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央行的难局怎么破?

2017-05-16 03:09:4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马维

最近这些年,读过不少描写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作品,有身在决策一线的官员回忆录,如时任美国财长帝莫西·盖特纳的《压力测试》、亨利·保尔森的《峭壁边缘》,有英国前央行行长默文·金的反思之作《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也有学者对比此次大衰退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专著《镜厅》……总体感觉是,对此次金融危机事实层面的回顾,除了一些决策者会在书中格外标榜自己出手果断,心思细密,并顺势推卸一些责任外,每位作者的叙述基本一致,可是一旦涉及“接下去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却往往是各说各的理,而且几乎少有雷同的设想或建议。虽说事后诸葛亮不是个褒义词,但反思总归是有比没有强,对策也总是多多益善。

相比之下,《负利率时代》是一本给侥幸躲过一劫的欧美各国中央银行出谋划策、建议他们改变应对策略的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写给央行决策者或金融从业者看的,更适合每一位生活在当下这个加速变化时代的投资者和普通人阅读。

如今,大约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经济新常态”这个词。只不过,很多人以为这是国人的发明,殊不知它的首创者,正是这部《负利率时代》的作者、曾任奥巴马经济顾问的默罕默德·埃尔-埃里安。这是一位有着丰富金融金融管理经验的公司高管,名字曾连续四年出现在美国著名期刊《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100位思想家”名单上。他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同时担任《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华盛顿邮报》、彭博社、《大西洋月刊》等众多知名媒体的撰稿人。多栖的身份和对全球金融体系及其弊端的了解,让作者在写作这部书时游刃有余:无论是简要回顾各国央行的历史,还是对央行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进行评估,抑或是写到全书的重中之重,给出极富原创性的建议、同时也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可作为投资和处事原则来掌握、运用的“双峰曲线分布”原则时,都能给读者留下比同类作品更为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全书的序言里,就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相对于如今经济的新常态,更需要着急琢磨的,其实是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作者称它为“T字路口”。虽然至今为止,还无法预料到时将会发生什么,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世界经济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出现突发事件的频率,无疑要比过去高得多。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货币为什么买不来增长”?的确,这是一个难题。作为当今世界被各国政府无限依赖、在宏观经济决策中被赋予了无上权威的央行,却找不出任何除了货币政策之外的调节手段,这点在作者眼中,堪称“一绝”,不过既然如此,也就难怪央行反复酝酿后出台的政策,却无法帮助他们实现助力经济增长的初衷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除了专业人士之外,鲜有人完全了解央行对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巨大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而央行本身对这一点也是讳莫如深,一来是因为央行的工作通常专业性极强,公众未必感兴趣,其次也是因为这类工作常会涉及国家的金融战略,需要适当保密;还有一点理由不能排除,那就是官僚机构的工作人员渴望以保密为名赢得“权威”的本性。这方面的典型,还要属作者在书中给出的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子:从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开始,具有建设性的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就成了历任美联储主席传递权威和自信的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人敢提出质疑。

而自2008年各国央行联手将世界从崩溃的边缘勉强拯救回来之后,欧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黔驴技尽的情况下,只能死命抱住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措施不放。而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和就业增长,在同样无甚新招数的情况下,居然采取了冒险的实验性措施,前所未有地长期参与到了市场运作中。比如美联储就会一直在大规模购买,而不是通过调控间接鼓励投资者参与。而且这些钱,和当年危机发生时一样,都是纳税人的钱,央行却拿它们去冒险,购买政府债券以填补预算赤字,并且他们这样做,无需任何机构的批准,因此有些议员建议对央行加强控制。的确,事情正如国际清算银行的某位官员所说的:“极度不正常正在变成别扭的正常。”

作者在这本书里,还回顾了各国央行的一些往事,揭开了这些机构中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因为成功抵御了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影响,而被公众视为国民英雄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据称他领导美联储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但作者向读者透露了隐藏在其辉煌外表之下的极其黑暗的一面;银行系统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对风险承受能力和过度杠杆不负责任的追求,正是始于那时的,从而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日积月累,终于造成了影响巨大的2008年全球经济大衰退。

所以,就连金融服务行业的标签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正常的金融服务,悄悄转变成了“金融”,只管自己牟取巨额利益,对系统性风险熟视无睹,至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本职则更是被抛在了脑后。

随着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效仿。无数债权人以史上最宽松的条件提供融资,导致那些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大肆借贷,债权人也不再做任何信用分析,只是一味盲目地追求更高规模的贷款量。就这样,整整一代人都错误地陷入了一个误区之中: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持续繁荣所依靠的是借贷,而非收入!而央行看见事已至此,自己早就无力挽回,只得自欺欺人,安慰自己,银行和机构投资者都是由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组成的,一定有能力化解危机……

如今,距离那场危机过去已有八九年之久了。尽管银行一直在艰难地尝试,但它最终是否成功地降级经济带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能否保证金融持久稳定,而不给经济造成别的问题,世人尚不得而知。

而预知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所以在作者认为,站在T字路口的西方各国央行,在危机过后生怕危机重演,遂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的高度干预模式,这种十分戏剧性却又不合经济规律的、明显错位的行为,对世界经济走出新常态是十分有害的。如今央行的困境乃是在于极端缺乏工具,导致无法进行有助于增长的结构性改革、维系更好的结构和总需求水平,也无法解除债务负担,更没有能力实现欧洲区域一体化目标,使欧洲经济尽快走出困境。

如何破局呢?作者在这本书里给出的建议是,对未来首先要有正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保证方向不出错。因此,在央行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关注的是那些过度的金融风险、资源分配不当带来的潜在后果,更应该关注可能威胁到市场正常运作和稳定的因素。

至于应对措施,作者认为说来也不太复杂,他的答案就是以一条双峰分布曲线来代替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循规蹈矩的正常分布曲线。正常分布曲线象征着,每一件事一定有某个特定结果拥有最高的发生概率。而双峰分布曲线则意味着,一件事发生最好和最坏结果的概率是最大的。如今,至少在金融领域,人们目睹的极端情况越多,就会越相信双峰分布曲线有一定的道理,也必然会被未来发生的某些事情应验。

那么,在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前,我们该做什么呢?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力求让最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最大化,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最小化。只是,这样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可就着实有些难了。因为它不同于人们传统上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需要具备相当广泛的认知多样性,接受自己的盲点,努力克服显性和隐性的偏见,进行有效的情景分析,不为证明自己先验的正确性,保持弹性,可选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应对更严重的不确定性,找到一个替代品去管理风险。除此以外,还要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在遇到上行波动的时候,灵活性显得最为重要。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多家在港银行推出高息定存,众安银行高达18.1%,跨境理财通也火热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主板IPO丨一天两家IPO企业齐撤单!今年沪深主板已有38家企业撤单,长三角三省占比超3成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