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生式创新:广东创新驱动攻坚战

2017-05-02 15:18:13
来源: 时代周报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就明确指出,广东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并且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时代周报记者 谭骥 发自广州

2016年4月,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向全市的领导干部推荐了一本书《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目前全球制造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地制造业的现状调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广东整体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打下了制造业大省的底子,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均有着较强的制造业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当中,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为广东的企业带来了难题与机遇。佛山只是全广东的一个缩影,他们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问题,而是更加严峻的问题,如何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引擎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将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广东产业经济向高端转型。“抓住了创新,就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就明确指出,广东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并且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如何激发内生式的创新动力?一场以自主创新、内生创新升级式创新的攻坚战打响。

立本而生的产业转型

位于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内,安静而又普通的一天,在佛山固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总经理胡国强与副总经理邱天则在讨论着工作方案。

“我们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运动控制就是对机器人各部分位置、速度等进行实时的控制管理。”胡国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希望成为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化生产方案商。

机器人、智能化工厂,被视为解决传统制造型企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式之一;智能制造,也是以制造业为核心支柱产业的佛山,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主要方向。

胡国强看好的是市场潜力,佛山有着众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有些可能还处于“1.0”或者“2.0”阶段。理论上,通过更换智能机器人,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既有需求,又有技术,是否意味着市场一路畅通?

但胡国强发现,现实的情况没这样简单。客户需求方往往不懂技术,只是单纯地提出要求,而根据不同行业的要求,机器人必须是定制型,并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装备制造企业,如果只是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相对简单,而定制化的产品相对复杂,更多涉及行业特性的装备则更加复杂。

“我们不是做机器、卖机器,而是提供企业生产解决智能化方案的服务,越是刁钻的客户,能让我们成长得越快。”邱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事实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运用,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去年初,佛山固高为一家畜牧上市公司解决了机器人的应用,胡国强与邱天带着团队吃住在公司,奋战30天才完成了这笔价值200万元的订单。

这是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当前佛山的发展思路。去年10月,为了全力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在佛山高新区建设了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机器人就是装备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这无疑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去年9月,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掌握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广东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视发展工业软件技术,形成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把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吸聚到广东转化和产业化上来。

2016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讲话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当前,珠三角城市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看做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未来之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很多人将产业升级理解为做新经济,但从整个珠三角来看,佛山等城市保持了非常好的定力,即继续以实业立市,把制造业做强从而支撑整个地方的经济变强,不是盲目地搞房地产、服务业经济,还是依托于实体、依托于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今年3月,广东省召开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会上印发《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实施方案》(审议稿),根据该实施方案计划,到2019年,“六市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660.36亿元,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增速从2017年起连续3年每年增长15%,装备制造业投资额年均增长20%。届时,针对投资超1亿元装备制造项目,要新引进800个,推进700个开工和470个投产。

“经过2008年的阵痛,非常清楚看到中国有些产业在向中高端发展,产业链条在往上延伸,附加值在提高,不完全是靠低成本来竞争,企业在做大做强,很多行业的产品升级换代非常明显。”刘守英对时代周报记者谈道,有一批企业家已经真正经过这一轮的淘汰、竞争以及自身的打磨,未来有希望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他认为未来珠三角应该是承担着整个中国未来在国际上制造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区域。

创新技术产业化

事实上,佛山固高是深圳固高科技的一个分支,这家明星创新型企业由香港科技大学(下称“香港科大”)和香港科大科研创业团队开办,其延伸路径有着清晰的脉络,源头直指深圳。

“佛山等工业城市,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广州与深圳是综合性城市,创新需要多元和多层次。”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几年前,广东工业大学应佛山市及南海区邀请,到佛山高新区建设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与深圳固高合作,建起了广工大研究院精密装备创新创业中心,并建设实体企业引导行业产学研深度融合。

固高的背后,站着香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很多人知道被誉为“创业门徒”的李泽湘,是因为大疆创新。尽管李泽湘在大疆内部股份不多,主要精力亦不在大疆,但大疆创新的崛起无疑为他带来了更多的成功光环。他曾提到,固高就是要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当中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问题,也就是机器人的核心控制系统。

香港的高校师生及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在深圳进行产业化并孵化成长茁壮,大疆的诞生并非是偶然。

“大疆这家公司的血液就是创新。”大疆创新副总裁王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当今的创业环境中,很多地方都是风口,很多创业者总是迎着风去做自己未必感兴趣或者未必能做好的事情,大疆却不同,“大疆的创立,就是因为创始人汪滔对航模的兴趣,再将自身的技术专长完美的结合”。

