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境科技:人工智能和医疗的连接者

戚展宁
2020-04-08 11:56:29
来源: 时代周报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厂商研境科技创始人赵亮对《创业圈》表示,根据他的判断,科技和医疗将在2021年发生一次碰撞,如果两个行业找对了结合点,“我们将会看到一次技术融合成果的井喷,而研境科技正要成为其中的连接者”。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引起公众对疾控体系的反思,也使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考验暴露在更多人眼前。

如何提高医疗效率从而扩大医疗卫生系统的容量,日渐成为科技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2016年以来勃兴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又能给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厂商研境科技创始人赵亮对《创业圈》表示,根据他的判断,科技和医疗将在2021年发生一次碰撞,如果两个行业找对了结合点,“我们将会看到一次技术融合成果的井喷,而研境科技正要成为其中的连接者”。

相识20年的赵亮和王进祥是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却各自选择了医疗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赵亮躬身医院一线十年,又拿下医学物理、数字医学的硕士和博士的时间里,王进祥在顶级3D图像企业Autodesk打磨算法并尝试创业。

有感于医疗和技术结合的宏大前景,两人在2016年共同创建研境科技,专注智慧医疗,着力提高医疗科研和临床的效率。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研境科技独创一套完全面向医生的智慧医疗系统,解决医生最实在的痛点。



“造车”的人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十个年头,最让赵亮着急的是医疗开始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担任这所三甲医院的外科实验室主任期间,赵亮也负责过不少将科技转化为医疗技术的案例,但大多数医生对前沿科技理解不透,技术人员也难以掌握专业医疗知识。于是他发现,两者的鸿沟越来越大,技术转化也越来越难,更多的技术融合仅满足于在浅层次。

经常有医生对赵亮吐槽,科技在临床的转化总是“隔靴搔痒”。赵亮也为医生抱不平,“中国医生最大的特点是能忍耐,很多医生觉得,‘算了,能看病就行’,他们的痛点被埋藏在深处”。

对他而言,挖掘这些藏在深处的需求,则是一个个科研项目的契机,也是医疗行业真正的刚需。这些需求往往碎片化、庞杂而繁琐,让开发人员不胜其扰,还导致医疗科技的转化周期过长,鲜有科技企业愿意涉足。

赵亮还记得,在医院时,一位医生提出一个临床需求,他在实验室花了两个月时间来解决。没想到,医生看到成果后轻描淡写地说,“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还要加上后面的一步”。这让赵亮霎时崩溃,后来实验室团队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交出一套系统性的方案。

“医生的习惯是顺藤摸瓜,开始只会提出一个点,如果你不深挖,就只能解决这一个点,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系统性的问题。医生不懂得软件的架构,总是认为只要多做一步就行,但对IT人员来说,为了多做这一步,整个系统可能要进行重构,也就是推翻重做。”赵亮说。

研境科技给出的对策是,让医疗科技的开发敏捷化、灵活化,把医生变成开发者。正如赛车手不需要知道造一台汽车的每一个细节,只需要知道怎么开车,医生也只需要用好科技工具,把造工具的任务交给IT人员。而研境科技就是负责“造车”的人。

比如某医院一个神经外科的项目,医生需要向骶管囊肿患者说明治疗方式:选择保守治疗、打针吃药,还是积极治疗、开刀做手术?医生当然心里有数,但患者不明白,所以医生要以理性的方式跟患者交流,这是医生提出的需求。

研境科技的团队把这个临床问题转化为可视化交互的问题,把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体征数据等情况转化成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呈现给患者,从而打通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帮助医生稳定决策。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暗藏困难。如果医生要增加额外的流程怎么办?如果要修改某一个步骤怎么办?传统的定制系统面对这些问题,基本上只能推倒重来,不仅耗时极长,而且成本不菲。

研境科技选择了颠覆性的思路:既然医生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那为什么不做一个能敏捷变通的技术底层呢?

