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结构性减速也提供了机会与空间

2014-04-24 03:28:29
来源: 时代周报
中国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一直在引发讨论,而“微刺激”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

本报记者 胡秀 发自广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此次中国行中,经常提到的一句中国谚语。

4月20日,在中山大学校园内举办的“2014‘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上他将这句话用作自己当日主题演讲的收尾语。他说:“很多时候经济学家都在问,我们现在该做什么,现在要怎么做,不要管长期,赶快告诉我现在怎么办,可是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而针对中国经济减速发展的现状和两会闭幕后各项政策的落地情况,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下的中国经济走向”的主题,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兴元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李仲飞教授与萨金特一起展开圆桌对话。对话内容围绕中国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未来经济的影响、民营银行将如何改写金融格局等。

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是过去6个季度以来第一次经济增长放缓。这种情况在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些国外机构人员说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速放缓,会不会带来一些更大的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没有发生一些“黑天鹅”事件等。

李仲飞对此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增速放缓是正常的。”他认为,在看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也应看到积极的一面。就业、股价指数趋于稳定;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在增长,从总的来看,收入差距是在向缩小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在调整、转型升级也在进行,这是经济发展有利的方面。同时,中国有13亿人口,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另外,其他一些方面的发展,包括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还有国有化也还没有完成,这都会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GDP只是一个指标而已,过去主要关注GDP指标,实际上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李仲飞表示,这种威胁包括资源供给紧张、环境质量下降、天气变化异常等。

而对于经济增速放缓,张曙光“觉得没什么”。他的看法是,第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与7.5%的目标没多大差异,而且中国能够保持7%左右的实实在在的增长,仍是一件好事情,而在他看来,现在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加快调整转型。他说:“我倒不觉得要加大刺激的力度,甚至有人说货币政策要放宽松,我觉得都不大必要。做一点微调就可以了,问题就在于你到底要什么。从现在来看,仍然把GDP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你的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如果促进转型了,中国经济是一个长期可能保持增长。如果你把这一方面丢了,也可能目前上去了,但是长期可能有问题。”

而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动力、机遇和空间。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这些方面说明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张曙光也认同这种结构调整上的变化,他说,“第二产业的速度慢了,第三产业快了,第三产业现在占到49%,这是一个好事情。如果你还那么快,能不能有这个变化呢?不可能。当然这个变化恐怕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速度慢了,一个就是调整上用了一些力量。”

“微刺激”与“不刺激”

中国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一直在引发讨论,而“微刺激”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

冯兴元认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更多资金的话,实际上还是可以考虑的,但量不能太大。所以。你把它叫做‘微刺激’的话也可以,叫做‘不刺激’也是对的。为什么?原来每年都有这样的钱用于政府的基础投资。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微刺激’,我们作为学者可能不能太较真,从‘不刺激’到‘微刺激’都是可以接受的”。

今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棚户区改造,部署进一步发挥开放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五项政策措施;提出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

张曙光认为,减免中小企业所得税,能够使得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调整,这是好事情;增加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投资和增加铁路投资向中西部发展,都是加大投资。他表示,“中国的经济现在变成这么一个状况,要稳增长,就得靠投资;靠了投资,现在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投资在当期可以拉动增长,回过来就变成产能,就又加剧产能过剩。当然,这两条还可以区分,第二条关注民生需要;第三条铁路投资,这几年中国的铁路尤其高铁发展得很快,但高铁的情况我觉得不容乐观。所以,具体问题得具体讨论、具体分析。”

那么,从在美国的观察来看,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投资,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力机制,还是短期的动力机制?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萨金特的回答是,最好的方式应该看看不同项目的投资回报是怎样的,要从个案去分析,而无法给出一个整体的答复。

萨金特表示,“基础设施在任何地方,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需要的,它需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它的刺激作用在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只是在什么时间去做,它其实都是需要的,就是要看具体的时间点。美国很多地方的投资是不足的,例如,一些桥梁倒塌了;美国机场和中国机场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不是说美国的机场好,其实很多机场很破很旧,都快塌了。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应该看看不同项目的投资回报是怎么样的,要一个一个个案来看。你为什么要建一个新的学校,不是因为你想抵御衰退或者刺激,你是想修一个学校,是希望这个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给更多人带来机遇,所以不是凡事都要从经济刺激的角度去思考的。”

发展民营银行能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今年3月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表示,10家民营企业将两两配对,首批民营银行试点5家,民营银行渐行渐近。浙江杭州的“阿里巴巴+万向”组合,采取“小存小贷”模式;广东的“腾讯+百业源”组合,主打“大存小贷”模式;上海的“均瑶+复星”、浙江温州的“正泰+华峰”,采取“特定区域存贷款”模式;天津的“商汇+华北”,则采取“公存公贷”模式。民营银行启动,对于进一步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将能作出哪些贡献?怎么看待其发展路径?

“我们都应该支持发展民营银行”,这是李仲飞的回答,他将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供给长期不足,而且主要供给都集中在一些优势产业以及一些大中型企业,一些小微企业很难获得金融的支持,这样的话,民间就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借贷、地下金融,也就出现了以民间借贷为主组成的“影子银行”。目前,“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它本身有风险,对金融秩序的稳定,对金融活动也存在着风险。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应该发展一些正规的金融,发展民营银行。

 


2014“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专题报道

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我不看空中国

在华南理工的一堂课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