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外资行频繁减持中资行股权

2015-05-19 02:50:16
来源: 时代周报
“在新版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下,外资行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都在想办法筹集资金,出售持有银行股份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项男 发自广州

日前,恒生银行减持兴业银行股份,让外资行股东退出的话题再次发酵。

今年以来,恒生银行二次累计减持兴业银行约10%的股份,套现近300亿元;西班牙对外银行亦累计减持中信银行逾5%股份,套现131亿港元。另外,德意志银行内部争论是否继续持有价值30亿欧元的华夏银行股份,将在第二季公布战略调整结果。

另据媒体梳理,2008年末至今,共有5家外资行清仓中资银行的持股。究其原因,均与金融危机后的外资行资本告急有关。

“在新版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下,外资行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都在想办法筹集资金,出售持有银行股份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与近年来外资机构不看好中国银行的发展前景有关。“银行不良率攀升、增速放缓,已经进入新常态,并且目前股价维持在较高价位,更能从中获利。”

兴业银行遭大规模减持

5月12日晚间,兴业银行和恒生银行同时发布这样一则公告:恒生银行拟以17.68元/股的价格减持兴业银行9.507亿股,占兴业银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4.99%,此举将套现168.08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恒生银行所持剩余普通股股份约占兴业银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0.88%,不会导致兴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发生变化。

这已经不是恒生银行第一次减持兴业银行股份。今年2月10日,恒生银行宣布减持该行股份。随后,恒生银行于2月11日和12日,分别以每股13.36元的均价通过大宗交易减持5%股份,套现127.27亿元。两次减持合计套现金额达295.35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两次减持日期正好相隔90天的“禁售期”,这也说明恒生银行的“迫不及待”。

针对恒生银行此番减持行为,今年2月份,兴业银行称,恒生银行作出对所持兴业银行股份进行减持的商业决定,用以缓解资本压力、提升其符合后续监管规定的能力。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规定,若一家商业银行对另一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超过10%,则该项股权投资需从其资本净额中全额扣减。由于恒生现持有兴业银行普通股股份比例超过10%,较大地影响了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根据年报,恒生银行2014年资本充足率为13.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7%,均较年初明显下降,资本充足水平已低于香港银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曾发布报告称,过去5年,恒生普通股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低于10%的全面核心普通股一级资本比率在同业中属于较低水平。

5月7日,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李慧敏在股东周年大会上表示,年初出售兴业银行股权后,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回流,以目前的市况计算,资本充足水平已达《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现阶段没有供股或配股计划。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已经超过10年,当时与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一起,成为兴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

2003年,恒生银行出资17.276亿元认购兴业银行经扩大股本的15.98%股权,成为当时外资银行参股内地银行涉及金额最大及股权比例最高的交易。其后,兴业银行于2007年A股上市,并于2010年进行配股,恒生银行又斥资23亿元参与认购,但股权仍被摊薄至12.8%。

兴业银行于2013年1月7日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计划后,恒生银行的股权比例由12.8%进一步下降至本次减持前的10.87%,恒生银行遂不再视兴业为重大的投资,并正式把兴业此项投资重新分类入账,只作为可供出售股票投资。

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帅帅也表示,从过去兴业和恒生的高层互动来看,恒生更像是财务投资者。另一方面,兴业银行在10年间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股份制银行,恒生的减持乃至退出都不会对兴业有显著影响。

减持对中资行影响不大

不仅仅是兴业银行。1月28日,中信银行公告称接到西班牙对外银行(以下简称“BBVA”)的减持通知,累计减持逾5%,套现131亿港元。

其中,BBVA于2014年12月因相关期货、期权合约的结算陆续减持其持有的中信银行H股股份13806.8771万股,约占其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3%;紧接着,BBVA又于2015年1月23日与UBS AG,London Branch签订《股份购买协议》,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出售其持有的中信银行H股股份229257.9000万股,占比达4.9%。

中银国际研究员孙洁妮认为,西班牙对外银行出售股份是为了获得资本,不能排除西班牙对外银行未来出售剩余4.7%股份的可能性。BBVA表示,此笔交易将把其核心普通股一级资本提升20个基点,至10.26%。

自2005年入股以来,德意志银行数次增持华夏银行,即使限售期满也没有减持。截至去年年底,德意志银行持有华夏银行19.9%的股份,达到外资行持股比例的上线。但近期,坊间传言德意志银行内部争论是否继续持有价值30亿欧元的华夏银行股份,将在第二季公布战略调整结果。

“这些都是市场的传闻,我们不做评论,也没有更多的消息可以透露。”德意志银行一位新闻发言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德意志银行也面临资本不足的问题,过去5年,该行共有3次募资,金额超过200亿欧元。

这不是今年才有的情况。据媒体梳理,2008年末至今,共有5家外资行清仓中资银行的持股。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瑞士银行于2009年1月清仓所持中行股份,率先拉开了出售中资银行股份的帷幕。两周之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出售了其所持的中国银行8.25%的股权。

2013年是外资行清仓最为集中的年份。当年12月10日,汇丰控股的子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宣布出售后者所持的上海银行8%股份;与汇丰一同“ 清仓”的还有美国银行和高盛,前者在9月清仓建行H股套现约15亿美元,后者在5月清仓工行H股,套现约11亿美元。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到2014年年底,除了汇丰银行持有交行18.7%的股份,渣打银行在农行H股0.37%的股份,以及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在中行H股0.19%的股份外,其他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几乎从五大国有银行全部离席。

究其原因,均与金融危机后的资本告急有关。巴塞尔协议影响最大的地方在于大幅度地提高了对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了满足新的资本要求,全球银行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

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外资行投资中资银行会面临较大的资本金消耗。按照《巴塞尔协议III》中的资本金规定,持有其他金融机构少数股权将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此类投资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多个银行业人士均认为,近年来外资行减持中资银行股份,大部分是出于财务压力或者战略调整的原因,与中资银行的本身问题关系不大,并且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因此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小。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外资行所减持的股份在事先已经找好买家。比如,BBVA减持的中信银行股份,买家为内地房地产商新湖中宝。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龙湖集团“造血能力”强劲:经营性业务优化盈利结构,有息负债降154亿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打造新窗口!银联助力广州首个优化支付服务示范区落地白云机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