“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为什么能在十来天建起来?因为有一个基础底板在,需要多一个房间、少一个房间,都可以在底板的基础上随意修改。研境科技的核心产品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技术底层。”赵亮说。

研境科技的智慧医疗平台Region Studio是第一个切入医疗核心业务的低代码平台,按王进祥的介绍,整个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即低代码基础平台和针对医疗行业的代码库。

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低代码平台,关键在于将编程语言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图形、文字语言,让非程序员得以迅速上手,搭建各自需要的系统。这类似少儿编程软件的医疗专业版,有着固定的模块和代码库,用户进行拖拽模块、连线、设置条件等简易操作,就可以实现指定的动作和流程。

这套智慧医疗平台无疑能大幅降低医生运用信息技术的门槛,同时让科研协作的效率最大化。具体而言,一个医疗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在Region Studio上就能设计出总体流程,并安排团队不同角色的分工,数据处理所需的标注、审核、检查等步骤,可以分派给不同的成员,每个步骤之间的逻辑关联、时间顺序、达成条件,也都可以在系统上规定。

如此一来,项目负责人只需要设计出流程,最后把关处理结果,就可以进行分析,大量重复性的繁琐工作,都可以放心交给其他团队成员。而智慧医疗系统,是连接起所有流程的关键。


大碰撞的连接点

“在低代码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代码库,快速处理一个针对特定行业的系统,比如企业服务、智能制造。”王进祥说。

不过,当前的低代码平台更多应用于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等企业服务领域,还没有服务于医疗科研的扩展包。

在物理系出身的赵亮看来,医疗和信息技术都属于“高势能”的领域,但两个领域都存在极高的技术壁垒,各自领域内的大多数专业人士对另一边的知识都难说有足够深度的认识。所以当下双方只能有浅层次的接触,赵亮深感可惜。

他判断,医疗和信息技术两大领域的“大碰撞” 将在2021年到来,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是其必要条件。

2016年,谷歌的AlphaGo在围棋赛场横扫传奇棋手李世石,石破天惊地把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推到聚光灯下,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风潮在随后几年带来了日渐成熟技术环境。

“为什么爱迪生能够发明灯泡?他测试过的材料,前人都测试过,为什么别人没成功?因为抽真空的技术不到位。”赵亮说。而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赵亮相信医疗科技的那根“钨丝”,会在2021年迎来它的“真空”环境。

“碰撞不是被动的,碰撞的点需要人去主动连接。我发现当下很缺这种连接点,需要一个既懂技术又懂医疗的人。”赵亮说,“如果没碰撞好,科技界不再关注医疗,医疗界也不再找科技了。医生觉得搞科技的人都在玩虚的,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就不会再尝试新技术,该怎么治病还怎么治病。”

“但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我不希望医疗错过人工智能,于是我出来创业。”

2015年,赵亮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上重遇王进祥。当年在南开大学,两人分别住在213215宿舍,经常一块打牌,也一起修过一位量子物理泰斗的尖子班。王进祥回忆道,赵亮非常聪明,数学好、有创新力,总希望做一些前人没做过的事情,不会固守已经取得的成绩。

2005年毕业以后,王进祥进入全球最大的3D设计软件厂商Autodesk,负责3D激光扫描的数据处理和3D打印的软件开发,在算法上颇有建树。六年以后,他跟随Autodesk中国研究院的总裁创业,建立了一套应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渲染系统,在当时属于前沿领域。

而赵亮刚拿到英国萨里大学的医学物理硕士,正在复旦大学的数字医学研究中心读博。同学聚会上,赵亮谈及一个肺结节相关的医疗科研项目,引起王进祥的兴趣,他刚好可以负责医疗影像的处理算法,于是尝试合作。又经过多次合作以后,他们一致认为,医疗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于是在2016年,赵亮、王进祥,以及Autodesk中国研究院创始人伍小强,共同创立了研境科技。赵亮医疗功底深厚、熟悉数字技术,王进祥擅长软件工程和图像算法,伍小强则是国内顶级的架构师,正好可以互补长短。


