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抑“疯狂的猪价”

2019-09-06 13:37:14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特约评论员:杨国英

猪价不稳,动了谁的奶酪?

8月以来,在非洲猪瘟和部分地区过度限养禁养的两重叠加之下,我国猪肉价格屡屡刷新历史新高——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第35周(8月26日-8月30日),16省(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5.63元,环比涨9.3%,同比大涨92.3%。

猪价与房价,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之于CPI指数、还是民生感受,均为至关重要。何以为“家”?甲骨文的象形字,上为“宀”即代表房屋,下面“豕”是指猪,一句话,有房有猪即为家!

猪肉价格,兹事体大。我国的CPI(通胀指数)的构成中,食品占比最高,差不多占CPI构成的1/3,而猪肉又在各类食品中占比最大。而住房呢,占比CPI构成差不多是13.2%,按照这个比例计入的,当然是租房支出,而不是购房支出。

所以,近期猪肉价格的突飞猛进,必然引发各级政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先是农业农村部发文,提出六大措施鼓励养殖户补栏增养;然后,商务部表示,提供储备猪肉投放扩大进口,确保国内市场稳定;再然后,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要求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保障生猪养殖用地作为当前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主动与农业农村部门对接,为稳定生猪生产切实提供用地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频出、且针对性极强,不可否认,其出发点是好的,政策力度不小,相信在未来一年至一年半内,亦可很好地抑制“疯狂的猪价”。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去几年矫枉过正的政策纠偏。

但是,有必要提醒的是,政策对“疯狂的猪价”进行短期抑制的同时,更应该有之于中长期的谋划——否则,类似既往的猪价过山车还会轮回,否则,生猪供应长短周期可能还会发生。

讨论猪价,我们必须首先正视一个现实。

猪产业已经升级。现在的规模化养殖、工业化养殖、专业化养殖,已经完全取代了过去的散养。

20年前,中国农村,虽然算不上家家养猪,但至少50%的家庭养猪,那是纯粹的散养,杂粮、剩饭剩菜、糠皮豆渣之类的。但是,渐渐的,家庭养猪的,变少了,现在你到农村看,不要说一个村庄,一个乡镇,最多也就一两户养猪,当然是规模养猪了,至少五六百头起步。

家庭散养近乎绝迹了,当然有环保要求上升等因素,但是,关键原因还是,人力成本上升了,家庭散户变得不经济了,这和农民种地变成大户承包集体更重更划算是一个道理。

了解上述产业变迁,我们就能够明白,过去的农户生猪散养、或小规模生猪养殖,本质上,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之下,一个是过去人力成本的偏低,这是刚性的,另一个是对环保成本的透支,这是弹性的。

因此,当下即便我们再鼓励生猪养殖、再放宽生猪养殖门槛,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刚性的人力成本,有一点是可以短期调和的,那就是弹性的环保成本——但是,如果环保政策过于宽松,未来我们还是要补课的。

故而,当下我们的政策鼓励,在环保端我们还是有必要把握好底线,短期而言,我们更应该发力供应端加强补贴和进口,以相对平抑“疯狂的猪价”。

之于中长期而言,我们则必须正视生猪产业已然升级的现实,包括饲料、兽药、防疫、繁殖、环保等等,具备一条龙能力的大中型农业龙头公司,才是未来生猪养殖、确保市场价格平稳的主力军。

小规模养殖的利润来源,不具备产业链集成的能力,而只能主要通过成本压制获取,而养殖成本的过度压制,必然会带来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养殖环保问题、动物防疫问题等等。

当前政策发力,短期旨在平抑“疯狂的猪价”,及时而必要。但是,正视养猪行业现实和痛点,响应我国生猪产业升级的趋势,出台的政策若能兼顾社会短期与中长期利益,则在未来更为主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