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址临港,放宽房产限购吸引人才

2019-08-07 15:41:20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谢江珊

8月6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新片区选址最终确定落址上海临港地区。

下午4时,北京市西长安街11号,在国务院新闻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总体方案确定临港新片区先行启动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当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显示,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吸引国内外人才,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今后实施12条政策,包括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对于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且原来的政策是购房需要缴纳个税或者社保年限要有5年,新片区缩短到3年等。

选址临港最合适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

一时间,关于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选址消息如雨后春笋般,络绎不绝。其中上海新虹桥地区、上海临港地区和浦东新区被寄予厚望。

此后,官方也多次表态新进展,对新片区选址偶有提及,但始终未正式官宣。时隔整整九个月,如今,靴子落地。

为何新片区花落临港?

“新片区选择在上海东南的临港地区,选址考虑能够承载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国际运输条件完善,便于实施风险防控措施等要求。”陈寅表示。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选择临港作为新片区,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好,有洋山深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个,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装卸码头)、浦东国际机场、南汇新城;二是产业基础好,临港产业区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洋经济领域有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另有海洋科创城、智能制造区、智慧制造区等,有5所大学大约10万学生;三是潜在发展空间大,“有数百平方公里土地,这在上海十分难得。”

公开资料显示,这位地处上海东南角,距离市中心75公里的上海新贵,规划面积为343平方公里,人口约68万。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直接腹地,更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涉及的重要区域。同时具备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的特质,构成了临港便捷的综合交通优势。

“试验田+特殊经济功能区”

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临港是上海该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主要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智慧生态区(综合区)以及海洋科创城等功能区组成,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

目前,临港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

未来,临港将要被建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片区定位‘试验田+特殊经济功能区’,对接国家需求,结合上海实际,在‘卡脖子’领域有所突破。”在孙元欣看来,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新片区选择芯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港等重点领域,试点跨境金融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等新政策,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系。

当然,临港的发展目标远不止于此。早在7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当晚新闻联播关于李克强考察新片区所展示的信息显示,新片区规划到2035年,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的浦东新区。

而《总体方案》给临港定的发展目标则是: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