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倒计时,警惕短期“用工荒”与长期“找工难”

2020-02-08 18:26:56
来源: 时代周报
邓海建(特约评论员)

立春刚过,抗疫犹酣。

相较于安静的城市、空荡的街景,企业生产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为隐性。比如,原本应该是旺季的旅游、航空、电影、演出、餐饮、食品等都陷入了淡季,每天损失超过10万元的单体酒店、垫付了数百万元经费的机票代理、退单达数百万单的旅游平台、损失约20亿元的电影春节档等层出不穷……之所以拿第三产业的情况来说事,是因为广义上的服务业今非昔比: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53.9%,贡献率为59.4%。

不久前,西贝莜面村老板的一段采访,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疫情对第三产业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痛。当然,进入“速冻模式”的,可能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独角兽企业。而随着大部分地区宣布延迟复工,疫情对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影响也会逐渐显现。这既是因为第二产业节后复工复产本就有个“时间差”,也是因为需求端对供给侧的影响不会同步显现。

有伤治伤,有冷送暖。一个共识越发清晰:“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一方面是战“疫”的工作要抓实抓细;另一方面,“六稳”的工作也刻不容缓。

最近,中央和地方多项帮扶企业的政策相继落地。国家层面——比如2月1日,《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印发;又比如2月6日,五部委明确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举措,确保重点企业用工。地方层面——比如深圳多部门向业主单位和经营者发出倡议,免减租金共赴时艰;又比如北京暂定延长1月份、2月份社保缴费期限;再比如苏州则出台了十条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财政要数据,民生要饭碗——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是一样的。可以预言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除了保持经济整体平稳增长以外,稳就业或是重中之重的核心目标。

为什么就业须成为精准施策的核心目标?一句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至少从宏观经济背景上说,不可与2003年非典疫情同日而语。比如数据显示,2018年末,第三产业资产在二、三产占比中首次超过八成;五年间,全国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新增905.1万个。毫不夸张地说,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压舱石”。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解读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大量涌现,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持续上升,结构明显优化,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

于此而言,2020年中国就业的难题,或会呈现两个征象:一是短期的“用工荒”,二是中长期的“找工难”。

这个判断算不得杞人之忧。一方面,短期用工荒,已经板上钉钉。比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复工在即、疫情未减,如何在保证员工安全的前提下生产经营、兼顾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这是一道现实的难题。而客观上说,时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秩序,已经被土堆、篱笆,以及“外人勿入”的基层防控局势所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比如长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城市,很可能如温州一样是疫情的重点区域,又或者原来的老员工深陷于重点疫区而难以出门,复工复产的难度可以想见。另一方面,长期找工难,或是雪上加霜。舆情疲劳的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用在2020年可能更是入木三分。比如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继续创历史新高。而疫情对投资计划等长远影响还需要不算短的时间窗口才能真正显现。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压力风险不容小觑。

未雨绸缪,是为防患未然。

好在中国经济有较强韧性和强大潜力的“海洋”未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未变,世界银行亦认定中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疫情。只要我们对稳就业有更为清醒而科学的认知,该降的降、该减的减、该免的免,把饭碗打造得再扎实一点、把路障清理得再彻底一些,尊重市场规律、提升治理层级,及早把稳就业纳入精准施策的核心目标,必会稳定社会信心、稳定发展大局,最终让经济快速企稳、让生活美好继续。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