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留住100万人才,武汉展开人才争夺战

付聪
2017-05-31 00:48:23
来源: 时代周报
“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2017年2月,武汉正式喊出了这一口号。两个月后,武汉市招才局成立,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兼任局长。

时代周报记者 付聪 发自武汉

一场人才争夺大战在武汉打响。

“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2017年2月,武汉正式喊出了这一口号。两个月后,武汉市招才局成立,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兼任局长。成立当天,雷军、陈东升等6位与武汉渊源深厚的企业家出任“招才顾问”,另有10人出任“招才大使”。

5月19日清晨,下着小雨,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武汉市招才局,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各自忙碌,杨汉军已经带着队伍前往武汉人才市场调研。“自招才局成立以来,每个人都上紧了螺丝,一直在快节奏工作。”武汉市招才局的工作人员刘瑾(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近期的工作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另一个是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作为世界上每年培养出最多大学生的城市,武汉一直面临留不住人的窘境,尝够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苦涩和无奈。在发展动力不足的今天,这份苦涩和无奈更加凸显。时代周报记者查阅武汉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武汉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持续走低。去年前三季度,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同比减少163个,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活力明显不足。“武汉对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外流。在经济发展方式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下,全国各地都抢着招才引智,坐拥‘近水楼台’,武汉不能错失‘得月’先机。”在招才局的成立大会上,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的发言掷地有声。

人才流失

武汉是中国高等人才的重要产地。数据显示,武汉拥有89所高等院校,包括武大、华科等7所重点高校,每年在校生人数突破百万,但武汉的人才流失一直相当严重。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武汉市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0万,只有10万选择留在武汉,其余2/3基本流向沿海地区。201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留汉大学生上升至15万人,但武汉依然是人才“输出地”。武汉招才局的相关人士直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武汉每年培养大量人才,本地人才却大量外流,这切切实实是我们的痛点。” 

武汉人才都去哪儿了?蚂蚁金服在2015年作了一份名为《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的大数据调查。调查显示,前五大热门的跨省就业迁移路线中,3条与武汉有关,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1)、武汉到北京(第2)、武汉到广州(第5)。“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这句一度在论坛上流传的谐谑之语,成为武汉人才流出路线的真实写照。

“过去,武汉一直侧重吸纳外省以及海归人才,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这笔宝藏。”武汉招才局的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则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武汉人才外流,除了城市的吸引力与一线城市有差距,也因为武汉地区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比其他二线城市更容易。”

为了留住、引进人才而设的武汉市招才局,不是全国第一个。2013年3月,时任浙江金华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创立了全国首个“招才局”;2015年5月,时任浙江温州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力推温州人才工作“十条新政”,被誉为当时浙江全省含金量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2016年12月,陈一新履新武汉市委书记,也把对人才的重视带到了武汉。2017年1月,陈一新在武汉市第十三届党代会上提出要“大力推动招才引智”;3月,武汉成立“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陈一新任组长;在招才局的成立大会上,陈一新表示要把招才引智列为武汉的“一把手工程”,与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相互策应、共同发力,打造武汉赶超发展“双引擎”。

VCG11501418061.jpg

校友雷军

“这次我凌晨坐最晚一班飞机到汉,还没下飞机,5个区委书记已经和我取得联系,这让我感受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招才引智的势头。”招才局成立当天,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打飞的专程回汉接受“招才顾问”聘书。同时获聘的还有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 陈东升,他感慨说:“走南闯北几十年,第一次看到在机场迎接我们的是人社局局长,组织部部长。”从履历上看,获聘企业家均与武汉大有渊源。以雷军为例,作为湖北人,他在武汉大学读了4年书,创业也从武汉起步。未来,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将负责为武汉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城市合伙人。

2017年3月初,武汉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会上,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要充分发挥武汉校友资源的“特殊作用”,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武汉招才局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我们不是为了把这些人才、企业家绑在武汉,而是为了武汉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实现互利共赢。一个企业家最看重的就是一座城市的投资环境和上升空间,现在武汉就有这个机会。”

招财顾问和招财大使不是空头衔。5月初,雷军又回到武汉,给武汉市委做专题报告,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会上,雷军还收到了一张28年前的名片—“武汉现代电教技术研究所三色计算机部”,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创业企业。雷军感慨良多:“我对武汉的感情非常深,非常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情。”而陈东升受聘后,在美国演讲时直接向在场的企业家推荐到武汉投资。

此外,武汉招才局还联系了82家武汉高校,意在整合高校校友会,寻找可以合作的企业家,号召校友企业家回汉投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

二线与一线城市之战

武汉留住人才的另一项重大工程,是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均每年要留20万,任务扎扎实实。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武汉抛出的杀手锏是:房子+户口。

2017年3月,武汉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4月,武汉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毕业超过3年的大学生,只要在武汉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缴纳了社会保险,就可申请落户武汉。武汉招才局的相关人士表示:“武汉不拼重金拼环境。但与其他城市相比,武汉的房价处于洼地,这确实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按照此前出台的楼市限购政策,外地人在武汉购房需提供2年社保证明。但为了留住大学生,武汉开了绿灯,间接为大学生在武汉购房扫除了路障。实际上,这也是新一轮人才大战的特点之一:不再是北上广深之间的你争我夺,而爆发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

4月中旬,武汉、成都、长沙、合肥、南昌等5省会的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武汉召开联席会议,就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大学生自愿缴存使用公积金等议题达成合作行动计划。5月9日,南京发布了一条房产新政:对于非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凡是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在南京工作,则在江宁、浦口等五区购房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

在“高房价赶人”在北上广深上演的同时,这是一出留住人才的大招。上海副市长翁铁慧就曾在今年1月的上海政协会议上警告:上海新进的硕士、博士等,有很多都被周边地区给吸引走了,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住房太贵。而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姚英学也在去年吐槽称,他面谈了190位国家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最后只引进了十几位,大多数跑掉的,都是因为住房问题。 

孙不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武汉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差距缩小。在这个意义上,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如果成功,就等于在给深圳、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断奶’,一线城市准备好这一挑战了吗?”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把都市丽人开到每一个县,郑耀南重提万店目标,今年将狂开1100家新店
实探小米汽车门店:有店员电话打到停机,少量现车将在发布会后交付
洗地机市场份额领先背后,添可产品故障频出引用户不满
西麦食品:从燕麦片到大健康 创新型传统企业“三十而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