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开放与安全需要 推进外贸创新发展

时代周报
2020-09-08 02:05:48
来源: 时代周报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开放市场有了更高期待,我国主动回应相关国家关切,就可营造宽松和自由便利的国际经贸发展环境,这对全球经济是利好。

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指出,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在这个大变局时代,即将迈入“十四五”的中国会如何选择,自然成为焦点。

毫无疑问,坚持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的国策。在疫情冲击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坚定表示,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最近几天,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以“全球服务互惠共赢”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外界看来,这是中国向全球发出的促进全球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的强音。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决不是空头支票。一方面,中国坚信全球化是历史趋势,不会也不可能由于个别国家的倒行逆施而逆转,因此中国领导人近来多次强调,“必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另一方面,中国以更大力度打开市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世界,这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就国内而言,只有更大力度打开国内市场,才能适应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趋势,以及国内深化改革的要求。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开放市场有了更高期待,我国主动回应相关国家关切,就可营造宽松和自由便利的国际经贸发展环境,这对全球经济是利好。

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经贸可能出现的新格局新变化必须未雨绸缪。

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布一份报告,其要点有二:一是判断疫情短暂冲击可能演变成为持久性冲击,疫情后需求恢复相对滞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新接续将会存在巨大摩擦成本。二是判断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调整速度将加快,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预计将进一步调整其产业布局,在“市场开放优势”与“国家安全需要”之间找寻新的平衡,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

类似变化势必促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和多中心化。对过去长期作为“世界工厂”“全球供应链中心”的中国来说,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全球经贸新格局中,有理由相信即使全球供应链重组,我国仍将扮演主要角色。要挑起这样的重担,外贸企业还需蹚出一条新路。

在国家层面,只有掌控核心资源及拥有关键技术,才能不惧任何“脱钩”威胁,国家产业的安全性才有保障,企业才能因此提升竞争力,走出过去依赖低成本竞争的模式。

这正是本次《意见》要求外贸工作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外贸企业也要适应形势,积极从“双循环”中捕捉机遇,若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守住国内主场的基本盘,那么,即使在海外市场出现波动,企业也可以从容不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