王帆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疆除了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还拥有了能够分辨与判断行业趋势的能力,公司在发展中可以听到很多来自行业的杂音,需要去判断与区别。

从20人的小团队成长为估值100亿美元的5000人大公司,这些“车库”创业公司让深圳有了硅谷的味道。在车库这种创业成本极低的创业场所里,诞生过惠普、谷歌、苹果等跨国巨头。而深圳有大疆诞生的条件,比如李泽湘早早就发现,珠三角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零部件采购、做模具、开模都比发达国家快3-10倍。

有因即有果。

硅谷除了拥有众多科技巨头,也有像斯坦福、伯克利、圣塔克拉拉等一批高校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当年,无论是从高校资源还是科研机构,深圳都相当匮乏,难道仅仅是因为具备创业环境? 

李泽湘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多年前,深圳通过“借鸡下蛋”的办法把内地以及香港的高校拉到深圳,提供土地和资金让师生在那里完成产业化的过程。

李泽湘谈到的是深港产学研基地,这是1999年,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香港科大三方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李泽湘就是首批北上参与组建机构的教授之一。

这个平台为香港高校的科研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产业转化平台,让更多的香港创业青年利用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优势,而这些人才的“北进”,为深圳乃至广东提供了宝贵的核心技术等创新资源。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明确提出为广东发展创新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一体化经济体系,将会更加有效地调配与分布广东以及港澳的城市分工、产业结构以及更好的创新环境以及更多的创新资源。

开放造就内生式创新

“广东的活力独步全国。”罗天昊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促进创新的关键不在拥有创新资源,而在汇聚资源。

深圳创新有“四个90%”的说法: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此前任职深圳时曾谈道,深圳是他工作过的大城市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最好的城市,很多企业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深圳为什么创新发展比较好?就是因为特别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以开放促创新。”

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有一家著名的“四不像”研究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据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介绍,多年前,他们来到深圳,“把自己扔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需要一套新的体制机制来适应才能做好。”在实践中,他们探索除了“四不像”的创新机制,这样可以让研究院在调配和整合资源方面更灵活,组织构架更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内生式的创新有两个核心,一是本土创新,二是市场主体创新。极具有开放活力的珠三角,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种体制创新提供了土壤。

二十多年前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达,科技教育资源却相对缺乏,面临着产业全面升级的困惑及二次创业的挑战,技术缺乏、人才缺乏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1996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建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协议书,清华大学成了全国第一个入驻深圳的高校。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化方式运作,探索一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

“深圳是市场经济最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出生就要对接这个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要求和需求配置,而不是有计划性的。加上研究院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如果没有创新、没有产业化,就没有收入,实验室就无法立足,研究人员收入也会大受影响。”嵇世山说,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

机制上的创新,让其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并且融入到了研究院的基础运营中,比如项目判断由技术专家、投融资专家共同参与,增加市场与收益的考量;研究方向则由市场需求决定,成果考核由市场效益衡量,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关键要素。用人机制上,突破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任人唯贤,全员聘用,打破“铁饭碗”,按照市场化的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

“创新是根本,创业是目标,创富是动力。”这样的创新意识让创业与创新形成了新价值的循环增值。

“对深圳来说,过去靠改革,当前、未来的发展也唯有靠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先从最核心、最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改起,先把这些问题突破了,深圳就会加速。”去年5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深圳的“十三五”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当中提到的任务、目标能否实现,最重要就是看能不能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

1999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产学研资企业平台力合科创集团成立,这是研究院整体发展战略的市场化落地执行机构,公司业务涉及研发支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国际合作等。从成立以来,力合科创集团已累计孵化企业1508家,直投资金超40亿元,参与并管理基金15只,管理规模超150亿元,培育国内上市公司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2015年在孵企业近1000家,培育企业市值超过1500亿元。

事实上,力合科创仍在延展,比如2016年3月,力合科创集团便打造了创业服务板块力合星空,主要聚焦创业孵化和早期投资业务板块,依托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力合科创集团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落地。而力合星空仍然保持了体制上的灵活,比如去年启动的位于佛山南海的力合星空·728创域,便是由南海区科技局、丹灶镇政府与力合星空合作共建,协助推动当地打造“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

“在下一轮的制造业竞争中,没有深度的开放很难做到世界最好的制造业。”刘守英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要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高地,企业家的能力必须是国际化的,制造的产品必须是在国际上能立足的,品牌是国际化的。而这就对广东的创新驱动和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更强的技术路线,真正要靠技术来培育产业优势。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