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制造的融合之路:始于互补,终于协同

2017-07-05 17:47:45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刘阳 发自北京

“我们要以开拓创新和开放包容的思维,加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对接。营造双向开放、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深化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金融、能源、环保、绿色发展等领域务实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合作,共同为沿线国家的安全、稳定、繁荣作出贡献。”汉堡G20峰会前夕,主席习近平在德国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当中再度提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性。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意在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德国“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3年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目的是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在今年6月份,伴随着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的再次会晤,“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不仅如期相会,而且这两大战略的深入对接,更是体现在继传统汽车之后,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形式与内涵正在打破以往合资层级,变得更加融合、互为依靠。

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中国汽车产业却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新能源汽车技术仍然存在很多挑战,与德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合作正当时。

中德两国汽车企业从牵手到联姻,可以视为中德经济深度互补的标杆样本,也是中德两国创新合作促增长的示范。

中德合作,始于互补,终于协同,在“一带一路”广阔的市场布局当中,双方都锁定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优势互补开始

6月28日,全新一代宝马5系Li在杭州正式上市。这款被宝马喻为是“工业4.0”时代下的全新车型,是一个多月前诞生于华晨宝马新大东工厂的全新产物。

“华晨宝马全新大东工厂通过创新的生产技术和工业4.0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产质量、柔性制造、提升效率和降低能耗等方面树立了全新标杆,成为国内汽车行业‘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相互结合与应用的引领者。”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厂长张涛在介绍时,满脸自信。

新大东工厂建成后,将不仅成为宝马汽车全球最为先进的工厂之一,也成为了“工业4.0”有效融合“中国制造2025”的最好注解。

事实上,在对接德国“工业4.0”落地的过程中,中德车企成为排头兵。而与大众合作已有25年之久的一汽集团,更是其中的典范。

长春市副市长白绪贵去年在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庆典上,对一汽-大众过去25年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汽车工业以及当地城市经济作出的贡献,予以大力称赞:“一汽-大众是中国汽车企业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是引领汽车市场的“风向标”,不仅促进了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也间接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升级版’,为推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提升吉林省经济综合实力、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中国与德国在制造业水平上存在着差距是“共识”。但如今,两国通过不断深入的合作,已可实现优势互补:德国在制造业上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正好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值得开拓,将给德国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这一点对于已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的大众汽车来说,感触尤为深刻。

“没有开放的合作环境和互相支持的合作态度,创新也将无法实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通过多年来与中方合作伙伴的相互协力,目前大部分本地生产的车型以及相关生产设备、机器工具的国产化率已提高至95%以上。而中国的合资企业在集团内部的产品发布频率和工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下,无论是奥迪、宝马以及奔驰都齐齐在中国市场上以本土化进程来一分高下,谁能更了解中国消费者,谁就能稳坐全球豪车销售的头把交椅。

以奔驰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奔驰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奔驰作为戴姆勒在华的重要合资企业,担负了其中大部分的销量任务,下一步,戴姆勒股份公司还要扩建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

车企成为战略对接实践标杆

其实,中德之间的合作对接渊源已久。早在去年10月默克尔访华时,中德两国就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将近一年以来,中德汽车工业之间的对接越来越深入。

仅仅在今年6月初,中德在汽车领域就同时签署了几份重量级的协议。其中北汽与合作伙伴戴姆勒签署框架协议,中国能抛开新能源技术更强大的日企而与德国企业达成战略协作,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大众更是打破在华已经有上汽、一汽两家合作伙伴的限制规定,与江淮签署合资企业协议。

此外,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蔚来汽车、百度也各自与大陆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康得新欧洲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正式投运,中德碳纤维合作将共同引领汽车轻量化新时代。

海兹曼教授对时代周报记者谈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工业4.0”如何进一步深入对接时表示,两者的初始思路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德国‘工业4.0’的核心理念是智能制造,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轻松、高效地实现产品定制化。提升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而不仅仅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区间、环节的创新, 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原则。但‘中国制造2025’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实现本土化生产的目标,坚持品质要求高于数量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本地人才的发展。该战略的目标是全面提升中国产业发展,实现更加高效、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他谈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宏伟目标,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充分了解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后,亦期望能够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加强自身在本土化生产领域的投入。

另一方面,早前在华获得“重生”的老牌德国汽车品牌——宝沃,便是中德双方在汽车制造上深入融合的一个例证。

去年,宝沃完成了与德国SAP集团的战略合作在中国落地签约,通过与SAP合作,宝沃汽车将全面打通研发、制造、供应链、销售、服务、全球化营运等产业链各环节,搭建高效互联、一体化、全渠道信息化平台,向未来“智造”时代全速迈进。“这意味着宝沃汽车在德国的‘工业4.0’模式将在中国得到实践”宝沃汽车集团营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果铁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从深度融合到协同

“很多人认为,现在由于经济大环境所限,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困难,引进来的外资逐渐减少,而中德汽车业的深度合作,就是在对外输出‘中国正在吸引外资’的强烈信号。”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早前曾这样表示。

今年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吉利与德国舍弗勒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针对手动挡汽车的电子离合器系统。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每年吉利在德国的采购量达60亿-70亿元,吉利采购件的20%-30%来自德国,并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15年以来,吉利与德国合作企业猛增,包括博世、巴斯夫等60多家企业,业务涉及生产线、车身制造、底盘件、动力、新能源等各个系统,吉利与德国的合作正在迈入更深的层次。”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中德两国经历了经贸合作、技术合作和金融财政合作几个重要阶段,全方位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中德之间有广大的亚欧经济区域和国家,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潜力,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事实上,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在借助“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通过“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协同,加快自身的产业升级,实现转型发展。

早前,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吉利亦成功地在白俄罗斯实现了其“轿车梦”。而现在德国的企业家们更想知道,他们怎样才能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参与到欧亚大陆市场的竞争当中。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线来看,它是从中国出发,经哈萨克斯坦,穿过俄罗斯南部,再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一带,最后经波兰等东欧国家,到达德国,与西欧相连。而且,北线国家的铁路可以相互连通,构成连接欧亚的铁路干线,这条路线即“第二欧亚大陆桥”。

从目前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来看,绝大部分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汽车市场具有足够潜力有待开发。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泰国、印度、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这里面拥有众多年销超过百万辆级的区域市场,包括去年印度车市销量超过300万辆、俄罗斯销量接近250万辆、泰国和印尼等国销量也达到百万辆级别。

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老牌的制造业大国德国和全球制造第一的工业大国的中国,经济发展都充满着活力。德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如果能良好对接协同,将实现巨大的合作优势和双赢。毫无疑问,在互补与协同的进程中,中德两国可以利用双方之间巨大的市场机会,实现共同发展。”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绵柔年份老酒战略,洋河股份2024封藏大典送给“世界的礼物”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