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国平安,胜负总在棋局之外!

2021-09-15 20:45:30
来源: 天窗何恒

来源:天窗何恒

都说中国平安是最难搞懂的一家企业,那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情况。

2021年上半年,它在《财富》世界500强当中位列第16位。

《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位列第6位。

在全球所有的保险公司当中,市值高居第一位,并且连续5年蝉联BrandZTM全球保险业品牌第一位。

同时,今年也首次位列全球银行保险机构第一位。

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平安集团累计数也是高居全球第一位。而截止2021年6月末的数据,公司在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的专利申请数也保持全球第一位。

关于国内部分,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不然仅读一下各方面的排名数据,这一期节目就差不多结束了。

轻而易举又显而易见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平安毫无疑问依旧是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保险公司。

所以呢?

所以大家理所当然的将中国平安看作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但是我今天要说的内容可能将颠覆你对这家公司,甚至中国经济未来的认识。

一、基本面

咱们还是先来说说中国平安最基本的一些价值判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市值及股价

目前跌破万亿,仅为9453亿的中国平安,半年差不多损失了6000多亿市值。股价从今年最高位的93到现在的50元附近,不论是历史估值,还是行业平均估值,用贴地飞行来形容,我相信丝毫不为过。

2、成长性

财务角度:

18-20年,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768.32亿,1.17万亿,1.22万亿,近三年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公司三年扣非净利润的增速也保持在15%以上。而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是常年保持在15%以上。

这里估计很多朋友会说华夏幸福和房地产的事情,待会后边我们会讲。

行业发展空间:

过去10年时间,保险行业总规模由5.98万亿上升至23.3万亿,年复合增速16.3%。当然17、18年开始,犹豫经济转型,同时也犹豫覆盖瓶颈的问题,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但也保持10%以上。

虽然目前我们的体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不论是人均还是未来空间,都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横向比较:

至于横向和其他保险公司的比较,我这里就不提了,作为绝对龙头,几乎没有多少比较参考的价值。

那么关于最浅表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稍微打一个总结。

1、发展了几百年的全球金融市场,险资都是绝对的资本主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至少目前,及较长时间范围内,都找不到可以替代保险的其他金融产品。这是行业的功能性所决定的。

2、既然未来离不开保险,那这个行业里,哪家企业发展最好?会不会被其他保险公司赶超?会不会被国际企业的介入而瓦解?说实话,友邦已经三进宫的主了,也依旧无法撼动平安的地位。

关于国际险资入局的这件事,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可能要聊的就太多了,咱们就不在这里展开。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稍微深入一点的话题。

二、风险和增长逻辑

如果仅从基本面来看,平安无疑是一家漂亮的美若天仙的梦中情人,但是芒格说过:我知道要死在哪里,就一定不去那里。

接下来应该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1、风险

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都来自于投资端。

关于平安投资房地产的事情,我们要好好说道一下。

其实不论是华夏幸福,还是凯德,抑或参股各大房地产公司,被誉为中国的隐性房地产龙头。

凡事看根本,对于一家拥有4万亿投资规模的企业而言,尤其是还是保险企业而言,中国平安真正投入到房地产领域的资金规模也就4000亿左右,不足总投资规模的10%,而其中70%以上的投资均属于稳健性债券市场等业务。

而且哪怕投资房地产业务,其中也主要以物业及租赁业务为主,其收益率均是非常稳定,受整个宏观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并不突出。

华夏幸福359亿的减值计提,你以为很多,但是放在平安整个盘子里,其实小的可怜而已。

可能大家好像习惯了什么公募基金只有那么几百亿,甚至几十亿,一家上千亿的基金就是天量了。

眼界要开阔一点。就好比你开了一个小面馆,一部分饮料收入减少而已。难道这家面馆就会出现本质性影响?

另外,可能也是很多散户,甚至机构都没搞清楚的一点就是。

对于如此庞大的险资来说,具体投什么领域,怎么投,投多少?

大家觉得这是自己就能完全自主决定的?

如果真的这么想,可能就有点太天真了。

房住不炒的核心国策,强调的是不炒!也就是稳为主。

大家联想一下最近好多地方的“限跌令”,认真品品看。

房地产如此严厉的调控,难道最上层不清楚这种措施会慢慢改变大家的消费习惯和心理预期?准确点说,难道顶层意志不清楚会带来做空的风险?

那谁来为可能的硬着陆做兜底保障?难道能指望杠杆率早就超标,资不抵债的房地产企业?

