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重质量、调结构,“十二五”广东再饮“头啖汤”?

2010-11-03 02:47:00
来源: 时代周报

根据最近披露的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思路,初步计划是未来五年内,全省GDP年均增长8%以上。这个目标比“十一五”规划设定的9%的增速,有了明显的下调。未来五年内,广东将更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结构的调整,被摆在了第一位。

为实现这一转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将在干部考核上做出重大改变,降低GDP考核比重,以倒逼干部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在今年开始实施的新考核办法中,经济增长的指标只占干部考核指标的不到30%。

这一思路与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的精神高度一致。“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最主要的任务,而经济增速的下调,是要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留出空间。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要争取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两个都想要,一个都不能少。而实际上,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在2008年之后,在中国的特殊情形之下,保增长和调结构越来越成为两个不可能兼得的矛盾体。以保增长为头号目标的刺激政策,反而可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衡。

在这个当口,广东省响应中央的精神,下调“十二五”规划的GDP增幅,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放在首位,无疑是一个及时纠偏的决策,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在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中国延续了20余年的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的一个明确信号。这种以高投资、高消耗,高外部依存、低福利、低工资来追求高GDP增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种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消耗以及成本压缩已经接近极限。

所谓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核心意义就是从原来的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为以内需拉动增长、以消费支撑增长,同时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降低消耗。

本来这一目标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相当清晰,但接下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经济决策的议事日程。虽然我们依然强调结构调整,但对于经济下滑的恐惧还是让不惜一切保增长的念头占了上风。

接下来的一幕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政府财政主导下的一场气势恢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以此来抵消外需的崩塌。银行的货币闸门大开,货币供应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随之而来是房地产迅速实现V形反转,房价和各种资产价格再次一飞冲天。

GDP增速确实是保住了,但是“保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调结构”,反而可能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经济空心化和泡沫化使得结构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资产价格暴涨,超发的货币没有走向实体经济,而是向资本品走,地产和各种生活成本的飞涨倒逼着工资上涨,工业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这又导致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资本品价格更快地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大量的基础投资也效率低下,而且实际在增加产能,并不能在中长期拉动消费,这也使得消费与生产更加失衡。

在一个经济体,实体部分难以增长时,要保增长,泡沫经济是最为便宜的办法。而在现有的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之下,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居民都具有最强烈的制造泡沫的冲动。从中长期来看,这样下去无疑将进一步恶化内需,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的结构。

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对制造泡沫的冲动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硬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必须明确,只有将超发的货币和信贷重新赶回牢笼,将政府官员追逐GDP的动力降下来,才能让资本市场的炒作资金重新回到实体经济。有了实体经济的复兴,才会有稳定长远的内需,才会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尽管这必然使得经济增速慢下来,但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型,却是必须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君实生物去年亏损超22亿,核心品种加速“出海”,对冲国产PD-1内卷
监管能见度 | 沪深北交易所连续6周IPO“零上会”背后:监管全流程“零容忍”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元宇宙概念股营收榜:四企营收超千亿元,半导体、游戏企业数量最多
发现新质好公司|AIGC概念股营收榜:三企营收破百亿元,北京企业占三成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