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企业转型,危中觅机中小企还应主动自救

2020-02-13 14:51:32
来源: 时代周报
邓建新(特约评论员)

近日,微信朋友圈除了中小企老板“求助”的声音以外,关于疫情“转型”话题也逐步增多,这绝对不是他们在家“闲得长蘑菇”而扯淡。疫情倒逼的痛感,是最硬核的市场力量。虽然没有确凿数据,但据业内估计,仅旅游、餐饮、电影等产业的损失叠加,或已超万亿元。而一切似乎还只是开始,随着春节假期结束,疫情破坏力才逐渐显山露水。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千百年来,否极泰来的市场哲学为企业主留下了不少励志故事。世界总是辩证的,一场灾难、一次疫情、一起公共事件,虽然不值得歌颂和赞美,确实也可能在更长远的层面留下危中之机、祸中之福。从科技与产业的长远关系看,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成为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契机。远的不说,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中国电商产业的勃兴,算得上最暖心的佐证。总体来看,2020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中国产业升级基本是板上钉钉的大概率事件。

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因为变革的力量,是纾解危机的唯一钥匙。

坦率地说,中国经济基本面确实韧性足、前景好,但具体企业面临的压力与风险却是各个有别的。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背景是: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给2020年念起了“稳”字诀。如今,加之贸易壁垒阴魂不散、新冠肺炎疫情凶猛来袭,相关企业进一步承压是不争的事实。压力再大,也不能让它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之下,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是危中求生之须。

这段时间以来,从企业主到消费者,从普通职员到市场学者,都在重新审视传统生产服务方式和更高级别创新技术。这种审视,既是为避险,更是为发展。疫情倒逼机制,起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科技强势赋能。疫情防控靠科技、产业发展靠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2月3日是鼠年首个开盘日,在满眼泛绿的大盘之中,除了泛医药概念股逆势而行外,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等板块也同样表现坚挺。为什么?因为AI研发药物、算法基因分析、巡逻测温机器人等表现给力。科技不仅赋能传统产业,亦能为疫情防控应急。因此这场疫情,会让所有企业对技术创新与科研支撑有更为感同身受的理解。

二是生产方式革命。“居家能办公、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产”,很多人开始在这场粗犷的远程办公风潮中经历了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健康养生、线上平台、自媒体、在线教育、大数据+5G+区块链等产业加速兴起。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春节最火直播或许不是春晚,而是火神山上盘旋的“祥云”。这套智能视频云体系以“5G+AI+天翼云”为核心,实实在在为民众展现着数字的力量。审批可以在家办、工作可以在家干,视频会议、云端存储、文档共享与协作、即时通讯、办公OA、智能人事……效力不低、租金大省,何乐不为呢?云办公与云协作为代表的新生产方式,迟早会推动5G技术、AI算法、大数据一起向未来狂飙突进。

三是传统加速改造。比如传统服务业的餐饮、影视、教育、零售等,已经在求生本能之下加速向互联网化转型。2月3日,阿里旗下盒马鲜生公开宣布接纳云海肴、青年餐厅(北京)的员工到盒马各地门店工作,并面向全国餐饮企业,发出“招工令”。目前,西贝、蜀大侠、奈雪、探鱼等多家餐饮企业也陆续宣布将与盒马合作,提供员工支援。无独有偶的是,京东等头部平台也相继推出类似的“员工共享”计划。这种跨界互动,虽然目标只是解决燃眉之急,但过程必然会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多元探索之路。

有些选择是主动的,有些选择是被逼的,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能跟上全球化与产业化的浪潮,平安“渡劫”的都是可以笑到最后的英雄。当然,转型不仅是企业的事,政府政策引导也非常重要。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虽然打乱了市场的节奏,不过,也可能为洗牌重组提供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然契机。假以时日,市场一定会为我们揭晓更具体而微的“产业转型示范企业”。

于此语境之下,政府部门的帮扶政策和宏调举措如果能更尊重市场、更口惠实至,如果能更跟得上涅槃重生的这波浪潮,从企业到产业的转型升级,或许会有个漂亮的化危为机的“加速度”。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