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少妻背后的中国婚姻市场

2014-03-13 03:20:3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京东商城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传出和网络红人奶茶妹妹章泽天在哥伦比亚大学(嗯,又是哥大)相识恋爱,消息粉碎了无数宅男的心。

50多岁的中年大学教授再婚娶了泼辣的80后时尚杂志主编,40多岁的美熟女离婚后与比自己小9岁的高帅富姐弟恋,电视剧《大丈夫》充满了现代题材,背后是越来越残酷的中国婚姻市场现状:根据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的研究调查,深圳城市离婚女性中有94.6%的人没有再婚,男性再婚的超过80%;据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显示,中国配偶间男女年龄差距以每年0.6岁的速度递增;在北京,65岁及以上的再婚男性,平均要比妻子大13岁多……数据让人吃惊,婚姻市场现实同样残忍。

另一方面,讽刺的是,在这现实故事背后,《大丈夫》却隐藏着看似与现代意识相悖的暗线——极度传统而真切存在的中国式伦理:无论如何选择婚姻和爱情,你都得好好孝敬父母。这不由让人想起来马年春节饱受争议的那个百合网广告——“今年一定要结婚,哪怕是为了外婆!”

中国婚恋市场的传统伦理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巨大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当下社会整体状况的一个折射。


本报记者 赵妍

在3月10日,京东商城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传出和网络红人奶茶妹妹章泽天在哥伦比亚大学(嗯,又是哥大)相识恋爱,消息粉碎了无数宅男的心。此时人们似乎忘记了刘强东“上一段”同样传得沸沸扬扬、炒得轰轰烈烈的恋情。2012年7月15日,刘在微博上与女下属庄佳几乎同时发布了几乎一致的西红柿照片,被疑心借助“西红柿门”为即将上线的京东生鲜频道炒作,但刘本人“坦言和庄佳的恋情已有三年”。1974年生的有为商人,80后的事业女性,1993年生的清纯小萝莉—如果再算上“京东”里永远的“京”,那个遥远的刻骨青涩爱情里的70后女主角,似乎正好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热门电视剧《大丈夫》。

由王志文、李小冉主演的这部热播剧《大丈夫》近期在各大卫视刚刚落幕,这部以“老少恋”为主线的“另类”家庭剧在收视率一路飙升的同时,其中对中国婚姻市场的描写也引来舆论非议。

编剧李潇在讲述创作《大丈夫》的初衷时说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现象(老少恋)越来越普遍了,值得做做”。她的依据是在与周围朋友家长里短聊八卦时,每个人身边至少能举例出一两个朋友,正在经过或经历过“老少恋”。李潇此前的编剧作品越多聚焦家庭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当婆婆遇上妈》、《大女当嫁》以及《人到中年》等。

从经验现象—这种社会现象(老少恋)越来越普遍—出发而创作的《大丈夫》,以“理解和同情”的立场剖析了一个“老少恋”个案,给家庭带来的困惑与矛盾,当然同时也有好处与欢乐。

嫁给“大丈夫”的“幸”与“不幸”

一家美国的网站曾列出“嫁给老男人的十大好处”,实际可与《大丈夫》中的恋爱和结婚初期的“美好”对照,比如“他很成功”:嫁给老男人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分享他已经获得的物质财富。相比较年轻男人,老男人往往事业有成,并且没有债务。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过上更舒适的生活,拥有更多购买、享用奢侈品的机会,而嫁给年轻男人,往往需要花上数年才可能享受到老男人给你带来的生活舒适度;此外还有:他很成熟、他的生活状态更稳定、他更具有责任感、他性经验更丰富、他不容易走入歧途、他有更多时间陪你、你自己会变得更思想开明、他会带领你活在当下、他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

该网站在最后引用歌词“年龄不过是个数字”并且鼓励那些正在与老男人约会的女孩:如果你对未来有更长远的机会就用不着犹豫,跟老男人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吧……

《大丈夫》的编剧最终也给了“老少恋”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李小冉扮演的年轻妻子为王志文扮演的教授“老夫”生了一个儿子,她的父亲不仅与年龄相仿的女婿达成了和解,还因此成了朋友和“玩伴”。教授的前妻将女儿带出国共同生活,无论是前妻和女儿都不再是这个“老夫少妻”家庭的情感障碍。

