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新高考”元年 从一考定终身到多元录取探索

陈泽秀
2017-06-20 02:06:38
来源: 时代周报
完成80个志愿的报考之后,孙霞计划去打暑期工,王伟则准备出门旅游。高考改革试点三年,作为第一批考生的他们,经历了更多的科目选择、考试选择、学校和专业选择。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陈泽秀 发自上海

6月8日,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考场门外慢慢聚集了送考的家长,考生将要参加文综或理综考试。此时,浙江和上海的考生却没有考试,而是在复习英语。

两个月之前,他们已经考了一半的科目,并提前知道了部分高考成绩。今年的高考,他们也已经考过一次英语,只有语文和数学是首考。

新变化源于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称,当前我国招考制度存在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确定了浙江、上海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此次试点被认为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改革,包括考试科目、志愿填报、录取标准等方面,其中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院校”志愿尤其受瞩目。

今年2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被列入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从四省市陆续发布的改革方案来看,浙江、上海所采用的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3+3”、增加英语考试次数、取消批次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都被纳入其中。

三年过去,浙沪两地迎来改革试点的第一次“新高考”。这一届考生检验着改革试点的成果。

传统理科学生由60%降至17%

2014年,孙霞考入浙江嵊州市高级中学,她是高考改革试点的第一批学生。不过,无需过多的准备和适应,她顺利开学,并开始上课学新知识、参加校内的美食社,与其他省市的高中别无二致。

真正的变化始于高一结束时。传统的文理分科被取消,考试科目变成了“3+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考试科目(下称“选考”)。孙霞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课中自由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

同为改革试点的上海则实行“6选3”,少了一门技术课。北京、山东等第二批改革试点的省市亦选择了“6选3”,其中山东和海南提出,条件成熟后,会新增技术科目,实现“7选3”。

当时,孙霞尚未接触过技术和生物,在上了一到两周的体验课后,她很快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了生物、地理、政治。

同在浙江读高中的王伟,“7选3”时颇为纠结。他的成绩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和薄弱的科目。考虑到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确定选考科目,至多3门。一番权衡之后,王伟选择了物理、化学和地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多数高校仍然是按照文、理科进行专业划分,偏向理科可以让自己有较多的大学专业选择。

理论上,上海的“6选3”最多有20种组合,浙江的“7选3”最多达到35种,这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选考科目是文理科交叉的。全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

扩大科目选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走班”。高二开学后,孙霞迎来了迁徙上课的日子。她经常要拿着课本去指定教室,与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通常老师会建议学生“一次选到位”,不过孙霞说,也有同学走班之后,觉得某一科目不适合,中途更换。

并非所有高中都能落实改革政策。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些学校在高一年级结束时,强制要求学生确定所有3门选考科目,限制学生选择时间,或用所谓的“选考套餐”限制学生的选择范围。去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对这一错误做法进行了通报,并要求高中做好督查纠正工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学生选择权,推进选课,需要师资、课程建设配套。学校限制学生选课,除了追求高考分数之外,还与师资、课程资源等客观限制有关,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提前到来的高考压力

选课走班带来的新鲜感以及不适应,渐渐被忙碌所取代。到了高二,高考压力便提前到来,孙霞开始准备高二下学期的选考。

根据浙江的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只考一次外,其他科目均为两次,成绩两年有效,且按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选考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10月。而上海,除了外语最多能考两次外,其他科目均只有一次机会。今年秋季,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开始启动的高考改革,各科目的考试次数与上海相同。不过,北京是英语听力可考两次。

考试次数的增加,给学生多一次机会,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尴尬局面。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的班主任杨春林表示,班上有一个同学选的是地理,高二上学期就参加了选考。该学生称,想体验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为下次做准备。

不过,改革也将高考压力提前,让老师和学生更紧张了。为了早点考完选考,不少学生在假期参加培训。涉及高考的日子也从以往的四五场考试,增加到了最多10场。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学校各类社团的报名率没有以前高了。“以前学生能够玩两年,学一年。现在他们在高二就必须要考虑考什么,选什么,两次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叶翠微还指出,有家长和学生抱着“田忌赛马”的思考模式进行权衡博弈,部分学校还安排“卧底”去打听别的学校报考某门学科的人数,形成“错位竞争”。

由于选考成绩是按照参加同一场考试学生的成绩排名给分,一些中学会选择避开与重点中学一起考试,这样反而能获得好成绩,重点中学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

今年4月,最后一次选考结束。孙霞对政治科成绩不太满意,“我最后悔的就是选了政治,这个拖后腿的东西!”她生气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另外两门选考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孙霞因此消沉了很久。最后两个月,高考赶超的压力落到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上。