我相信最近两天恒大的事件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我曾经说过,资本也是有国界的。

15年金融保卫战,国家给平安兜底,最近两周外资连续做空平安,但股价依旧维持不变。

那么平安,作为我们最大的保险公司,自然要为我们的核心支柱兜底,尤其是在新的产业格局远没有形成的时候。

关于平安投资房地产的这个事,简单总结一下。

1、赚几十、几百万,甚至哪怕几个亿、几十个亿,很难理解几百亿上千亿企业的想法。借用一句话,不能用你家的洗脸盆去衡量太平洋。

2、前两年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啊?大家得仔细品。

关于最后这一点啊,稍微展开一下。因为最近大家好像都在各个地方关注到“打压金融”这么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顶层意志为什么会被曲解成这样。

调结构调结构,啥叫调结构啊?要是不倒腾一下,要是不转移转变一下,能叫调结构吗?

所以当下,各行各业分化是趋势,更是必然,金融也是如此。因为和本期节目不是很有关系,我就简单说结论。

1、金融监管只会越来越严,只有听话的机构,那么就会形成服务集中的机构,你一定要用另外一个词语也行。周末关于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及服务的新闻看了吧,大家慢慢体会一下整个行业的分化。

2、只有更符合改革趋势的金融机构,没有不赚钱的机构。不论是缩紧房贷,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还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实实在在做了这么多事,总归还是要赚钱的吧,好歹是盈利组织,别当慈善机构。

2、增长逻辑

今年以来,整个保险行业都迎来的普跌的行情,这里其实有三大主要因素。

(1)底层购买力不足

随着前几年我们经济换挡,强行降速,严加调控房地产,金融出清,防止系统性风险。整个经济的流动性被挤了又挤,压了又压。

大家会发现当下除了不能瞬间爆破的房地产以外,其他地方的泡沫和水分已经被挤压完了。我们在很早以前的一期视频里其实讲过,财富的增长的本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建立在各类资产泡沫上的。

没有泡沫了,那财富也很难再增长了。

所以这些年,大家的消费购买力,尤其是底层的消费购买力被严重的削弱,老百姓兜里没钱了嘛。

连衣食住行都是一个问题,谁还有功夫去思考远期的保险规划和生活规划呢?更何况保险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其实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对保险的刻板印象

保险是工具,筷子和勺子,哪个更好吃汤圆?

话虽如此,当时过去拉人头,唱苦情,说悲剧的传统营销模式,确实让咱们老百姓对保险这个行当生不出丝毫的好感。

明明全世界都很高级高档的一个职业,被我们活脱脱演绎成了传销、诈骗的感觉。

而且错误引导、虚假宣传等等手段,造成的理赔问题,公司文化问题,人员素质问题等等,都让老百姓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情绪。

(3)发展的阶段性瓶颈

这个其实很简单,例如我现在随便问一下,你们家重疾险或者寿险的保额是多少?

10万?那你买保险,大概率应该是2000年附近。

20万?那大概率应该是在2010年附近。

现在呢?

尤其是对于已购客户来说,他们会问,我不是已经买了吗?怎么还买?或者是,十年前买的20万,现在其实也没值多少啊,还不如不买!

综上所述,这三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当下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论是经济层面、行业发展层面、还是老百姓财富管理层面,我们都到了一个周期的瓶颈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大家都不看好保险行业最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本。

好了,大家发现没有,从基本面上看,保险行业的未来好像春光无限,自身的质地也不错。但是从发展成长上来看,又处于难以逾越的瓶颈性问题。

那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普通投资者是否又可以入局呢?

这才是今天要聊到最深入,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三、如何破局?关键却在棋盘之外!

问题摆出来了,那么就要一个个来解决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整个平安的改革思路,我们将从刚才提到的“个人及家庭消费者”、“行业及从业人员服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三个方向开始。

因为没有思维脉络的话,去翻看平安的年报也好,发言稿也罢,都会感觉是一头雾水。

1、个人及家庭消费者

我们购买保险的初衷和意愿是什么?是想出了问题和风险,将这些风险转移出去,对吧。

但事实上,除了财产风险,尤其是人身风险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度厌恶者,谁想要身体不健康呢?

换句话说,每个购买保险的人,其实本质上都希望一直用不到这笔钱。

平安提出的“做有温度的保险”,其实说白了就是尽量做到事前管理。

这里借用一下医生来举例,有三个医生。

一个医生看了病,然后告诉患者,你必须吃红药还是蓝药。

第二个医生,拿出红药和蓝药,告诉患者,为什么要吃,吃哪种更好。

第三个医生,药如何吃,为什么吃都会讲,但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不吃药。

大家想想,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个?