一切似乎皆大欢喜。不过有意思的是,实际上在“圆满”结局的前一集,他们还在闹离婚,并且老教授对娶了年轻妻子所付出的情感、精力等成本过高表现出后悔,铺垫良久。在他提出离婚之前,老教授说了这一段话,实际概括了全部的“坏处”:

“我们俩如果有了孩子,难道就幸福了吗?你现在自己想一想,你到底幸福不幸福。自从咱俩在一起,你们家被闹得鸡飞狗跳,这外边是闹得满城风雨,你跟你爸都差点脱离了父女关系。结婚以后就更甭提了,先是我闺女找你别扭,完了我那前妻回来了,找各种事,还有你那前男友。你又流产了。你妈得了病,一直到去世。完了咱俩又要不上孩子,你说你这日子过得幸福不幸福啊?好,这些事都算过去了。说万幸,我还有生育能力,咱们还能怀上个一男半女的,那你说,孩子出来了,你一边伺候孩子,一边还得伺候你爸,让他养老送终。等走着走着,我就成老弱病残了。我成了老弱病残,你还得伺候我。等咱们孩子养大了,可能他大学都没毕业,我这人就没了。我必须得想,这些事都是眼前的。所以不能再晃荡了,再晃荡晃荡这日子就给晃荡没了,我现在就想要为你做些事,我必须要来弥补因为我的出现给你们家人造成的伤害。”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必须让两人的生活回到他们结婚以前的状态。

不过,这一长篇大论的问题,实际上从他们年龄差距20岁的恋爱开始,一直到电视剧所谓的“圆满结局”之后,一直存在,并将永远无法解决。

“非女不暖”背后的经济学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老少恋”,甚至描写“老少恋”的影视作品如《大丈夫》,均会被冠以“价值观不正确”的骂名。但毋庸置疑的是,“老夫少妻”现象从古至今,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多种文化中,从未绝迹过。

柏杨曾经在他的文章《老夫少妻》里说过这么几个段子:《圣经》上便有记载,大卫王到了八十岁高龄,还娶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子为妻,为了避免误会,《圣经》上还特别声明,他娶她并不是为了性欲,而只是为了取暖,据说人一到八十,再厚的被子或再热的炉子都没有用,而是“非女不暖”。而柏杨自己,也是“老夫少妻”的践行者,他的妻子张香华比他小20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有关中国婚姻市场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改革开放后的“老夫少妻”现象。在经过10年的数据对比后,2000年左右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报告,一个统一的结论是:中国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正在扩大。

根据媒体报道,2000年左右,据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显示,中国配偶间男女年龄差距在以每年0.6岁的速度递增。而根据1999年中新社援引一份社会学报告称,中国男女结婚时的年龄差距在拉大。调查发现,1987年夫大妻2岁的比例最高,达到47.17%;进入90年代后,男大女5岁的比例最高,达48.44%;男大女8岁、10岁的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男大女10岁以上的被认为属于“老少配”,比1987年增加14%。这反映“老夫少妻”的婚配情况越来越多。

在《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2期(总第73期)上的文章《当前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中,也提到了这一数据:“……90年代里夫妻的年龄差距也开始拉大,90年代中期丈夫比妻子大10岁的比例比1987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这种大男小女的婚配状况一般都是男子富裕以后与原配偶离婚后再婚的婚姻模式。”

2011年的《南京日报》报道称,从南京市主城区婚姻登记处获悉,近年来,“老夫少妻”正逐渐增多。记者通过主城区各婚姻登记处提供的数据,对2011年登记结婚的1000对新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当事人年龄相差6-10岁占18.1%,相差10岁以上的占4.6%,年龄相差最大的是36岁。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曾有一项统计显示,年龄相差6-10岁占7.9%,年龄相差10岁以上的仅为0.47%。

