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出台前中山大学的“新工科”之路

马欢
2017-06-06 07:25:10
来源: 时代周报
一连串的改革动作后面,都能看到中山大学现任校长罗俊。自2015年1月担任中大校长以来,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长就以改革者的形象,让外界印象深刻。

时代周报记者 马欢 发自广州

接捧“985、211”的“双一流”已正式启动。按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说法,教育部将争取“2017年上半年完成,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时至2017年6月,一年已至年中,“双一流”的名单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但这不影响高校为了这张还未出台的名单早已铆足干劲。

作为广东省仅有的两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之一,中山大学的一系列改革大动作就频频引发关注,并被认为是奔着“双一流”而去:校园改造,大刀阔斧调整院系专业,建设深圳校区,构建“三校区五校园”新格局,引进人才,布局探测引力波的“天琴计划”……

一连串的改革动作后面,都能看到中山大学现任校长罗俊。自2015年1月担任中大校长以来,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长就以改革者的形象,让外界印象深刻。

“中大是国内高校第二方阵的排头兵,进入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是中大的明确目标。”罗俊在多个场合表达了改革的雄心壮志。

“中大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准备再创新局。所以跟原来大家习惯的对中山大学的期待、希望或者思想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首先需要一个思想上的转变,知道这个学校是要再上一个台阶的。不一定转型,但一定要升级。”在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对这一系列改革作出了正面回应。

大类招生趋势还将持续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广州阴雨绵绵。在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南校区,惺亭前的草坪上,央视热播节目《朗读者》的“朗读亭”启用了。不过与以往不同,市民们在进入学校参加活动前需要先出示证件。就在这个月初,中山大学开始加强南校园(本部)和东校园(广州大学城)的管理。

在南校园的北门广场,曾经夜夜喧闹的广场舞也安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上千盆盆栽。这个曾是广州最有名的“广场舞胜地”,如今终于更加符合高等学府的气质。

长期以来对广州市民无条件慷慨开放的中山大学,开始多了一些限制。

这一系列的变化,只是中山大学改革中的两小步而已。

就在最近的5月7日,中大对本科专业大刀阔斧,调整或暂停招生的本科专业涉及18个,其中包括开办16年之久的社会工作专业。加上2016年已调整或暂停的21个专业,两年内中山大学调整39个专业,幅度之大,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罕见。

两次的院系和专业调整并非毫无征兆。2016年3月1日,校长罗俊就在春季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人才培养的体系有待改善,目前我们人才体系上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专业总量大,有125个,能不能减到80个以内?”

“调整本科专业是全校性的举措,”一名中大老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一方面是裁掉一些应用型学科,保留理论性学科;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合并,提升一级学科的论文GDP产值,被撤掉的专业将归到更大的一级学科去参与全国性的排名,进入前五的胜算也就更大了。”这位老师对罗俊校长迫切的改革之心,表示理解。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大类招生培养的趋势在中大还会再持续,本科专业调整也会继续。“如果80%毕业生都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在考虑大学人才培养周期时就不是四年,而是六年或者七年。因此专业的训练是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本科阶段会强调口径更宽一些,到研究生阶段才去分专业。这是四年作为人才培养周期和七年作为培养周期的很大不同。”在前述专访中,陈春声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此回应中大的专业调整改革。

“第一方阵”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的2015年1月27日,已空缺三月有余的中山大学校长位置终于有了结果。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在中山大学宣布任免决定:59岁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正式接任中大校长,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大第七任掌校人。

罗俊1956年出生于湖北仙桃,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他于2001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上任没多久,“进入国内大学第一方阵”就成了罗俊时常挂在嘴边的目标。

“看看我们学校的一些关键指标,例如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院士的数量、科研经费、项目平台等,与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兄弟院校都有很大的差距。去年我们的预算排全国第五,但与第四位有着很大的落差。可以说,我们与第一方阵大学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在中山大学的2015年春季工作会议上,罗俊作了《凝聚共识、主动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罗俊表示,中大已稳居全国高校前十的位置,但还不是第一方阵的大学。

2015年9月16日,罗俊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出思想是文科最高标准》一文,可以说代表了他的大学治理思路。文章既赞扬中山大学“自由、包容、开放”的旧气质,也提出文科要正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并要以“入主流”、“立潮头”和“走出去”为具体策略,提升中大的层次。

罗俊也提出,中山大学要在五年内引进和培育12-15位院士。

两院院士是高校科研和人才实力的集中表现。数据显示,北京大学有78名院士之多,清华大学也有76名院士,南京大学一所高校就有31位院士,而广东的全职两院院士只有30多人,在高校的只有20多人。

