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中方不想打贸易战,劝美没必要非撞上南墙再回头

梁励
2018-03-30 17:50:23
来源: 时代财经
“至于中方是否应该拿大豆作为反制领域,我想大家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进行贸易和贸易战的区别在于,贸易是大家商量着来,而贸易战一旦开打,应战的一方只会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来决定反制的时间、方式和领域。”陆慷说。

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国,但美国却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对中美双方在大豆贸易,乃至其他更深层次的贸易往来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中美贸易战的焦点之一。

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3月29日在接受彭博社电视采访时称,中国若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将伤害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人数不断增长的中产阶层,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对美国农民伤害更深。

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称,中方不想打贸易战,劝美没必要非撞上南墙再回头。

“大豆牌”打还是不打?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市场普遍预计中方未来可能对来自美国的进口大豆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进行反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前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就中美贸易战问题表示,中国目前给出的措施还是比较软弱的,“如果我要在商务部,我可能先打大豆,然后打汽车,然后打飞机,我们也不会都让别人占便宜。”

布兰斯塔德在接受彭博采访时所说,大豆是中国饮食结构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膳食摄入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豆粕也是猪饲料的重要成分,猪肉是中国人必需的食品。而他认为,中国限制大豆进口不合逻辑,“中国最终会明白应与美国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报复手段”。

在不考虑打“大豆牌”对中国自身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大豆的确是中方反制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措施的手段之一,但其潜在的通胀风险以及大豆涨价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据招商证券日前发布的报告分析称,大豆价格可以由多个路径影响到CPI的表现,最为直接的包括大豆作为油料可以用于压榨生产豆油,豆油除了食用之外还可用于制成生物燃料;大豆可用于制成豆腐等大豆类食品;大豆榨油之后产出豆粕,是生猪养殖等肉禽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成分。

CPI中与这三者相关的细分项包括了粮油、食用油以及猪肉等禽肉类等,在CPI中的累积权重约为7.5%。因此据招商证券分析道,大豆价格对于CPI的影响幅度并不弱,大豆价格如果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而出现暴涨,将显著推升通胀水平并进而影响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这可能对年内的资本市场表现与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带来变数。

因此,招商证券分析认为,打“大豆牌”蕴含的潜在通胀风险,事实上降低了其作为反制措施的可能性,且美国中西部地区向来是共和党的坚定票仓,导致“大豆牌”的作用效果可能很有限。

没必要非撞上南墙再回头

据上述报告,目前中国大豆消费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约为86%。然而近年来,中国正不断努力增加其各类进口农产品的供给来源,数据显示,进口量中来自巴西与美国的占比分别为41%和37%。

以大豆为例,因南北半球的气候原因,美国大豆的销售季节一般是在当年10月到次年3月,而巴西和阿根廷则为4月到9月。因此,这些地区对中国出口大豆已按季节形成了分工。

另据《财经》报道,中国的一系列粮食进出口企业亦在增强其与南美洲大豆出口国的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时,中粮集团已成为巴西大豆的第三大出口商,仅次于邦吉集团及丸红株式会社,超过了嘉吉、路易达孚等老牌农业企业。

在此之前,从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其份额可占到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且巴西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较之美国大豆更高,因此较为受到中国相关加工企业的欢迎。


微信截图_20180330171024.png

值得注意的是,据路透社3月29日报道,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亚洲主管保罗伯克周四表示,他们与中国农业部进行了会谈,中国仍在考虑对美国大豆进口进行限制,以报复华盛顿采取贸易关税的举动。

而对于布兰斯塔德的言论,3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最近美国国内因担心美国政府单边主义措施导致中美贸易关系恶化的还不仅仅是农产品行业。“至于中方是否应该拿大豆作为反制领域,我想大家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进行贸易和贸易战的区别在于,贸易是大家商量着来,而贸易战一旦开打,应战的一方只会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来决定反制的时间、方式和领域。”

陆慷再次强调,中方不想打贸易战,同时,如果被迫卷入贸易战,中方有底气、有信心维护好自身利益。“我们希望美方决策者也认真聆听美国消费者和有关产业界的广泛呼声,仔细权衡单边主义举措对美方的利害得失,没必要非撞上南墙再回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