不少学者曾经对婚姻市场做过相关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早在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将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写了《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书,将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同样也应用于了婚姻。贝克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贝克曾总结过婚姻市场的规律:男人在婚姻市场上的资源是财富与地位,女人在婚姻市场上的资源是青春与美貌;男人的资源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女人的资源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根据这一规律,一旦进入中年以后,男女双方的资源就可能失去平衡,男人往往成了“有效率的寻觅者”,女人则成了婚姻市场中“没有效率的寻觅者”。这一解释,为拥有更多资源的中老年男性在再婚市场上“老少恋”,甚至婚内“见异思迁”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学的基础。

知名的性学家李银河也在早年从“价值观念转变”的文化分析角度做过解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人的观念和想法也更实际,从总体上讲,早工作几年、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男人经济实力要强一些,这些人中很多因为专注于事业,并未成家,因此他们往往赢得了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女孩的青睐和倾慕。另一方面,也有女性观念的变化问题,过去,女子为追求平等,比较独立,而现在很多女孩不再追求独立,依赖性增强,希望有种小鸟依人感觉或者干脆相夫教子,找个有钱的人作为归宿,而年轻是她们最大的本钱。因此,出现男女婚配年龄差增大和老夫少妻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城市中老年妇女“结构性失婚”

电视剧《大丈夫》的故事情节中,江珊饰演的“老教授”前妻搬到再婚丈夫家居住的情节,一度被认为“狗血”,不过这一条怎么看都显得“配角”的线索,实际解释了与“老少恋”相辅相成的另一婚姻市场现象:城市中老年妇女的“结构性失婚”。

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来自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易松国博士。根据他的研究调查,离婚女性中有94.6%的人没有再婚,男性再婚的则超过80%。而在这部分女性中,又有83.6%的妇女表示离婚后没有性伴侣。当然,他的研究样本量较小,是深圳100多位离婚人士。

一项新近的研究,发表于2012年第5期《南方人口》的文章《从再婚人口的性别差异看城市女性的再婚困境——以北京为例》从男女再婚者年龄计算出了的平均夫妇年龄差。从再婚男性的角度看,随着男性年龄区间的提高,平均夫妇年龄差也在直线上升,特别是65岁及以上的再婚男性,平均要比妻子大13岁多。反观再婚女性,随着女性年龄的提高,平均夫妇年龄差大致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尽管夫妇的年龄匹配同样呈现“男大女小”的模式.但年龄的差值相对小了很多,基本在3岁上下波动。

该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数据来自北京市婚姻登记业务数据库,涉及北京市辖域内的19个婚姻登记处(包括1个市级和18个区县级的婚姻登记处)所采集的信息,共包含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的1146209条结婚登记记录。

该研究认为,再婚男性在婚配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年龄向下婚”的倾向,即选择年龄大大低于自己的女性为伴侣:这样,年龄偏大的、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丧偶/离婚女性就在婚姻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一研究结论,实际上是当下我国婚姻市场中,针对中老年妇女“结构性失婚”的有效描绘。

更直接的数据则是上述研究称,北京自2004年以来各年份中的男性丧偶和离婚人数均小于女性.但再婚人数却都高于女性;因此,男性总体的再婚率为女性的2.4倍左右,特别是丧偶再婚率,近乎女性的3倍,且在时序上基本保持稳定。这一结果意味着北京男性的再婚可能性要大大高于女性。

当然,学者针对各大城市所得出的中老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劣势”地位,与全国普查所获得的数据情况是恰好相反的。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的全国水平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石人炳教授2005年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研究所杨记教授2007年研究,均认为从2000年全国整体状况来看.女性的再婚可能性远高于男性。不过,针对这一相悖的情况,学界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女性的高再婚率所致。





相关文章

企业老男人的新太太们

现代的肥皂剧,明清的伦理观

谁是真正“大丈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贵州茅台6年4次换帅,“技术派”回归,张德芹的挑战是什么?
领跑高端咖啡赛道,星巴克中国Q2利润率环比增长,上线27款新品“卷”研发
第五轮券商并购潮起:国联+民生冲击首单,规模有望跻身券业前二十
4月新势力放榜!小米汽车交付7058辆,埃安、理想今年累计销量均破10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