到任中大一年多的时间内,罗俊就引进4名全职院士,其中包括了香港浸会大学前校长、著名不对称合成化学专家陈新滋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锐。

中大官网显示,目前中大两院院士人数共20人,其中全职10人,双聘10人。

“双一流”这趟列车,成了罗俊急于追赶的目标。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该战略的提出,被称为“高校五年计划”的新战略,是继211、985工程之后,国家推动高校发展的又一个大动作。

“与传统的211、985建设相比而言,这次(双一流)对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划,”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对高校而言,主要任务不是做大,而是做强,这意味着高校必须具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变革,否则就难以克服‘以规模代质量’的传统思路。”

王洪才还特别提出,“双一流”的建设,需要超一流的大学校长。

“超一流大学校长是一种兼具政治家素质和教育家素质的校长,即不仅要懂得教育自身的事物,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眼光,能够主动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能够超出学校本位利益意识,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尊重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这样的校长才会有战略定力,才可能引导大学持久发展。”王洪才表示。

面对改革争议,今年5月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前,罗俊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解释道:“我认为,大改大发展,小改小发展,不改不发展。一所大学要发展就要有改革,改革不是没有传承,而是延续优点改进不足。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纵深推进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罗俊特别强调说,“新工科”学科将成为中大的新增长点。

VCG11493938495_010600.jpg

中山大学南校区。  CFP供图

“天琴计划”

从2017年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天琴计划”,可以一窥中大发力“新工科”的雄心。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罗俊是一位“非常用功、非常严谨”的科学家。

1983年10月开始,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在喻家山人防山洞里筹建引力实验中心。作为引力物理学家的罗俊带领团队,将人生中的30年奉献给了这里。后来,这个引力中心测量结果多次被国际物理学基本常数委员会收录。

也是在这段期间,罗俊和其团队已布局对空间引力波的探测和关键技术攻关。

2014年12月,当时还是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罗俊提出了代号“天琴”的计划—天琴是由围绕地球的三颗卫星和地球一起绕太阳运行。不过,当时的“天琴”,还只是一个计划。

担任中大校长之后,罗俊也把由他领衔的“天琴计划”带到了中大,并落地珠海校区。2015年9月25日,中大以天文与空间研究院为基础,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

次年2月21日,推进实施“天琴计划”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召开。“天琴计划”项目专家叶贤基、周泽兵、涂良成、梅健伟、冯珑珑出席了研讨会。除冯珑珑外,其他几位均为罗俊在华科的团队成员。就在这次研讨会召开没多久,两位“天琴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叶贤基、梅健伟调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罗俊表示,引力波探测不是简单地砸钱就能实现,它需要时间深入研究、实验。预期执行期为2016-2035年,时间跨度长达20年。在他看来,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世界一流人才,中山大学已面向全球发出年薪50万元-100万元的招聘。

深圳校区

中大的“新工科”,将以正在建设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重要的发力点。在深圳光明新区北部临近东莞黄江的5000亩土地上,100株寓意中山大学前程似锦的异木棉已经栽下,到明年,这里就将崛起中山大学的第五个校区,也承载着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壮志。

2015年5月的深圳两会上,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马兴瑞提出,“我们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力气引进一家高水平的医科大学,这个是当务之急,绝对的当务之急”。

不久后,马兴瑞便到广州考察调研中山大学。当年7月,他和时任深圳市长许勤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会面,4个月后,深圳市政府就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建设重点为工科和医科。

根据深圳的需求和产业特点,深圳校区将重点布局医科“强项”、补齐工科“短板”,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流行病学)、药学院(化合药/生物药)以及3家附属医院,与广州校区现有的学科方向实行错位发展。

“中山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其实工科是短板,我们在深圳校区办学,补的就是工科的短板。”罗俊这样解释。

罗俊对自己上任两年后中大的成绩持欣慰与肯定态度:“2016年办学经费超过70亿元,5年内预计将跻身国内高校办学经费‘百亿俱乐部’;顶尖学科数量保持稳定,已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国内高校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将迎来一次新的改革考验: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将统一到南校区学习,此举意在增进学生对学校文化传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罗俊表示,争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区集中学习一年,大二开始再迁往广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区五校园”学习。

“三校区五校园”的新生总数庞大,未来将会达到8000多人,历史悠久的南校区,将第一次接收这么多“新鲜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守本固源老酒战略,锚定长期发展价值,舍得酒业一季度营收21.05亿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