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说丰年:中国人如何从吃不饱发展到不愁吃?

张照、郑艺阳
2020-03-13 18:10:52
来源: 时代数据


今天是农历秋分,也是我们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是最伟大的“改变者”。他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溯源历史,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中国的改革也发端于农村。时至今日,在日益城市化的中国,农业也依然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连年大丰收,粮食年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四年在13000亿斤以上。而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国的粮食年产量仅有2263.6亿斤,经过70年的发展,增长至2018年的13157.8亿斤,年粮食产量增长了1万多亿斤一万多亿斤即5亿多吨,用万吨巨轮装需要至少5万艘,用火车专列(40节)装大约需要20万列,每天发548个专列,也可以摆在1百万亩(大约1到2个平原县的面积)的土地上可以铺1米高。与此同时,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也翻番,从1949年的400多斤增长至900多斤,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也随之提高。在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65年起基本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首次突破200公斤;1998年首次突破300公斤;到了2018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74.7公斤,是70年前的5倍多。


在粮食不断丰收的同时,农民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开始逐步提升。

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而到了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增长到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整整增长40倍!


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也发生了显著升级。据统计,2018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3646元,相比1954年增长了88.1倍。


最直观的变化还是在餐桌上。过去只有吃到厌倦的红薯和稀饭,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而如今餐桌已是肉蛋奶营养搭配,一个都不能少。
 


除了吃的饱,穿的也更好了。1954年农村人均衣着消费仅有7.8元,半丝半缕,物力维艰。而在2018年农村人均衣着消费已经达到648元,对衣服的需求已经从穿得暖转变成穿得美。


吃穿不愁,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在变得更加舒适。在过去,中国家庭每百户仅有0.4台电视机。随着农村家庭消费品升级换代,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7部、计算机26.9台、汽车22.3辆、空调65.2台、热水器68.7台、微波炉17.7台。


丰收节为什么选秋分


2018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时节,不仅是畅游赏景的好时候,也是农忙收获的好时节。


从气候上来说,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在这一天进入秋收的农忙季。


自古以来,我国与农业活动有关的大日子都与节气时令有关,因此24节气不仅体现了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也遵循着农耕活动的时序,提现了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


因此,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定于每年的秋分,兼顾了南北各地的收获时节,体现了秋分时节硕果累累的重要意义,彰显了对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弘扬以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经济发展。


“中国农民丰收节”代表了对秋分的重视与传承,更代表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同时,“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也有重要意义,即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又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还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 | 郑艺阳张照

设计 | 梁海虹、蔡展

编辑 | 郑艺阳

数据来源 | 时代数据、国家统计局


  •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时代数据


延伸阅读




商业



财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