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旧时代”的欧洲知识分子

2017-01-24 02:44:5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马维

2016年将尽的那几天,读到《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敖德赛之旅》,实在是一个惊喜。阿尔伯特·赫希曼何许人也?世界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南美经济问题权威,生前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此外,他还有一个在今天看来也许更能引人瞩目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是他的外甥女婿。

赫希曼去世之后,外界发表过许多纪念文章,不少文章的作者都认为,赫希曼发现的许多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如不平衡发展理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隧道效应、极化涓滴效应等,或许每一个都“值得获半个诺贝尔奖”,此外,他还是 “基尼系数”的真正发明人。

这位1915年出生于柏林的犹太裔知识分子,在他长达97年的漫长人生旅途中,除了拥有公认的经济学贡献之外,还曾经做过许许多多堪称传奇的事情:17岁时独自逃离纳粹德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并帮助大批犹太同胞逃离欧洲;战后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幕后高参,后来又在南美担任政府的经济改革顾问,开办了私人咨询公司,在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同时,“意外”地成了南美经济问题专家;在别的学者早已功成名就的年岁,仍在学术圈边缘挣扎……赫希曼人生中的每一段旅程,都可以让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时代、生活多是波澜不惊的人们羡慕不已。

想要勾勒这样一位拥有近一个世纪人生旅程、阅历丰富、终生不断游走在书斋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经济学家、思想家的一生,绝非易事。但如果世上少了这么一位精彩人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岂不是太可惜了?幸运的是,经济学家杰里米·阿德尔曼为我们写下了这部精彩绝伦的传记:译成中文长达900余页,行文优雅,充满迷人的细节。更关键的是,虽然这部传记的传主是所谓“学界名流”,作者本人也是学术圈中人,但整部书读来却没有一丝学究气。这固然是因为作者在阐发赫希曼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时,充分考虑到了普通读者的感受,但更是因为,赫希曼本人并非是那种只会躲在书斋里、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高头讲章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位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敏锐观察、感受思考的“欧洲知识分子”,是来自于“旧时代”、如今已近乎绝迹的那批人中的最后一个。

赫希曼是一个思想早熟的孩子,12岁读康德、黑格尔,14岁读《资本论》,同时参与当时德国社会流行的各种思想辩论。当他从著名的柏林法语中学毕业(当时专为有学术抱负的年轻人设立的“古典中学”之一),进入柏林大学,踌躇满志地打算在学术上大展身手之时,纳粹禁止犹太人在大学任职、不得进入学术界的规定,让他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此后的几年,他辗转于法国、英国、意大利,进入巴黎高等商业学院这所当时完全算不上一流的学校学习他并不喜欢的科目,又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正是这段经历,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也彻底改变了他对“经济学是什么”的认知。

不过,赫希曼在思想上的更大收获,似乎要归功于姐夫科洛尔尼的引导。可以说,赫希曼一生所思考的大部分问题,都或多或少来自于科洛尔尼的启发。这是一种方法论的启蒙,这种方法论,简单地说,就是对任何思想和现实都保持开放性,合理地怀疑任何拥有现成结论的思想体系,让自己成为“可能主义者”,在任何时候都对自身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会轻易被那些悲观主义的论调牵着鼻子走。在赫希曼看来,科洛尔尼的这种思考方法背后,是一颗既充满了智性光芒,又勇于投身现实世界的热情的灵魂,在20世纪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正是像科洛尔尼这样的灵魂,让人类的未来看起来充满了希望。

二战期间,赫希曼加入了由美国记者瓦里安·弗莱组织的犹太难民营救计划,成为弗莱最倚重的人,他们救出的人里,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画家夏加尔、杜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还有汉娜·阿伦特等。为了逃避追捕,来到美国的赫希曼在美军中担任翻译官,不过,此后的十多年里,由于他的德国出身、由于他此前穿行于欧洲各国的复杂经历,更由于后来“麦卡锡主义”的兴起,赫希曼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但他从未灰心,美国的职业道路受阻后,他很快接受了一个远在南美的职位。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此番经历,让赫希曼在经济学界开始以“发展经济学家”的身份为人所知,因而不断受聘于耶鲁、哥伦比亚、哈佛等名校,实现了他进入学术界的梦想。

与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相比,赫希曼的思想变迁之路更为引人入胜:从早年相信历史决定论,到后来尽力在作品中呈现世界的真实、探究人类行为的奥秘,对现实世界的任何变化都保持乐观开放的心态。赫希曼深信,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只“隐藏的手”(可类比于“看不见的手”),正是它的存在,让人们在开始行动之前,无法完全知晓行动的后果,因此才悖论般地有了行动的勇气—若是提前知晓自己行为的后果,很多事情就不可能去做了—这正是人类历史最为精彩之处,人永远有以行动改变现实的可能。因此,赫希曼认为,“在变革之前必须确定一条最好的道路”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只会阻碍人类的发展。他主张的是“干中学”,因为在现实面前,“先见之明”极有可能是“先见之愚”,未来没有定律,人类应当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和完善自己。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金域医学发布2023年业绩:主营业务全面发力,明星产品表现亮眼,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