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制造业基础 力保经济良好开局

来源: 时代周报
2019年刚过,虽然这一年的总体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相关部门预测,2019年中国人均GDP将首次超1万美元。

1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2020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个议题便是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多项举措,以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会议公告指出,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制造业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要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

实业兴则国兴,实业强则国强。制造业稳增长,当然不是回到过去那种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随着中国逐步迈入工业化后期,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发展模式也将从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

如要适应这一趋势,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根本还是在于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重塑行为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本次国常会议提出了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全部放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强调清除影响制造业开放政策落地的各种障碍,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开展合作,其着眼点正在于此。

2019年刚过,虽然这一年的总体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相关部门预测,2019年中国人均GDP将首次超1万美元。一般而言,人均GDP实现1万美元意味着中国开始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喜庆之余,也有一种未雨绸缪的声音,提醒国人在此之后需要高度关注可能的风险。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国家就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陷入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困境,学术界谓之“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靠什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共十九大已经作出了重大部署,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在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很简单,前车之鉴不容漠视。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没有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

比如,阿根廷在1984‒2002年间,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从16%降低到10.3%;1992年,巴西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比重为14%,在2005年提高到26.0%,到2013年时又下降到16.0%;马来西亚于1977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其制造业结构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在人均GDP8000美元后不增反降,出口比重也没有持续增长。相反的案例则表明,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地区,在工业化扩张的高峰期,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25%。即使美国,近年也在极力呼唤制造业回归。

现在国常会议开年就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以此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盘,显然是深谋远虑之举。总而言之,只有大力夯实制造业基础,稳定经济基本盘,加速改革创新,才能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