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疾控人才之困

谢江珊
2020-03-17 03:37:18
来源: 时代周报
公共卫生人才不足、流行病学专家几乎集体失声、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关键时刻为何没能及时拉响警报……疫情防控行至如今,如何补齐暴露的公共卫生短板,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入职半年后,程佳离开疾控系统,去一家医疗互联网公司做起了咨询顾问。
作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的硕士,程佳的研究方向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2018年7月毕业后,她入职某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程佳没有想到,辞职一年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将整个中国公共卫生系统置身于风暴眼之中。此时,与她一起进入该疾控中心的7名同学,辞职2位,尚余5人。
公共卫生人才不足、流行病学专家几乎集体失声、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关键时刻为何没能及时拉响警报……疫情防控行至如今,如何补齐暴露的公共卫生短板,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此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中国医改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直指目前疾控系统人心浮动、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来,仅国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干就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机构的人才流失可能更严重。”
疾控系统为何留不住人?“一是对薪资不满意,二是工作没有太大成就感,三是疾控中心论资排辈严重,四是年轻人不多,工作氛围不够轻松愉快。”程佳如此总结。
预防医学专业半数靠调剂
根据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医学学科门类之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属于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及军事预防医学等。
“预防医学更多注重疾病防控、环境卫生和流行病研究。全国的公共卫生学院,在本科招生的专业并不完全一样,但传统的几个学校基本上都是以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拿的学位是医学学士,五年制。”3月14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王伟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临床医学相比,公共卫生颇为“小众”。即使在全国拔尖的公共卫生学院里,调剂的学生比例往往高于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程佳就是其中之一。
“我也是被调剂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分别是口腔和临床。”程佳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预防医学。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教授郝元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就算在优秀的公共卫生学院里,所占比例也不超过30%―40%。
“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在过去宽口径招生时,所有专业以相同分数线招生,预防医学的分数线是最低的几个专业之一。也就是说,最好的学生不愿意来。这反映整个社会对这个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王伟炳透露,这两年,复旦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一届的招生人数在80人左右。
以程佳所在的2018届为例,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复旦大学2018届毕业生生源信息》发现,这一年,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共有70名硕士和15名博士毕业,其中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这一数字分别为12人和3人。“我们学院以前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这两年考试并轨,数量有所下降,在30―50人之间。每年从我这里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加起来3―5人。”王伟炳介绍道。
“职业前景不知该怎么规划”
事实上,公共卫生人才不断流失且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持续已久。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现,2018年执业(助理)医师共360.7万人,其中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仅3.1%。2018年年末,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18.8万人,比2017年减少2904人。
以程佳所在的省级疾控中心为例,虽在本次疫情中表现相对突出,但依然无法避免人才流失。
该中心1998年成立,设置传染病防治部、慢性病防治部、环境职业卫生部,以及下属的艾滋病病毒免疫研究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等多个专业科室。
根据硕士研究方向,程佳毕业时进入相应科室,月薪税后到手8000元左右。平时工作强度不大,一般是在发现相关病例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检出时间、调查密切接触者以及了解患者现在的治疗情况等,此外还需将患者个人数据在24小时内上报国家相应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其实这个事情是由区疾控或者社区做的,我们只是检查有没有登记错误”。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月薪税后8000元并不低。但问题在于,未来很多年都会是这个数。同时升职也很漫长,初级升成中级需要5―8年,从初级升到高级则需要10―15年。升了中级职称后,薪资会有一定涨幅,一年可能有20多万元。我当时科室有个师姐,毕业出来工作5年了,说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比第一年只多500元,我当时就绝望了。”程佳坦言,同学之中,进入医院的,最初一年的工资已经可以拿到近20万元。去企业的,即便最初月薪在8000―1万元间,但每年都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职加薪。
疾控系统的职业发展前景更让程佳失望:“都是很常规的数据登记工作,不需要学历也可以做,让你觉得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个人技能没有提升。疾控部门的地位很尴尬,任何疾病,现在都只注重治疗、忽视预防。现在有疫情,整个疾控系统都非常需要人,大家都很忙。但没有疫情的时候,职业不知该怎么规划,我经常怀疑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愁出路。时代周报记者查阅《2019年度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仅这一年,就有14人入职该省级疾控中心。
王伟炳解释,流行病学在该学院是宽口径专业,可以从事相关的各种工作,是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上海乃至全国的疾控中心都会问我们要人,但同样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确实不多;另一方面他们会同时考虑学生能力怎么样、是否能留下来。很多疾控中心领导顾虑的是,招过去的学生到底能干几年。”
在王伟炳看来,疾控系统人才流失严重,原因有三:一是社会不重视,职业认同感不足;第二是薪资水平较低;三是行业发展前景不被看好,“跟医院和企业相比,疾控系统的职业发展确实受到一定限制。医院在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都远远要高于疾控中心等部门,学生们在医院和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硕士扩招无法解决最关键问题
如今,跳槽不过一年,程佳的薪资涨幅已近80%,虽然工作强度高于以前,但她表示成就感也显著提高。
业界普遍认为,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是导致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透露,2014年,国家“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的项目拨款为5.29亿元,而2019年该项预算下降到4.5亿元,同比下降14.9%。而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年末,全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18034个,较上年减少1862个。
疫情催生变化,一直以来并不热门的公共卫生专业,被纳入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四大重点扩招方向之一。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宣布,今年18.9万硕士研究生的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
这是否意味着,曾经的小众专业即将成为热门学科?
“扩招对我们而言,肯定是利好消息,说明国家非常重视。但公共卫生专业会不会就此成为热门?前景并没有想象中乐观。2003年SARS之后,公共卫生专业在一段时间内也变成了小热门,很多学校建立预防医学专业,之后又逐渐趋‘冷’。”王伟炳坦言,在国内,一个专业是否会成为热门专业,除了重要程度,还需要考虑发展前景、薪资水平、社会地位等相关问题,“除了政府重视,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同。通过硕士扩招来增加公共卫生人才供给,不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王伟炳认为,要解决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最长远有效的方法,是教育改革和国家体制机制改革同步进行。“首先着眼将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包括应急型、实用型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其次拓展研究方向,适当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和应用,同时丰富知识储备,改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背景知识单一的短板;再次,加强科技储备,让学生尽早建立科学思维。”王伟炳进一步分析道。
在王伟炳看来,国家体制机制转变同样包括3个层次:重新定位疾控中心,跟卫健委、社区、卫生行政部门等建立完善有效的联动机制;突破现有框架,实现医学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预防医学和其他专业人才的动态流动和联合培养;此外,还要改革现行卫生行政部门的人才选拔机制。
(文中程佳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