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冷暖考

2018-06-12 01:40:29
来源: 时代周报
人们对一些热门专业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新设的专业通常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设立的,反映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甚至是有些超前的,预见了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高考结束,但对今年的975万考生来说,更重要的考验到来。

报考什么大学和专业? “高考结束了,有些家长来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建议如果孩子确实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一则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冷”段子曾一度热传,也被改编成医学、法律等专业的不同版本。这也反映出近十年来,热门专业的不断变化 ,一些原本的传统热门专业如生物学、法律、新闻媒体等逐渐遇冷。相反,信息工程等专业则在逐渐变热。高考专业究竟该如何选择?

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建议:“考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不仅要看专业名称是否新颖动人,更重要的还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因为专业冷热不是恒定的,尤其是时代发展变化越快,未来机遇越是难以预测,而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曾经的热门专业遭预警

“学校要考重点,专业要挑热门。”这句话已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的信条,假如考不上名校,也一定要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但是专业的冷热变化给专业选择带来不小的难度。

自2007年以来,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自2009年该机构首次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来,至今已连续发布9年。2010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开始发布专业预警,意在引导政府和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专业预警分为红牌专业、黄牌专业、绿牌专业。其中,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总结麦可思研究院自2010年至今发布的数据发现,本科红牌专业较为“稳定”,包括法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动画、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每年变化不大。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出现红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

那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逐渐变“冷”?相关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因素有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以法学为例分析指出,真正好的法律专业绝对不会是多余的,但大学该专业开设得太多,有些学校的法学院甚至并不专业,只是为了方便学校扩招。

“不同专业面临着不同的情况,热门专业变冷,未来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出现,很多程序化的就业岗位很容易被替代而逐渐减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各个行业在不同时期,需求状况的变化。考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建议尽可能选择未来具有不可替性的专业方向。”储朝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工科专业前景良好

与红牌专业相对应的,是绿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小,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麦可思研究院自2010年至今发布的数据发现,本科绿牌专业每年均有较大变化,但基本均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工科专业。

那面对专业冷热变换,考生究竟该如何选择?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考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盲目地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排在前面。对此,储朝晖感触颇深:“以前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报考什么专业,我就反问他,你的优势潜能在哪?90%以上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因为现有中小学教学,把学生的时间都填满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了解自己做什么工作能够做得最好,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河南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田岐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发布其实是一种预警,客观反映了某一时间段,某些专业是处于需求旺盛状态还是饱和状态:“但大家还需根据国家发展形势,冷静分析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社会需要哪方面人才,不可盲目跟风只盯着眼下的热门。”

“比较成熟的专业对考生最有利。所谓成熟,是指专业内容、专业规范、专业深度等都较好的一些专业。比如数学专业即便不是很热门,但从数学专业转到其他方向,空间较大。”储朝晖说道。

理性对待新专业

2018年,不少新专业也开始招生。中国人民大学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将在今年首次招生;厦门大学新增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以电子信息类进行招生;清华大学增设“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拟招收不超过15人……

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设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直接相关,相关行业的人才缺口急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3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

4月2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透露,2017年高教司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审批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在备案专业中,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点250个,同比增加了近7倍,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点60个,同比增加了近2倍。

“人们对一些热门专业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新设的专业通常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设立的,反映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甚至是有些超前的,预见了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刘海峰指出。

不过,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因存在诸多问题,一直颇受质疑。此前,《中国青年报》 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高校的新设专业多,其中1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多。

调查中,57.6%的受访者指出某些新设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学生成为“小白鼠”;48.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新专业的设置一味赶时髦,噱头大于内容;47.4%的受访者认为新设专业的师资、场地、设施不配套,寿命短;35.6%的受访者认为其废立随意,缺乏科学论证;35.5%的受访者指出招生简章说明不清楚或夸大其词;29.8%的受访者认为是功利主义导向,忽视学术研究。

对此,刘海峰表示,当一些高校仅考虑经济收入和学校规模等利益方面时就会迎合社会新热点开设新专业。另外,有些学校盲目跟风,开设的专业名称很时髦,但是学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和教学条件。

“考生一定要理性对待热门的新兴专业,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潜能是什么,不要盲目跟风。”储朝晖提醒道,“很多新专业目前尚不具备稳定性,还有待时间检验,不要简单地从专业名称和可能带来的利益诱惑进行考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品牌升级聚焦高钙,奶酪博士发布行业首个儿童奶酪团标,同步上线10余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