如果能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养老等一系列的服务,让寿命和生活更长期持续向好,那么对于客户来说是愿意的,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客户越晚使用这笔钱,那么它就可以更长时间的利用这笔钱。

而且,平安很显然一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些拥有消费能力的高净值客户群体上,去有鱼的地方钓鱼,去有钱人那里赚钱。

早已经脱离了同行的同质化竞争,也脱离了还在老客户身上继续去挖掘加保的这种行为。

总结一下,领先客户需求,抓准细分市场格局。

2、行业及从业人员服务

这一轮平安的自我改革,说起来已经三年了。要知道这种拉人头的模式,是平安最早从台湾学习过来的。

而当整个保险行业都还在继续沿用保险代理人体系的时候,平安的改革屠刀率先砍在自己身上。

关于改革成功与否成为对中国平安的价值判断,这种意识其实已经算是稍微资深的投资人见解了。

最近这几年风风火火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以及过往保险人员的宣传口径,都不自觉的将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引导向错误方向。

那就是保险很安全,不用在意公司及服务,只需要在意产品性价比即可。

甚至18年的时候有一个无从考证的精算师,在知乎上边发了一篇文章,九真一假,实际为某些保险公司站台牟取私利。接下来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精算师出来站台。

说实话,我真的被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给恶心到了。

至于未来,随着保险意识,保险教育,投资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基础性保险将更加一致,监督管理也更加健全,确实属于老百姓闭着眼都能买的程度。

但是稍微高端一点的保险服务,就需要专业性更高,综合能力更强的从业人员参与了。这也是为什么平安开始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原因。

这里呢,大家可以把前期我讲银行那一期,综合金融及财富管理的那一套东西合并起来理解一下。

说起来,其他保险公司比较而言,确实不具备这种综合金融和财富管理的基因特质。

3、国家经济发展趋势

最后,也是最最最重要的部分。在过去的节目当中,我们聊到了要改变支柱性产业,这是当下最大的经济趋势。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过去不论是基建、房地产、还是出口。

这三大支柱,任何一个,都可以牵动上下游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行业的共同发展。之所以成为支柱,就是这种庞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那么思考题来了!

未来二三十年,将成为支柱性的产业有哪些呢?

可以预见的是绿色经济一定是其中之一,这里既包含新能源、也包括配套的基建和绿色金融。但是这个领域至少目前来看,赛道太分散,而且一眼看不到会胜出的绝对龙头。

数字经济也将是其中之一,在数字经济领域,尤其是应用层面,我们全球领先,已经开始从产品开始过度到场景服务等方面。当然,上游的芯片、AI、尖端制造等等,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因为解决不了卡脖子、市场定价、原材料等问题,还有个别头部企业并未回归A股的问题,实在难以下手。

乡村振兴算是我一直比较看好的一个方向,因为有历史文化惯性,也有发展纵深的需要,但是现在连成体系的方阵政策都没有出台,说是遥遥无期都不为过。但是不得不说,因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是偏基础和传统的一些行业,所以算是有迹可循,现在有布局的空间和机遇。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埋一个伏笔。

欲扬先抑嘛,未来还有一个最不能被忽略的核心产业——养老!

到了2030年,每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

未来将是一群全世界最有钱的老头老太太如何过好晚年生活的问题。

涉及到养老、医疗、药品、地产、陪护、保险、理财、文旅、康养、保健等等,这上下游加起来,从产品到服务,怎么也得几十上百个产业了吧。

有钱,刚需,量大!

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那问题来了!

谁在这个行业拥有着先发优势?拥有着资本优势?拥有着国家支持的优势?拥有着配套服务的优势?

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再回头去看看中国平安这些年的布局和脉络,就会非常清楚,且一目了然了。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想象场景,那其实就好比对于每一个中产以上的个人或家庭而言,你只需要老老实实、安安心心的上班。除了生活休闲以外的所有结余,基本都可以放到平安的一篮子计划里。

年富力强的时候,给你做综合金融服务,帮你理财,安全且放心,不用为专业担心。退休的时候,有最好的养老资源、医疗资源、健康服务资源,又不担心钱的问题,也不担心自己变老的问题,还不用担心子女牵挂的问题。

好像能想象的美好晚年生活,也不过如此了吧?

那么大家再回头来看看,既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又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如此大的社会性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好了,本期的节目终于要完结了。又回到本期开头说的,很多人和机构都将中国平安单纯理解为一家保险公司,所以用当下对保险行业的估值结构去预判未来的价值,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只有当你真的看明白看透了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你就会发现在不久的未来,它将是一个投资公司、科技公司、养老公司、医疗服务公司。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到底应该用何种估值方法来预判它的整体价值呢?

咱们拭目以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