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把知识变现

2017-09-05 05:08:3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成甲坦言,世界上最顶级的能力都是相通的,背后的规律也一模一样。只有掌握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时代周报记者 李兮言 发自广州

成甲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创业者、比如“成甲说书”……现在,他又被赋予了另一个身份—知识管理界的首位畅销书作家。

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成了一门学问。管理是为了进步,也是为了变现。很多人把2016年称为中国的“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中国涌现了以知乎、分答、得到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涌现了诸多知识付费的爆款,但成甲不大认同“知识付费元年”这一说法:“孔子收徒弟都得交肉当学费,知识付费一点都不新鲜。”但他也同意,这一两年,更多人开始关注知识消费市场。

无论如何,在眼下这个时代,通过互联网和资本,知识重新找回了尊严以及价值。作为国内第一本以知识管理为主题的书籍,成甲所著的《好好学习》介绍了学习方法、知识管理体系、如何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等多个颇具吸引力的话题。成甲坦言,世界上最顶级的能力都是相通的,背后的规律也一模一样。只有掌握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学习能力决定时间差

时代周报:你在书中提到,过去六年你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 本书。这个强度很大,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才4.77本。你是怎么做到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阅读量的?

成甲:时间是有限的。我不会把所有书都是从头到尾一页一页读完,而是先看目录、封面、标题,然后再去研究这本书究竟讲的核心是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方法和你本身在这个领域的积累有关系。我自己有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管理学、认知科学、经济学等,在这些领域我有较多的积淀,在看同一主题的时候,一翻标题目录,就大概知道这本书哪些是已有观点,哪些可能是新观点,这样读书的速度就会快很多。很多时候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说法而已。不过,我一年读100本书的时候,可能是不求甚解的,后来慢慢发现,还是需要慢下来,去把自己没想透的地方深入琢磨透,一旦想通了,尽管速度不快了,效果反而好很多。

时代周报:你的阅读速度跟你在书里面介绍的学习管理方法有没有关系?

成甲:有一定关系。阅读有两种,一种纯粹是为了愉悦,比如看看购物指南、风土人情的小说、情感文章等,这些其实无所谓速度,因为你是愉悦自己、打发时间嘛。但如果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或者想掌握一个新的能力,那这种学习就属于一种比较实用型的学习,或者说有其功用效果。我在《好好学习》里面就提到了要区分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其实读书的切入点,就是主动寻找那些能帮助你改变行动的信息。如果你没明白,就要花时间去死磕和琢磨它,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读书是管理思路来源,你怎么输入会影响到整个学习的效率。

时代周报:哪些人特别需要读你这本《好好学习》?

成甲:我觉得是那些“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有些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觉得已经很好了,而有些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又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这样的人可能比较适合这本书,他首先有意愿和动力去研究方法,让自己进步得更快。现在不要说北上广深,就是二线城市甚至一部分三线城市,都已经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竞争。社会的变化是很快的,不只是互联网行业,很多的传统行业变化也很大。

这种快速变化要求人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要先理解发生了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理解了原因,才有可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在这种变化当中找到一个好的位置,使自己不至于茫然无措。所有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都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速度快慢决定了你在变革当中选到好位置或者找到方向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是非常宝贵的,快的人会有更大的优势。很多人纵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加快速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和过去传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

时代周报:简单来说,用你的方法,怎样才能做到“工作三年获得十年经验”?

成甲:我曾经和一位副总裁聊过这个问题,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加班呀!”很有意思,这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看到的现象。大多数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被推着走的,工作有什么要求,领导安排了什么任务,他就去完成这些任务。他每天看起来在工作,但其实并没有刻意花时间去思考,那些看似不同的问题,背后是不是有相似的原因或规律在里面?一旦发现规律,再花时间去死磕,钻研如何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他看问题的深刻度就会快得多。

知识付费是对国民的再教育

时代周报:“得到”App 去年一年的营收是1.4亿元,马东和《奇葩说》成员推出的《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上线10天就突破1000万会员。这两年,为什么知识的消费市场似乎突然间迅速壮大了?

成甲:可能和几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二三线城市,乃至小乡村的信息都进一步扁平化,大家越来越同步了。1980-2000年之间,一个三线的小县城,不是说没有很牛的人,只不过咱们不知道。可今天不一样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小村庄里的人都会看公众号,他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焦虑感容易被激发,对知识更加渴求了。移动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把国际最新的视野和中国三四线城市居民的认知,建立了更加直接的连接;第二,要感谢阿里巴巴和腾讯。移动支付的普及,迅速使得这种潜在的需求变成了可能。以前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多,13亿人一人给我一块钱就成了大富翁,可是这个想法是没法实现的,去三四线城市收一块钱,还不够你路费的,成本极高。而今天,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了。需求有了,花钱容易了,移动宽带高速网络普及了,一波所谓的自媒体兴起又让意见领袖能够以所谓的人格魅力或者说IP去影响受众,知识付费天时地利人和。知识付费到现在才爆发,也是因为前面的铺垫够了。

时代周报:可不可以把你刚才说的总结为“知识已经进入一个易于变现的时代”?

成甲:应该说是人们更容易买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了,倒未必说所有的知识都易于变现了。

时代周报:中国有段时间曾经流行“读书无用论”,现在知识消费这么火,你怎么看中国的知识消费经济前景?知识变现究竟是引发全民消费新浪潮,还是终将沦为资本包装下的新泡沫?

成甲:知识是能够产生生产力的重要资源。金钱、知识和技术都是重要的交易资源,而一个社会的知识交易速度越快,总体上可以说这个社会的进步效率更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社会中,一个人也好,组织也好,取得成功知识所占的比重只会是更加重要,而不会相反。从这一点上讲,我看好知识消费本身。无论它是不是有泡沫,它的泡沫肯定要比房地产的泡沫好得多。就算这个泡沫有一天破灭了,我觉得它对社会的影响总体是正面和积极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的知识付费方式不存在问题。知识消费刚出现一两年,形态和方式显然还没到最完善的地步,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了。这对国家是件幸事,知识付费产生的影响,其实是对国民的再教育。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浪潮中,良莠不齐也是好事,总比悄无声息要好得多。

时代周报:现在的付费类知识分享平台越来越多,有些人总结出来这样一个观点,说这些平台主要依靠的似乎仍然是自带流量体质的大咖或个人IP?比如说有些人看你的节目,是因为喜欢你,有一些人看《晓松奇谈》是因为喜欢高晓松。

成甲:这个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探索和摸索。一个现象刚起来,为了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总会去用大咖的,就像微博刚起来的时候是靠明星大咖。但是用户没有长期的傻子,大咖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讲的内容是否对用户负责?在一种新的形式产生时,大咖容易带动更多的关注力,推动事情普及。但以后知识付费的格局—随着内容质量的提升—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产生。大咖的形式肯定还会在,但不会成为全部的主流。

时代周报: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现在的这个知识付费模式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极度依赖个人而不是知识本身。

成甲:这其实涉及,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是不是伪命题?这是知识大咖带来的热潮,还是人们对在线学习这件事情有持续的需求?我个人觉得,今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变了,互联网已经成了离不开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哪种方式、哪种程度上如何影响人类的学习?这还不确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国产电车越卖越贵,网友:再不努力只能买合资电车了
车展上新车越来越少,正经人谁还看燃油车?
日元极速贬值,日本火成五一最热目的地,游客:买买买还能省一万多
大运集团董事长远勤山谈造车:我确实钱不够多,但强在能把企业做大做好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