车场,引进了佛山九小、绿康医院等优秀配套。

在紫南,刘瑞妹是典型的回流族:“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搬出去了。最主要就是村里环境太恶劣,垃圾随地堆放,污水横流,走近村口就能闻到一股恶臭,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但现在村里环境好,门口又有公园。除了我和老伴退休后搬回来住,现在连孩子也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住了。”

改善居住环境是紫南村“民生工程”的重头戏。在“庭院型”新村建设模式下,紫南村成立了佛山首个村级环卫处,共投入2000多万元,成了南庄镇首个实现雨污分流的村落,此外又专门圈出地块,在各个村民小组中修建公园—今日的紫南村,颇有“绿树两旁闲逸坐,清溪一水荡舟游”的岭南气息。

雨污分流工程带来的,除了村居环境的改善,还有抗洪能力的增强。在紫南从事陶瓷行业的王先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6年国庆期间,南庄镇因暴雨引发洪水,附近几条行政村的货仓都因为排水不畅被淹,只有紫南的货仓,因为雨污分流工程逃过一劫。谈起自己的“劫后余生”,王先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以前大家都觉得集体经济发展之后就应该分钱,但现在村民们开始发现,只有把个人私利和村集体公利放到一起发展,才能使村民利益实现最大化。”

文化立村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急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也对村民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柱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他的见解:“其实村民素质和物质财富的关系,好比往气球里面打气。气打多了,气球就很容易爆。人的钱多了,素质没有上去,也很容易自我膨胀。”比如困扰紫南村多年的违章违建问题。“以前为了要盖多几间房子出租,大家都把楼房建得七八层那么高。结果有两个,一是导致地基下沉,损害周边房屋;二是因为水电负荷过重,村里经常性地停水停电。”刘瑞妹说道。

2015年,潘柱升下决心清退村里的出租房。

“刚开始清退的时候大家都有微词,”刘瑞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毕竟收入减少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后来潘书记开会跟大家讲集体利益,讲社会公德,还把租房的外来务工者妥善安置到集体所有的紫南员工村,所以清退方案最后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2016年1月1日,紫南村正式清退了所有出租屋。原本租房的外来务工者,都可以17元一平米的价格,在紫南员工村租住到整洁、敞亮的出租房。

文明清退出租屋让潘柱升坚定了发展紫南文化的念头:“古人说因人成事,其实我们紫南的发展也要依靠村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村里掀起学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风潮,就是为了使得紫南的村民能够明白是非黑白,最终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2016年10月,紫南进行了“十大孝子”“十大孝媳妇”的评比活动。谈起这场活动,刘瑞妹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位‘孝媳妇’,公公和丈夫在几年内相继去世,只留下年迈的婆婆和两岁的孩子。她为婆婆尽孝道,尽心力抚养自己的小孩。上台领奖时,这位好媳妇就说了一句:‘你们说我好没用,只有我婆婆说我好,我才是真正的孝媳妇。’”

在潘柱升看来,这就是先富帮后富的“文化版本”:“以前我们总说要先富带动后富,其实文化也一样。孝顺的子女经过宣传之后自然会做得更好,而周边原本做得不那么好的子女也会感受到榜样的作用,改善对长辈的态度。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建成仁善紫南。”

协同发展

在紫南村取得“全国十佳小康村”的称号之后,潘柱升对自己的施政理念有过思考与总结:“紫南的发展不是单一物质水平的发展,而是经济、民生、文化三驾马车共同前进的协同发展。只发展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实现居民幸福感的持续提升。”

佛山市政府负责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赞同潘柱升的思考:“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总是在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作用于经济基础。紫南村的协调发展,正是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手抓,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

对今天的紫南来说,潘柱升认为协同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其实协同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紫南内部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是和周边的村落协同发展。现在紫南内部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周边村委的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根据潘柱升介绍,很多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都习惯“一起上一起下”:遇到好项目就一哄而上,抢着要分一杯羹,一旦项目遇冷之后又立刻一起停工撤资。“他们没有意识到,一哄而上带来的是职能重叠引发的竞争,竞争之后遇冷之后的退出又导致职能的缺失。一来一往,农村发展就进入了死循环。”

正是因为如此,当初在建设易云物流基地的时候,潘柱升选择与相邻的南庄村一起合作共建。“当时南庄村和我们都有意要建立物流基地,经过两方协商,我们发现合作共建既能满足用地需求,又能够避免恶性竞争。”

谈及如何才能够实现村与村之间的协同发展,潘柱升认为核心在于“共赢”二字。要实现共赢,关键在于“跳出紫南看紫南”以及“帮助别人,才能发展自己”。潘柱升对时代周报记者诚挚地表示:“要做到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就不可以单纯看着紫南,只有做到‘几个村委一盘棋’,才能够让村与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只有协同发展了,老百姓才不怕被别人比下去,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珠三角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努力冲向“万亿GDP”
时隔13年,银保渠道取消“一对三”销售限制,中小险企春天来了?
茅台代言酱香,五粮液肩挑浓香,郎酒合并事业部冲“兼香一哥”
加一箱油能省35元,Costco内地首家加油站开业,“晚上9点多还在排队”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