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弥补减税缺口成焦点

2019-07-23 02:46:49
来源: 时代周报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短期内仍将持续。下半年,包括将目前2.8%的财政赤字率上调,地方专项债限额上调等都是可采用的应对之策。”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

7月16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7846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全国税收收入92424亿元,同比增长0.9%;全国非税收入15422亿元,同比增长21.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3538亿元,同比增长10.7%。对比收支两项数据,不难发现上半年支出增速明显快于收入。

对此,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表示,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减税降费效果持续加大,收入同比下降或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增速与2018年相比,同期回落了13.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短期内仍将持续。下半年,包括将目前2.8%的财政赤字率上调,地方专项债限额上调等都是可采用的应对之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应对财政收支压力的关键,在于政府资产存量转换存在方式,通过发债等方式,来弥补可能的短期财力不足,以保证财政的正常运行。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今年以来,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落地对于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

以占税收收入比重最大的增值税为例,今年4月1日,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开始实施:原适用16%税率的纳税主体,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维持适用6%税率一档不变。

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单在今年4—5月,就实现整体净减税2218亿元。

但政策落地也对财政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今年1—2月、1—3月、1—4月国内增值税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1.3%、10.7%和12.4%。随着5月税收优惠政策下的企业增值税正式开始申报,1—5月国内增值税收入增幅即下跌到6.8%,1—6月进一步下跌到5.9%。

 “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反映出财政政策正在加力提效。”杨志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从短期来看,减税降费会影响财政收入,中长期会发挥扩大税基的作用,助推经济活力释放,长期则可以提升财政收入和高质量发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增长较快,达到15422亿元,同比增长21.4%。

“上半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203亿元,增加1705亿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16亿元,增加683亿元。两项合计增收2388亿元,占全国非税收入增收额的88%。”刘金云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多渠道盘活国有资金和资产筹集收入弥补减税带来的减收,并非提高收费增加的收入。

支出力度加码

在上半年的国家账本中,收支增速不平衡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表现不仅在于今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落地,也在于今年财政支出的力度加码: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支出进度为52.5%,比序时进度快2.5个百分点。

从细分数据中也反映出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在保障重点领域和民生的力度:上半年,农林水支出中的扶贫支出增长46.7%;节能环保支出中的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2.2%、33.5%。

同时,受落实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地方政府收支压力有所加大。

“中央财政加快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进度,同时积极督促和指导地方加强收支预算管理,做好基层财政保障,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三保’不出问题。”据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介绍,截至6月末拨付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达预算的57.3%,比序时进度快7.3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地方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仍然存在进一步加力提效的空间。

“财政政策坚持逆周期调节的思路,是通过财政手段助推高质量发展、保民生、补短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预计下半年财政支出特别是地方债还会进一步体现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能力。同时下半年在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的力度仍会保持。

 “影响财政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财政减收。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可能对积极财政政策形成制约。”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专项债政策可以进一步放松,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四季度适度加大专项债发行额度,用于补短板、强动能的重大项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