以医生为核心

研境科技选择了以医生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他们开发的智慧医疗网络涵盖智慧医生工作站、数据处理引擎以及对等协同网络,致力于让医生成为医学人工智能的开发者。

在找到“低代码平台”的方向之前,研境科技也历经一番周折。2016-2019年,研境科技主要为医生做医疗科研服务。但几位创始人慢慢发现,科研服务长远而言难以盈利。

“前三年运作得很痛苦,怎么解决医疗项目的非标定制问题,困扰我们很久了。科研服务不是一个标品,可重复性非常低,必须把服务中80%-90%的工作变成可重复的,才有可能把成本降下来。”王进祥说。于是,到20191月,研境科技集中力量研发低代码平台,至今一年多时间,已经成绩斐然。

与多数创业公司一样,研境科技初期也欠缺商业化的经验,以致在管理上“踩了不少坑”。

最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几位创始人以传统方式,看简历筛选人才,聚集了一批有BAT、电信等大厂背景资深技术人员,成本并不低。但赵亮想,如果能把事办成,薪资付了也是划算的。

没想到,后来的合作过程中他们发现这批资深技术人员并没有创新能力,更适合在一个成熟的体系内打工。“他们习惯了在安逸的环境里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可以在一个固定的体系里做得很好,但是像我们这种冲在最前沿、探索无人区的公司,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都不足,还很容易‘甩锅’给年轻人。”赵亮认为。

这给初创期的研境科技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浪费,直到半年以后,2017年初,几位创始人开了一场紧急会议,替换了这一批骨干。只有一位中层自己有过创业经验,折腾过产品,愿意去拼,才留了下来。

后来,研境科技决定重点培养年轻力量,形成一支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团队。“应届生是一张白纸,没有固定的模式,即使能力未必很强,但我们可以从零开始培养,把我们的知识、经验灌输过去,很快他们就能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并不比有经验的前辈差。”赵亮认为。

几年以后,这批应届生具备了医疗知识,又掌握专门面向医疗的技术,别的企业甚至花两倍、三倍薪酬过来挖人。

赵亮坦言,几位创始人从科研领域走出来,并没有商业化、宣传的天赋,“不会讲大话”,所以融资能力有所欠缺。而且,他们选择的“以医生为核心”的产品思路,在当时也不是主流。

医疗产品的实施场景是在医疗机构的环境,与普通的服务业不同,医院、医生和患者会形成三方博弈,而选择面向医院、患者,或者医生,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的市场切入点。


“我们认为为医院服务的企业够多了,但是放眼整个市场,鲜少有一家企业以医生为核心。”赵亮称,“也有以患者为中心的,但实践起来有难度。当你为病人着想,却没有顾及医生诊疗的效率时,医生就没必要到你的平台上来,这也是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存在的最大问题。”

医院是最大的买单方,在三方博弈中倒向医生,有时候无可避免会跟医院产生冲突,这有悖当时主流的商业走向,因此让大多数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但赵亮坚持认为,以医生为核心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医生这个群体有很强的自主权,我们发现关心医生,同时关心他的用户(患者),这样的链条依然是一个‘to B’的逻辑,其实能在整个平衡博弈中获得最大的效率。”

20203月底,Region Studio将迎来一次重大更新,一个低代码的完整体系即将成型。

近期,研境科技还成为华为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新的软件体系将应用华为的分布式数据库方案。“华为提供了更基础的设施,我们可以用华为的云服务搭建我们的服务。经过几个月测试得到华为认证,一方面证明了我们系统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们软件的品质控制流程。”

赵亮、王进祥和伍小强三位创始人在研境上倾注了几乎所有资本和资源,目前成果已经得到一次次的认可。起初不被看好的方向,不被理解的抱负,正一点点成为现实,这都为2021年或将到来的“大碰撞”打下基础。

“五年时间,如果成功了,我们摘取果实,如果不成功,就只能喊停了。过了这个时间点,就要等下一个轮回,那时候我可能已经老了。”赵亮笑称。

编辑 | 吴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