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的中国经济:立新思维、寻新动力、迎新布局

2017-10-24 13:54:0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代发展主线,说明在实体经济和创新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会比以前更大。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深圳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由于此次危机背后的深刻原因与以往不同,而各国过去普遍实行的量化宽松以及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已经式微,每个国家都不得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深入展开结构性调整。对全球和中国未来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前景,成为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

2016年,中国留美经济学年会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召开。11位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就全球经济的波动与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迷局和破局发表主题演讲,这份名单包括日本央行前副行长西村清彦、美国经济学副会长艾伦·奥尔巴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前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怀特·珀金斯、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永泰、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等。会上的讨论,成为《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更重要的发展机遇阶段。”作为本书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在序言中指出。《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经济周期、供给侧改革、债务水平、人力资本、资本市场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和预测,尤其是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观点做了澄清和深入阐述。近日,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下称《重构》)一书的副主编、经济金融网主编本力,他就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结构性调整的阶段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了看法。

国际视野与国内实践结合

时代周报:《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中的25篇文章来自不同时间、不同研究领域的经济学家、学者、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转型等的解读,当时召开这两次会议、组织这批专家学者演讲的出发点是什么?

本力: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创办于1985年,其目的是促进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促进国外经济学者参与到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重构》的主编海闻教授就是该学会创始人之一,并曾任三届理事和一届会长。自从1993年以来,CES每年都在大陆举办经济学年会,这很大程度是说明国内外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的未来充满关切和期待。更重要的是,会议具有国际视野,能将中国的问题放到世界经济环境中去看待。会议探讨的议题包括中国经济与世界如何融合、中国问题如何影响世界、世界格局如何改变中国等。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契机是,当时(2016年)举办这两个会议时,正好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方针、指导思想从落实层面上还要通过以五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以“十三五”规划非常重要。2016北京大学汇丰金融论坛主题就是“新经济、新视野、新征途”,围绕新的经济战略和发展规划,我们邀请了吴晓灵、张晓强、巴曙松等经济学家来演讲,他们既是理论扎实的经济学家,又具有丰富的经济政策经验。书中分四部分根据不同主题来展示学界对全球和中国未来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前景的研究和判断,其中第三篇《经济战略的重启与重构》主要分析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变革。这部分内容进一步讨论了在中国目前转型和调整的新阶段,如何建立新思维、寻找新动力、迎接新布局,这是“重构”的核心内容。

时代周报:为什么将这本书命名为“重构”,主要面对的目标读者是哪些人?

本力: 不仅是在“十三五”这个关键时点上,整个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从宏观上看,这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深刻变革的关键时代,从微观上看,无论是产业发展、企业创新,还是人民生活、价值观等各方面都有显著变化,相当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现在,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的概念,虽然在书中我们没有用这个词,但确实也是应有之义。我们认为,面对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每个市场主体都需要主动思考未来的发展,提升经济格局,更新经济思维。

结构性调整初见成效

时代周报: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重构》这本书谈论了“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以及中国的债务问题等,这是否和当时的中国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

本力:近年来中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下行,国际上很多声音在质疑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会不会“硬着陆”。但本书关注的不是一个短期的、单一的经济波动问题,更多的还是探讨诸多长期的、结构性的问题。比如, 书中既回应了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周期等热点问题的争议,又深入探讨了城市的人力资本分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动力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问题,一些文章标题中都带有“长期”或表达相关意思的字眼,包括部分就谈到全球经济的变动与变革,第一篇文章就是“世界经济及政策挑战中的三次‘剧变’”。所以,即使放在未来一个时期看,也仍然有很强的参照意义。

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到了一个已经告别过去高速增长,到这几年次高速增长,最后慢慢降下来的“新常态”历史时期,但是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球范围内排名还是靠前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前的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只有国家真正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成功以后,才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本书主编海闻院长的观点。在书中《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一文中,海闻院长就指出,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而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而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所在。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观点,从某种角度上讲不谋而合。

时代周报:书中谈到中国产业结构和新增长动力时,海闻院长认为不是宏观经济出了问题,而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因为服务业没有下滑,反而增势强劲,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数据中,第三产业的增速也最为明显,此外中国经济已经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您觉得从中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本力:可以说,海闻院长的观点已被进一步证实。他在书中强调改革和发展服务业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因为“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才刚刚达到50.5%,世界平均是70%左右,美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是78%”。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前三各季度的经济数据还是比较好的。好在什么地方?第一,基于服务业增速强劲,说明产业升级方面已经有可喜的变化;第二,我们积极推进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去产能”过程中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坚决整治。因为产能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现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率,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的改善要比单纯数量增长更有价值。

另外,因为美国近年来经济已经开始非常明显地回升,欧洲经济也在显著复苏,所以外部世界格局对中国特别有利,比如中国的外贸条件大为改善,对经济趋稳是有帮助的。中国现在与全球的经济融合度已经非常高,现在很多问题要通过全球化视角来观察。

供给侧改革是最具理性和理论准备的“顶层设计”

时代周报:海闻院长在书中提到中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起飞阶段,你认为这个起飞阶段会持续多久? 

本力:“起飞”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的,他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形容为坐飞机。需要先在地面滑行,然后起飞,在高空中翱翔,所以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存在一个经济起飞期,中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至于这一时期要持续多久不是绝对的,取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这也是海闻院长在书中重点讲到的。他认为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于中国来说,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就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而言,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可能来源于此。按照罗斯托的观点,中国是大国,可能比一般国家需要的时间还会长一点。中国就像一架大飞机,而一般的国家就像一架一般的飞机,或者小飞机。

海闻院长在书中提到中国大概还需要一二十年才能完成转型,目前的经济放缓只是起飞期出现的波动而已。我个人的看法可能与官方的“基本现代化”的说法比较接近。“十九大”报告中谈到两个“一百年”,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让中国崛起为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大国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时候,中国经济“起飞”很可能就完成了。

时代周报:“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发展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您认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本力: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首先是重新定位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是对过去十多年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并用,并冠以宏观调控的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反思和战略调整。海闻院长在书中也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也不是所谓的供给管理,而应该是供给机制的改革:由市场来决定供给”。

个人认为,相对于“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在经济领域全面重启理性改革的重大宣言。加之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明确态度:“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这一“顶层设计”,中国已经迎来了经济指导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实际上,需求不足从来不是经济扰动的根源,只有在各产品比例失调时,经济扰动才会出现。这对当前国内产业失衡、金融错配等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极具解释力。与从需求端出发的宏观调控思维不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将侧重于以市场化方式来释放生产力。所以,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即使是政府干预,其定位与方向也大为不同。鼓励创新创业是为了增强市场活力,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令人期待的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以及要素市场改革也都是分权让利、增进效率的市场化思路。

放在过去“指令性经济时代终结后,凯恩斯经济学唱主角”的背景中,以及从目前各种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来看,我认为人们普遍低估了它的意义,因为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后最具理性和理论准备的“顶层设计”。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代发展主线,说明在实体经济和创新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会比以前更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雷军承诺今年交付10万辆小米汽车
爱尔眼科史上最强分配方案来了,2023年现金分红接近翻倍
ESG与新能源转型双线并驱,吉利打造可持续发展范本
ESG与新能源转型双线并驱,吉利打造可持续发展范本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