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全球第一,中国高铁十年华丽转身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陈泽秀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铁路的发展曾长期低于经济增速,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铁路运输能力不足、一票难求的年代,乘坐过绿皮火车的人们一定还记得,普速车厢那又硬又直的椅背、车厢连接处的散落的烟头、四处飘散的泡面味,遇上春运等高峰期,整个车厢都挤满了持站票的旅客,甚至上个厕所都变得困难重重……

而高铁在神州大地的诞生和普及,颠覆了一切。2008年8月1日,全长113.54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高铁建设的新纪元。

初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的高铁,如今在中国跑成了全球第一。据国家铁路集团的统计,到今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铁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如今中国经济早已摆脱了铁路的瓶颈,驰骋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说走就走”变成现实,更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集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高铁始于技术积累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列车运行时速在既有线上达到200公里/小时,新线上达到250公里/小时的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绿皮火车的运行速度最低仅有30公里/小时,最高的也才100公里/小时,与“高速”二字相去甚远。

中国对高铁的“渴望”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0年,铁路主管部门下达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模式和规划的研究”科研课题。同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讨论,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高速铁路兴建计划。

不过,当时各方对京沪高铁是采用磁悬浮技术还是轮轨技术,展开激烈争论。当时,“磁悬浮派”认为磁悬浮列车代表着未来高铁技术发展趋势,而“轮轨派”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工程造价上来看,修建轮轨高铁才是当务之急。这场争论长达18年,堪称一场关于高速铁路的思想启蒙,期间对为如何建设高铁、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高铁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与摸索。

2002年12月,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达250公里的铁路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中国自主研制的电力动车组——“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最高时速321.5公里/小时,成为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这是2004年技术引进之前,中国自主研发的顶峰。

尽管,“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并没有成为日后的“高铁明星”,但这一时期的研发为中国后来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进行了先行探索,并提供了丰厚的技术积累和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开资料显示,参加京沪高铁建设的技术骨干有90%的人都参加过秦沈客专的建设。

成长于技术引进

很快,中国铁路发展迎来转折年,中国高铁从两个方面开启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建设发达的铁路网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二是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

2004年的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了超过1.2万公里的“四横四纵”快速客运专线网。此后,国务院又于2008年、2016年两次对上述《规划》进行调整,明确到2030年,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

有了路,还必须有车。在描绘宏伟的高铁路网规划蓝图时,铁路部门还着手开展对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引进工作。

2004年6月,原铁道部启动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招标,为中国高铁引进了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等公司,联合设计生产“和谐号”高速动车组。

四年之后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就是这轮技术引进的成果。这条线路采用了CRH2C1型动车组,正线全长113.5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从北京到天津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半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中国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列车制造技术,代表性车型包括CRH1型、CRH2型系列、CRH3型、CRH5型等高速列车。

成熟于自主创新

2008年前后,中国高铁进入全面自主创新阶段。当年2月,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铁自主创新合作协议联合行动计划》。该计划汇集了6家大型央企、25所重点大学、11家一流科研机构、51家国家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由68名院士、500名教授和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联合攻关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

同一年,2008年4月,历经18年研究论证的京沪高铁全线开工,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总投资2209.4亿元,是世界上一次建成路线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行列车主要为新一代国产高速列车CRH380A和CRH380B。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成功实现量产,中国首次实现了高速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全面自主化,各项指标均达世界一流。

中国高铁在技术成熟后,开始走向世界,叩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被媒体称为“高铁超级推销员”——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出国访问或会见外国元首时,李克强向后六次推销中国高铁。

其实,在复兴号量产之前,2014年6月24日,中国与欧洲国家马其顿签署了出售6列高速列车的协议,这是中国高速列车首次出口到欧洲。同年7月25日,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工程通车,这是中国在海外参与修建的首条高铁线路。

两年后,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单——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线路破土动工。雅万高铁线路一期工程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建设,2021年开始试运营。届时,两地车程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雅万高铁也将成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加快,铁路合作项目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遍地开花。如今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回顾历史,中国高铁实现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中国新的“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