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上市记:场内钟声响亮,场外风声鹤唳 || 数读大公司

陈媛、黎文婷
2019-05-10 19:29:36
来源: 时代财经
共享出行巨头Uber在亏损与丑闻的裹挟下,即将敲开纽交所大门。

微信图片_20190510191425.jpg

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Uber公布IPO发行价为45美元,拟发行1.8亿股普通股,将以交易代码UBER在纽交所上市,预计筹资81亿美元。尽管此规模比预期的100亿美元缩水近两成,但仍是今年以来美股规模最大的IPO。

Uber上市堪称创投圈的一场资本狂欢。按45美元发行价,总股本16.77亿股计算,Uber总市值约754.65亿美元。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持股情况,日本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持有Uber16.3%的股份,价值约123亿美元。愿景基金一共投资Uber约80亿美元,这意味着,Uber上市将为软银带来53亿美元的投资收益;于2016年6月投资Uber35亿美元的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在本次至少账面浮盈5亿美元。

1.png

Uber的“低价”上市操作,与竞争对手Lyft上市后的槽糕表现不无关系。作为“网约车上市第一股”,Lyft IPO定价72美元,筹资额和估值都远高于预期。但第二天不仅跌破发行价,而且直接跌进技术股熊市。截止发稿,Lyft股价为52.91美元,较发行价下跌26%,总市值157.7亿美元,对比上市之初缩水近120亿美元。

场内钟声响亮,场外风声鹤唳。Uber45美元的低价IPO,是对Lyft的惨痛教训的深刻借鉴,更是其应对外界质疑的保守姿态。烧钱扩张、增速放缓、持续亏损、丑闻缠身……从2009年创立至今10年间,Uber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估值动荡。Uber敲响上市钟声,是“网约车一哥”扩展业务版图的明智之举,还是烧钱亏损耗尽资方耐心的无奈选择,外界诸多揣测,而Uber的招股书和近年财报暗含的信息,充分解释了其“低价”IPO保守姿态背后的顾虑。


1

野心与资本博弈

Uber扩张之路困难重重


凭借强大的资本撬动能力,Uber的野心不断进阶,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及业务领域的扩张上。如今,Uber业务已经覆盖全球63个国家,超过700个城市,覆盖人口数达41亿;其中,Uber在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欧洲等地区的共享出行市场份额均超过65%;同时,在印度和中东市场也表现不俗。

2.jpg

除了强势争夺市场份额,Uber还在业务领域上持续扩张。目前,Uber的业务主要分三大类:个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送餐服务(Uber Eats)和货运服务(Uber Freight)。其中,个人出行业务包括了网约车服务(Ridesharing)和新出行(New Mobility)。

在多元业务的探索中,Uber当前的营收有着来源集中度高的特点。从收入结构来看,网约车依旧是Uber最大的来源。2018年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2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81.5%。

3.png

送餐服务(Uber Eats)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亮点。Uber Eats于2016年上线,类似美团外卖和饿了么。2018年覆盖了全球500座城市的22万餐厅,收入达到14.6亿美元,营收占比13%,仅次于网约车业务。这刺激了Uber高管为其增加预算进一步扩张。

4.png

此外,Uber其他业务收入大幅增加,这主要与Uber货运业务的扩张有关。

5.png

尽管Uber在这场野心与资本的博弈中势头强劲,但扩张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一方面,在美国主场上遭遇Lyft竞争,海外也不断有地头蛇崛起挑战,挤占其市场份额;另一方面,Ube发展的新业务领域,如个人移动、外卖和物流等行业,都存在进入壁垒和转换成本低的特点,无法回避激烈的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Uber将持续把扩张作为核心发展手段。Uber曾对外表示: “我们打算继续增加更多的司机、用户、餐馆、托运人、运营商、无人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我们还希望加入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以及其他未来的创新。”

但是,Uber也为实现这一野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

庞大规模是盔甲,巨额亏损成软肋


烧钱扩市场,亏损保增速,独角兽企业以庞大的体量“流血”上市,在资本市场已屡见不鲜。对于Uber而言,虽然扩张策略收效明显,营收大幅增长,但整体增速已呈现放缓趋势;持续十年的亏损在近三年有收窄迹象,却被扒出是依靠“资产剥离”的操作产生的“盈利假象”。同时,新业务拓展竞争激烈,在全球范围内都没能垄断市场攫取利润。纵观Uber近几年的数据,可见端倪。

6.png

Uber营收从2014年的将近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113亿美元,但营收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7.png

此外,平台总预订额、营收和核心平台调整后的净收入增长率在最近几个季度增长情况低于预期,放缓明显。这意味着十年不曾盈利的Uber,在可以预见的短期之内还没有探索出明确的盈利模式。Uber曾坦诚地表示:“未来可能依然不会盈利。”

用户增长是Uber撬动资本的法宝之一。Uber招股书显示,月活跃用户数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9100万人,较上年度同比增长35%。

8.png

随着不断在全球扩张,Uber已经烧掉了来自风险投资的逾100亿美元。恰恰是用户数量的持续攀升和市场份额的稳定扩大,使风险投资家给予Uber的巨额赤字现状更大的宽容。

巨额亏损依然困扰着Uber,甚至整个共享出行领域。烧钱在共享经济领域已成为共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Uber烧钱补贴用户抢占市场的商业模式,导致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对现金流的高度依赖,这为其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而在Uber CEO科斯罗萨西看来,持续亏损不仅是为了在竞争对手面前捍卫现有市场份额,更是为了投资Uber的未来。

9.png

Uber的成本和支出主要是折旧摊销后收入成本,以及销售和营销支出。2018年折旧摊销后收入成本同比增幅达35%,2017年达到87%。Uber表示,业务版图内的某些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策略上也相应提高对用户的激励和促销支出,以捍卫竞争优势地位。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Uber对司机的激励支出超过7亿美元。

10.png

显然,Uber在盈利和市场份额间中做了明确的取舍。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Uber同比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11.png

虽然Uber运营利润录得负数,但净利润却有近10亿美元的盈利。分析招股书可知,高达49.93亿美元的其他收入(Other income, net)功不可没。Uber 2018年最大收益来自于“资产剥离”,共计32.14亿美元,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运营亏损。

2018年,Uber将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业务合并给了当地公司,以此获得巨额的剥离受益。此举与Uber 2016年将中国业务卖给滴滴的做法如出一辙。针对撤离东南亚的决议,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在给员工的信中说道,“Uber全球战略中一大潜在的危险是,我们在太多地方与太多竞争者进行了太多战斗。通过出售这些业务,我们可以加码我们的核心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与对手进行竞争。”

Uber试图通过净利润增长强化投资者信心,以便成功上市后获得更多支持。但市场会看好吗?

Uber不仅烧钱亏损争议大,盈利前景堪忧,从2009年成立至今丑闻缠身,品牌和声誉持续受损。其中包括屡次被指发“灾难财”——在纽约暴雪灾害期间临时涨价、伦敦突发事故趁火打劫涨价;对司机性骚扰、袭击乘客等行为监管不力;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争议不断,高管连续离职;破坏竞争对手Lyft的内部文件;旗下业务无人驾驶车辆撞死行人等,Twitter上甚至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删除Uber”运动。如今,场外浩浩荡荡的司机罢工事件更是压在Uber肩上的大山。

这位“硅谷的宠儿”屡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市在即仍临四面楚歌。Uber如何打破“烧钱圈地,持续亏损”的资本困局?丑闻之下能否洗白翻盘?

上市是一个起点,但Uber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