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科学数据外流 管理办法首次出台

2018-04-17 02:37:46
来源: 时代周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孙九林表示,国家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要求进行汇交从2008年开始,当时科技部发文要求国家973项目资源环境领域里约100个项目进行科学数据汇交。

时代周报记者 陆一夫 发自北京

在科技创新上获得巨大红利后,中国在挖掘数据富矿上展示了更大的信心。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于4月2日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统筹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积极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作为个人为科学数据共享奋斗了几十年,如今国家层面发布这样一个《办法》,对科技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孙九林回忆称,国内数据共享的理念最早可追朔至1994年,当时科学院技术部的一批老先生给国家写报告,希望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经过20多年的酝酿,科学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价值日益明显,使其实现有效流动终于摆上了议事日程。

在具体要求上,《办法》提出科学数据中心要承担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整合汇交工作,同时负责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加工整理和分析挖掘,保障科学数据安全,依法依规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加强国内外科学数据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办法》细则,科技部将负责组建国家科学数据网络管理平台,用以管理和维护科学数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表示,只有广泛建设一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才能解决科学数据过于分散的问题。她介绍,未来将在条件好、资源优势明显的省、市科学数据中心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科学数据汇交是必选项

“此次《办法》出台的重要背景是有一批科学家反映我国科学数据流失严重。”在4月4日科技部召开的通气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由于过去缺乏统筹,国内的科学数据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近年中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科学数据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对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的重视和管理,中国一直缺少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孙九林表示,国家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要求进行汇交从2008年开始,当时科技部发文要求国家973项目资源环境领域里约100个项目进行科学数据汇交。随后数据汇交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十一五”国家投资的项目以及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产生的科学数据都被纳入汇交范围内。

但一直以来,由于科学数据的公开和上交并非国内科研计划的必要选项,这意味着仍有部分数据出现浪费和外流的情况。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国际上很多有影响力的杂志要求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必须提交支撑论文的相关的科学数据,科研人员为了发表论文会向外提供这些数据,这算是交流。“但是如果在国内没有进行数据汇交,完全优先流向了国外,这属于我国科学数据的流失。”

而此次《办法》里特别强调,主管部门和法人单位要建立健全针对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数据汇交的管理制度,对于利用政府预算资金资助产生的科学数据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并对外提供数据的,要求论文作者在论文发表前首先应该向所在单位进行汇交。未来项目验收时如果数据不进行汇交,将不能通过验收环节。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任赵立成表示,以后要避免科学数据在国外而不在国内的局面。“不管是我们的财政资金还是预算资金形成的,还是其他渠道形成的科学数据,向国外进行提交时必须先提交到法人单位,由法人单位进行相应的审查和汇聚,之后才汇交到国际上去。这样的做法并不阻碍科学数据的流动,同时也保证它不再流失,让它在国内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推动科学数据共享

除了防止科学数据的外流,《办法》还有意推动科学数据的共享。叶玉江表示,面对当前科技创新对科学数据管理的需求,中国的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有许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并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共享和使用。

“比如一个课题组获取了数据,发了文章,评完奖,就锁在抽屉里了。”叶玉江认为,科学数据的使用率不高与当下科研人员缺乏共享意识有关,“以前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哪个地方规定实验做完了数据还要交,数据分散在课题组甚至个人手上。”

如今随着《办法》的出台,科学数据的强制汇交使得其对外共享更加全面。事实上,从2004年至今,科技部、财政部先后在基础科学、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地震、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共八个领域里支持建成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推动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这些探索为此次制定《办法》提供了参考。

为了实现科学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办法》明确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措施:一是实行清单管理制度,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资源开放共享目录;二是鼓励科技人员整理形成产权清晰、数据完整准确、共享价值高的科学数据,并鼓励这些科学数据进行出版。

最后是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原则上对公益事业以及公益性科学研究应无偿提供,确需收费的应按照非营利原则进行相关的收费,对于因经营性活动需要使用的科学数据由双方通过协定来确定最后的收费情况。

此外,在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办法》规定将依法确定科学数据安全等级及开放条件,建立数据共享和对外交流的安全审查机制。

数据越用越有价值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很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个资源必须挖掘出来才能变成财富。”孙九林表示,《办法》落地后,科学大数据将完全可以支撑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以气象数据为例,从2015年起中国气象局就逐步开放过国内的气象数据,向全社会和行业部门提供专业、丰富的气象资料,这大大刺激了民营资本对气象行业的投入力度。 据《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秘书长屈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气象数据的开放使得国内航空、物流、航海等领域气象服务已经逐步开展,打破了过去由国外同行垄断的局面,例如在物流领域,利用天气数据精准分析天气对业务的影响,已经成为物流预测分析的重要因素。

“其实我们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天气信息查询软件墨迹天气副总裁张明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气象局是国家公立机构,其在底层数据方面的搭建、收集工作量庞大,一般民营企业难以完成如此大力度的资金投入,但通过双方合作能更好地实现数据层面的互补。她表示,墨迹天气从2009年起与北京气象局合作,起初公司只是气象数据的搬运工,但随着中国气象数据的逐步开放,墨迹天气通过付费形式与中国气象局达成合作,从而获取颗粒度更小更丰富的数据,实现气象数据在社会经济效益层面的充分利用。

“数据跟别的东西不一样,仪器设备有折旧,但数据可以多次使用,而且越用越有价值。”叶玉江表示,《办法》的出台就是为了提高科学数据的使用率。他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让社会各界和科技工作者更加方便地使用科学数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