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困境:平台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

柳军
2018-03-05 10:15:55
来源: 时代财经
至高众创空间创始人李振宇告诉时代财经,大家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问题是,众创空间太多,创业者太难找了。

唐文坐在电脑前忙着剪辑视频,偶尔,他会和坐在旁边一起办公的伙伴聊聊天,但他们不是同事。

和唐文一样,他们都是创客,因为刚起步,没有经济能力在写字楼里租用办公室,因此都选择了众创空间,这里除了有办公卡位,还有被称为共享空间的咖啡室、会议室,时常有创业培训和路演活动在这里举行。唐文希望,通过和有不同经验、不同技能的人交流,让自己创业的“苗圃”茁壮成长,从而入驻到孵化器。

然而,最近唐文发现他所在的众创空间正面临一些困难:创客减少,各类活动也相应减少,众创空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再这样下去,他担心自己的创业梦想难以孵化成功。

其实,面临困难的不止是唐文所在的众创空间。“广州多数众创空间陷入了一个瓶颈。”至高众创空间创始人李振宇告诉时代财经,“大家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现在的问题是,众创空间太多,创业者太难找了”。他认为,众创空间到了一个洗牌期。

广州众创空间将达到150

众创空间是“双创热”产业链中的一环。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不断设立众创空间的数量目标,众创空间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广州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到2018年,众创空间数量要达到150家。广州还出台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对纳入示范建设的特色众创空间,提出最高给予500万元的补贴。于是,闻风者捷足先登。

“最早听到风声的是原来做孵化器的人。”广州鸣声谷众创空间负责人梁晓亮指出,由于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业态比较接近,他们更容易按照政府的思路把众创空间做起来。

紧接着,一些民间中小企业也先后跟进,梁晓亮和李振宇便是其中代表。

由于众创空间被寄予“发展新兴产业”的厚望,除了有政策补贴,一些房地产公司、投资机构也携带资本涉足其中。

这样的背景下,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两年内,广州的众创空间数量从24家增加到139家。从数量来看,广州今年实现150家众创空间的目标已经不在话下。

共享空间.jpg

经营压力大,收租成主营业务

然而,看似热闹的众创空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不尽人意。

按照广州市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和管理政策,众创空间应为创客提供办公场地、活动场地、产品展示、观点分享、项目路演等硬件支撑,也要满足创客在工商注册、法律法务、金融服务、政策咨询等软需求。

但实际情况是,多数众创空间成了物业服务机构,依赖工位出租成了主营业务。即便如此,多位众创空间负责人在接受时代财经时坦言,目前众创空间亏损严重。

梁晓亮说,孵化器可以把毛坯房直接交给企业自己装修,但众创空间服务的是零散创客,他们要求更高,有些甚至要求连电脑都要准备好,这导致前期成本投入很大。

他算了一笔账:“以现在1平方米每月30元的租金来算,2000平方米的空间租金收入一年70多万元,假如前期投入500万元,要8年才能回本,这还不算空置期和人力、推广、活动各方面的投入。现在一个众创空间至少需要3个人,这样一算,一年的支出快赶上租金收入了。另外,众创空间一定要有共享空间,一个场地减掉公共区域,能出租的面积有多少?”说到回报,梁晓亮也难言乐观,他现在能做的,是保证众创空间正常活下去,至于几年后市场会变成如何,他心里也没底。

另一位众创空间负责人坦言,理论上众创空间可以减免租金,通过服务创客、占有孵化企业的股权来盈利,但初创企业项目夭折率至少在一半以上,夭折率高也容易造成众创空间空置率高,从而增加推广成本。“更主要的是,股权也需要两年左右的周期,这期间,资金从哪里来?”

即便有些众创空间能对创客减免租金,可以通过占有股权来盈利,但面临的挑战是,孵化平台多了,靠谱的创业者难找。

李振宇感叹道:“经历了3年的快速发展,众创空间显得非常浮躁,现在,该夭折的项目夭折了,该赚钱的导师也赚了,该关门的众创空间也将关门,这是市场发展的一个过程。”

服务也应与时俱进

“众创空间的公共卡位可供租赁,租金800/月,直接拎包入驻办公!”时代财经走访发现,不论在天河城百货广场的大屏幕上,还是在微信、微博上,都有类似的众创空间招租广告,这意味着,部分众创空间的入住率并未达到饱和状态。

梁晓亮指出,其实部分众创空间就是政策的严重依赖者,并不考虑招商,缺乏市场冲劲。

“大家都想着炒作众创空间的时候,入住率降低是正常的事。”李振宇认为:“众创空间是个好东西,对社会创新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但是目前的扶持政策需要市场的洗礼。”他建议,政策应该减少对众创空间的补贴,但对众创空间所孵化的项目多些支持,这样可以倒逼众创空间做好服务,只要孵化的项目做起来了,众创空间也是受益者。“否则,服务不扎实,老拿补贴,我觉得这是病。

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曾走访全国众创空间发现,早期创业者缺乏资金和知识交流,如果这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众创空间的共享工位就成“鸡肋”,“正常的逻辑是,众创空间扶持小微创业者,然后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科技园区,最后形成产业集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