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逐步回暖 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

谢江珊
2020-11-16 11:39:52
来源: 时代周报
10月28日,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透露,目前公共部门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达280万人。线下密集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专项活动,已累计发布招聘岗位信息150万个。同时,通过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今年已经有34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活动。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就业形势逐步回暖。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稳就业政策落地见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就业大局总体稳定。”10月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

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今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接近完成全年900万人的预期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调查失业率正逐步下降。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的历史最高值,随后波动下降至9月份的5.4%,低于6%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

此外,劳动力市场活跃度上升。人力资源市场机构网络招聘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场需求急剧下滑,招聘需求人数一季度同比减少25.9%。但目前数据已经由负转正,“从三季度的数据看同比增长了1.1%,虽然增得不多,但还是有标志性的意义。”李忠说道。

重点群体稳就业

今年,就业问题居“六稳”和“六保”之首。

应届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国际经贸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叠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下滑。

为此,多部门携手、央地联动,发力稳就业。

为了稳就业,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提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能力;多地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出台扶持政策,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就业创业促进”等系列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拓展就业岗位,扩大国有企业招聘、事业单位招聘、基层项目招募、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等规模。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同比增加18.9万人,普通高校专升本同比增加32.2万人。

与此同时,实施就业创业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拓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等见习岗位,增设管理、技术、科研类岗位。

10月28日,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透露,目前公共部门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达280万人。线下密集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专项活动,已累计发布招聘岗位信息150万个。同时,通过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今年已经有34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活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压力较前期有所减轻。与此同时,2021届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就业市场,形成叠加效应。对此,张莹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加大力度推进政策落实,扩招落地,启动创业支持、见习推进和“就业云服务”等系列活动,尽最大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催生就业新形态

经济强劲复苏催生了新职业。

招聘网站智联招聘联手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显示,仅美团平台上因新业态而孕育的新职业就超过70种,既包括2015年后纳入“职业大典”的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也包括尚未纳入“职业大典”但已在生活服务业中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如数字化运营师、密室设计师、收纳师等。

“疫情过后,生产力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生产关系也随之被重新构建。”10月30日,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副总经理邢颖在第六届人才经济论坛上分析认为,在人才市场上,灵活用工、共享用工逐渐成为未来就业市场两大趋势。

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从5方面提出了14条措施,促进灵活就业。强调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在平台企业以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助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门路。

“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万物互联会重塑工作世界,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五年十年的变化都是面目全非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伟国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重大乃至根本的变化,岗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雇佣关系正在被一种新的工作市场、人力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关系所替代。

在杨伟国看来,将来的人力资本市场和工作市场有可能会被数字技术平台化和共享化:一方面给组织带来灵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给个体带来不一样的工作体验。“未来的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能就像《连线》记者安德森写的《长尾理论》,存在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我把它叫做连续论,这不是一种独立的雇佣关系或劳动关系,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很自然的状态,只不过我们现在要从雇佣关系转到这个层面上来会不太适应。”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