相比之下,考得不错的学生会稍微轻松些。去年10月,王伟的英语考了137分的高分。今年4月选考结束后,他便将精力集中在语文和数学上。

熊丙奇表示,浙江的选考共有4次机会,因此“小高考”从高二上学期就开始,学生的高考压力因而被拉长到整个高中三年。有些学生、家长对高考政策的理解以及进行学业规划,会按照功利的高考目标来规划选科、选考,导致更加焦虑。相对而言,上海方案引起的争议较小。

80个志愿的“报考自助餐”

高考总算结束了,孙霞又开始研究如何填写高考志愿。此前,学校组织过两次模拟填志愿,但那时时间有限,她只是随便填了几个—结果一个也没被录取。

2016年,上海率先实施了本科第一、二批次合并,实现了所有高校“同台”竞争。今年1月,浙江公布录取方案,取消批次,不再按一本、二本、三本录取。

第二批试点中的山东、海南两省今年也合并了本科一批、二批,北京和天津则取消“三本”,合并了本科二批和三批,批次合并或成为未来更多省市的改革趋势。

取消批次录取后,今年浙江的高考录取改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具体的方法是,参考原相应批次上线考生比例,分别按照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将考生划为三段。

有评论指分段录取是对原分批次录取的“换汤不换药”,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其官方网站解释,这一做法有利于平稳衔接,确保改革初期能有序投档录取;同时使考生填报志愿更有针对性,尽可能减少录取结果与考生期待之间的落差。

新高考之下,浙江省的志愿填报从原来的依分选校、依校选专业,变为直接填报某一院校的某一专业。专业平行志愿分三段填报,普通类高考考生每段最多可填报80个志愿,并依据考生位次、志愿顺序进行。

在上海的方案中,首次推出“院校专业组”作为录取单元,普通本科批次考生最多可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又可以填报4个具体专业。

业内人士认为,浙江的投档模式只有“考上”和“考不上”两种结果,降低了学生被退档的风险,不会出现以往为了上某大学,但专业分数不够,服从专业调剂的现象。而在上海方案中,考生仍面临专业调剂的问题。

有高校招生办的老师表示,过去的报考和录取是吃桌饭,可以选桌,但菜单是固定的,改革后上海方案改为更丰富的套餐可供选择,而浙江直接变成自助餐。

同时,有分析称,按照专业或专业组填报志愿,高校不再有单一的分数线,可能会出现热门专业扎堆报考,录取分数大幅度提高,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录取分数会下降的情况。作为新高考第一年,往年各个高校报考和录取的分数线、人数、排名等数据,参考价值有所偏差,这些对于考生而言增加了难度。

多元录取的探索

令孙霞懊悔的是没有参加“三位一体”的考试。当时,她只顾着复习选考,忘记了报名。

而王伟在高考结束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杭州、上海等地进行“三位一体”的考试。对于他来说,高考征程尚未结束。王伟坦言并没有特别重视“三位一体”,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机会,应付一下,“与杭州、上海等名校的学生相比,我缺乏培训经验,在面试时不占优势”。

“三位一体”是2011年浙江推出的一项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将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实现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择优录取。

叶翠微表示,“三位一体”是一种比单纯凭分数录取更高明的选拔方式,让中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从而基于学生特质做些实实在在的培养。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此次新高考改革提出,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即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续增加的改革试点省市中,也越来越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然而,综合素质测评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成为一个难题。对大多数高校来说,综合素质评价目前还只是一个参考,并未形成真正的分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仍普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尚未建立诚信体系之下,走多元化的道路、看表现和平时成绩,存在造假的空间。

熊丙奇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虽然高考改革一直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录取模式仍然按科目总分录取,学生在选择高考科目时,首先关注的还是今后可能获得的高考分数,而不是自己的兴趣。高考科目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唯分数论倾向在中国教育领域十分明显。

要打破唯分数论,实现多元录取,熊丙奇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招生和考试的相对分离,建立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自己的科目,以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种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

完成80个志愿的报考之后,孙霞计划去打暑期工,王伟则准备出门旅游。高考改革试点三年,作为第一批考生的他们,经历了更多的科目选择、考试选择、学校和专业选择。

同样,随着第二批试点推进,新高考改革也在路上。

(文中孙霞、王伟均为化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奔驰唐仕凯:加大在华投入,按中国速度打造产品
单季营收大涨,股价却一日跳水14%!被东方甄选拖累,新东方需要新故事
山西汾酒迈入300亿俱乐部,青花20成百亿大单品,拟分红超50亿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雷军承诺今年交付10万辆小米汽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