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释放886亿资金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2018-11-06 05:22:07
来源: 时代周报
今年四次降准,广东地区(不含深圳)金融机构合计释放准备金资金约886亿元,用于增强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供给能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流动性正在增加。

时代周报记者 谢中秀 潘展虹 发自广州 深圳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表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地,今年以来,广东各部门纷纷出台指导政策,将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银行机构不断创新模式,以免抵押、信用贷等小微企业专属贷款产品及“互联网+”小微贷款等模式,不断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提高小微企业金融可及性。

数据显示,今年四次降准,广东地区(不含深圳)金融机构合计释放准备金资金约886亿元,用于增强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供给能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流动性正在增加。今年1–8月,广东省社会融资规模1.5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92.71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广东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5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0.6%。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性、世界性的问题:“既要鼓励创业创新,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如果单纯强调通过金融资源的政策性倾斜来挽救困难企业,可能会造成新的‘僵尸企业’问题。”张海冰提醒说,“应当呼吁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仅就企业的风险收益、市场前景和技术竞争力进行考核,而不应当过多考虑其他因素,这才是优化企业营商的金融环境的根本所在。”

流动性紧张得到缓解

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并执行再贷款和再贴现,向市场释放净资金约2.3万亿元,用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其中多次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政策。

从央行发布口径来看,今年内的多次降准皆有定向意味。其中1月开始执行的降准0.5或1个百分点为针对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4月执行的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也大部分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7月实施的降准同样有此要求。今年6月和10月执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同样意指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定向输血。

政策利好下,小微企业迎来资金宽松。

在10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之多,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的目标。”

在广东,这个数据同样在增长。

根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在今年9月27日发布的最新人民币存贷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以来,我国居民经营性贷款,以及非金融企业及机构团体贷款总额持续呈增长态势,尤其是6月以来,非金融企业及机构团体贷款总额增速加快,达1.59%–2.56%。其中工行向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广东工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的普惠贷款客户近37000户,比年初增加13600余户,贷款余额近440亿元,比年初净增超80亿元,增幅达23%。

建行广州某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额度并不紧张,放款速度也很快。只要资料齐全,银行一个星期可以确定审批额度,如果是质押,入押之后银行就可以放款。”

交叉识别小微企业可贷性

今年6月,广东银监局发布《辖内大型银行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落实发展普惠金融、扶持小微企业的部署,多举措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是创新产品、降低费用;二是优化贷款流程;三是创新还款方式。

今年以来,央行广州分行也制定了包括《关于加强落实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部署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推动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此外,央行广州还联合原广东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建立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对接平台在广东省级层面上建立统一系统,加强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促进金融资源供给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

银行等机构层面也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从组织架构上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支行”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部门;从产品上,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快贷等。招商银行深圳某行一位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现在银行很重视小微企业贷款。招行也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部门,主要负责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核查、审批、贷款,也会研究制定一些专门产品,便利小微企业贷款。此外,这个部门还担负着主动挖掘、营销优质企业的功能”。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问题,比如小微企业积累起来的数字很大,但是个案又很小,而且小微企业生存状况不确定性高,银行给其贷款,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现代科技给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AI技术、大数据运用、人脸识别,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进打通信息‘孤岛’,采集小微企业信息,综合税务、工商、用电量等数据,可以交叉识别小微企业的可贷性。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几个公共数据,交叉识别后,对它进行风险判断,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很快就可以放贷。”田国立说,“以前我们的小微企业贷款量差不多是在200亿元,通过打通渠道,使用大技术、互联互通,我们今年已经做了近1600亿元。我们今年原来的目标是1800亿元,现在看来,很有可能会突破到2000亿元。”

广州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模式创新方面,现在除了免抵押信用贷之外,该银行还会和互联网银行合作。“我们目前和微众银行合作,法人可以在微众银行,甚至微信公众号登录、提交资料,并初步核定额度,必要时辅助线下提供纸质资料,最终由银行和微众银行一起审核,审核通过后确定额度,并共同提供贷款,贷款由微众银行给一部分额度,我们给大部分额度。”

微众银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公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依靠网点、人员,成本是很高的,而且难以下沉。但小微企业大量地在县域,如果利用互联网线上去降低成本,利用大数据去相对有效地刻画客户的画像,这对降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都很有益处。”

从国家层面探索更多工具

目前,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小微企业存在融资贵、不敢贷的问题,企业主宁愿“降利保量”、审慎经营。

一家经营服装箱包的小微企业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之前做过一年企业贷,但是现在没有在银行贷款了。一是目前企业贷大多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要提供房产抵押;二是银行企业贷贷款利率都是基准利率上浮30%,年利率在6.37%左右,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贵了;三则是贷款要求每年有一定额度的流水在他们银行,不然就收回贷款,很不方便。”

在时代周报记者向一国有银行广州某支行咨询的过程中,该行的工作人员首先询问了记者是否有房产、房产大概估值多少等问题,“银行会以房产估值的七成给予贷款。”该名人员介绍说。在进一步询问有关无抵押、纯信用的贷款后,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纯信用的贷款要看你在我们银行的账户流水情况,以及税务局交税情况,需要提供明晰资料。”另一国有四大行的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也表示,当前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还是以房产、厂房等抵押的形式进行,且对房产情况有谨慎把控。

某金融研究机构研究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银行要有风险把控意识,与其要求银行去做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不如从国家层面探索更多工具,“以之前央行提出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为例,国家出面、地方政府实际操作,大力推进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以及信用信息建设等”。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