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公募频出“黑马”  工银、农银领跑权益基金绩优榜

2020-12-15 18:13:20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程芳

年终岁尾,2020年交易日余额不足20天,无论A股如何跌宕起伏,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投资机构不断在强化“炒股不如买基金”的实力。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率分别达35.01%、38.42 %,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同期20.46%的涨幅。

不过,在今年的业绩比拼中,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传统惯性思维里,一直依靠股东背景在固收方面更重视发展且更具有优势的银行系公募,在权益市场也显现出了优秀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工银瑞信、农银汇理为代表的银行系公募尤为耀眼,除此之外,交银施罗德、中银、永赢等也均有不错表现。

工农有力量

牛基霸屏银行系霸榜

最新业绩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农银汇理工业4.0跃升至公募主动管理类基金业绩之首,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128.16%。

image.png

第二、第三名分别为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广发高端制造A,年内涨幅分别为126.41%、124.83%。

接着是,农银研究精选混合,年内涨幅120%;工银中小盘混合,年内涨幅113.45%;诺德价值优势混合,年内涨幅111.65%;诺德周期策略混合,年内涨幅110.30%;工银战略新兴产业混合A、C两只的年内涨幅分别为106.94%、106.15%; 工银瑞信主题策略的年内涨幅达105.69%。

除上述10只“翻倍基”以下,另有10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涨幅翻倍,即2020年内净值涨幅翻倍的基金已达20只(不同的份额分开统计);工银瑞信高端制造行业、工银瑞信信息产业、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创金合信工业周期精选A、前海开源医疗健康A、汇丰晋信低碳先锋等10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涨幅也已翻倍,公募基金的出色表现及赚钱效应由此可窥一斑。

不难发现,在一众霸屏牛基中,银行系最为“霸榜”。

今年以来业绩翻倍的20只基金中,工银瑞信占7席,农银汇理占3席。在竞争激烈的权益基金江湖中,银行系基金“霸气”显见。

除工银瑞信和农银汇理外,交银施罗德、中银、永赢、建信等也有基金今年业绩表现不错。

“如果说,2017年委外业务遭遇强监管,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让银行系基金有了进一步加强权益的外部动力。那么2020年,权益市场的赚钱效应,以及投资者对权益产品的认可和对资管机构主动管理能力需求的提高,则让银行系基金验证了近年成果,同时加固了发力权益的决心。”日前,有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工银瑞信抢眼

权益军团百花齐放

背靠“宇宙第一大行”的工银瑞信在今年迎来权益爆发,产品呈现百花齐放格局。这点“小意外”无疑是2020年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大亮点。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不仅在今年业绩涨幅超过100%的基金中,工银瑞信旗下产品占比已近半壁江山,同时,在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前30强中,工银瑞信独占10席, 除前述7只“翻倍基”以外,工银瑞信新趋势A的年内回报也接近翻倍,涨幅达99.05%,工银瑞信新趋势C的年内收益率为97.83%,工银瑞信生态环境的年内收益达97.14%。

image.png

收益前100强中,工银瑞信也是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工银新金融、工银聚焦30等,今年以来涨幅也在80%以上。

Wind数据统计,从公司整体情况看,工银瑞信旗下47只主动偏股基金年内收益率超过50%,其中23只超过70%。工银前沿医疗A、工银医药健康A/C、工银研究精选、工银新能源汽车A/C、工银总回报、工银养老产业等年内收益率超过70%。

从超额收益看,工银瑞信旗下主动偏股基金(剔除次新基金)年内收益全部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其中工银信息产业、工银战略新兴产业A/C、工银新趋势A/C、工银战略转型等超额收益率均达80%以上。

由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工银瑞信旗下权益产品,无论是大类方向基金还是不同主题基金均有强势表现。有基金评价机构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这说明该基金公司的权益产品整体风格和布局与今年市场较为契合,同时,也体现了这家公司长期较强的主动管理能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工银瑞信旗下18只主动偏股基金(剔除次新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率超20%,36只成立以来年化回报率超15%。

再看一年、两年、三年这三个阶段指标,来自银河证券的数据,近一年,工银瑞信旗下29只基金位居同类前10,包含18只主动偏股基金。过去两年,旗下超40只主动偏股基金实现翻倍,数量在全行业位居第二,过去三年看,工银瑞信旗下12只基金位居同类前十,15只基金收益翻倍,数量同样在全行业居第二位。

以人为本

投研“软硬”不断实力

按照行业惯例,脱颖而出的牛基必将催生一批明星基金经理。

目前,工银瑞信麾下猛将中有三位较为典型,也是今年业绩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一位是工银中小盘基金经理黄安乐,其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除了基金经理,同时担任权益投资部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目前还掌管工银高端制造、工银主题策略等多只权益类基金,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率超过300%。

第二位是工银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经理杜洋,也是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现同时担任研究部副总监,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率近200%。杜洋算是行业内难得的“多面手”,除了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外,还管理过债券基金。

第三位是工银信息产业基金经理单文,其2014年加入工银瑞信,现同时担任高级研究员,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率超过170%。

毋庸置疑,在资产管理行业,投研实力是最大引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工银瑞信一直在稳步推进“投研提升工程”,夯实核心竞争力。当然,发展权益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前几年也经历了一番风雨。不过相对来说,工银瑞信投研人才的稳定性在行业内是较高的。上述提到的基金经理全部都是在工银瑞信内部培养成长起来的。

在投研“软”实力的打造上,工银瑞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公司总经理王海璐解释称,“以人为本”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才,不仅要让每一位投研人才都得到充分的认同和有效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要有信任和包容,给予基金经理一定的容错空间。由此,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员工队伍尤其是投研核心队伍稳定。工银瑞信2019年员工离职率仅6%,显著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在投研建设上,工银瑞信确立9字“投资观”,即重合规、重稳健、重长期,投研人才培养和考核都基于这一点,譬如相应调整投研人员业绩考核时间周期,以三年业绩考核为主,当年业绩为辅,从机制上杜绝为博取短期收益排名的投资行为。

与此同时,加强投研互动,提升投研一体化水平,也是该公司投资能力提升的一大法宝。

在投研管理机制优化上,加强内部人员梯队“传帮带”,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帮助投资经理做出更科学稳健的投资决策。目前工银瑞信权益基金经理团队齐聚了何肖颉、王筱苓、宋炳珅、黄安乐、鄢耀、王君正等老一辈权益投资明星,也有袁芳、赵蓓、杜洋、单文、谭冬寒等新一代投资能将。

在“硬”实力方面,工银瑞信持续优化投研管理体系,根据投研团队成员的长期能力分析结果,建立了7大投资能力中心和包括宏观策略、行业、海外及量化在内的4大研究板块,精细化分工合作提升投研整体战斗力。

基于完善的投研体系及多年的实践,工银瑞信形成了“行业基金为衔接,促进投研深度融合”的投研特色。据银河证券《基金管理人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汇总表(算术平均)》显示,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的最近两年期间,工银瑞信主动股票投资管理能力位列行业第3,居大中型基金公司首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