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实体经济阿喀琉斯之踵,新供给经济学50人有话说

2017-01-17 18:06:47
来源: 时代在线
毫不意外的,在1月7日于深圳召开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2017年会上,实体经济成为各路专家讨论中绕不开的话题。

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 发自深圳 

实体经济已成 

毫不意外的,在1月7日于深圳召开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2017年会上,实体经济成为各路专家讨论中绕不开的话题。

“河北的污染企业,比如钢铁、煤炭,也是实体经济,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它?”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诘问道,“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只谈老实体经济的转型,更要谈新实体经济的催生。”

王广宇从企业家精神角度讨论实体经济的振兴:“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批敢于创新的企业家,未来解决新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企业家这一要素。”

从产权方面讨论者有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发展实体经济对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要,“加快编纂民法典”将会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一座里程碑。

从税收方面讨论者亦有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在回应时代周报记者有关“曹德旺之问”的提问时表示,“一些企业抱怨营改增后,减税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企业主要集中在前端的、抵扣项少的行业。反而是轻资产的行业,抵扣项会变少;一些初级产品相关的,比如农贸市场、砂石,他们拿不出抵扣的发票,这些企业他们也会感受不到税负降低,甚至略有上升。”她进一步解释道,国务院要求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未来将会研究针对这些行业的减税措施。

近年来,实体经济被互联网热潮的光环所隐蔽;恰恰是在实体经济不振的当下,人们纷纷醒悟,回过头来望向这艘在中国经济海洋里航速略缓、但体量庞大、火力扎实的巨舰。

如果说是实体经济使中国经济成为披坚执锐的阿喀琉斯,那么如今,实体经济反倒成为了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环境、国内生态危机的夹击下, 以钢铁、煤炭为首的重工业面临经营和环保的两重困境。出口加工业处在寒冬中,去年年初,一度风头无两的佛山陶瓷加工厂面临大批倒闭的窘局。实体经济正位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中美博弈点仍是制造业                    

发展实体经济对社会的意义有哪些?王广宇表示,一是保证供给,特别是高品质的产品供给。二是促进就业、增加税收。

谈及实体经济乏力给国人带来的实际感受,王广宇举例:“这几年国人在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行为,从根本上说明当前我们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的缺陷,所以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上台后要让美国“回归伟大”,首要的对手就是中国。“提出回归伟大,就是已经有失落感了。谁让他有失落感?纵观世界,也就是中国了”。他认为,中国要应对美国的挑战,两国的博弈点还将是制造业。

“事实上,第三产业中美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农业在两国所占比重都不大,真正产生摩擦的就是制造业,从美国屡屡针对中国制造做掣肘之举,就可见一斑。”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重要主张就是制造业回流国内,并将采取惩罚性关税等手段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这将对制造业大国中国构成挑战。

黄剑辉表示,美国要消解中国的某些优势,否则“再次伟大”将成空谈。“最好的局面是中美共治,这也是今年G20习主席所倡导的。但美国精英的关注目标已经从世界回到了美国的利益本身,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并不想这么做。”

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令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向愈发曲折。应对之策,首要的是修炼内功。

新旧实体经济之辩

黄剑辉认为,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与实体经济有关的顶层设计,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三条也谈到了实体经济,体现出中央对实体经济的重视。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在致辞时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王广宇认为,“发展实体经济,要研究‘新实体’的范式,用新的眼光和思路去开展工作。”

王广宇表示,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等同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是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叫实体经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改变了许多传统的行业,为我们的实体经济找到了新的方向,不是传统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我们正在进入“新实体经济”的时代,“不能局限于生产和制造才是实体的看法,服务和流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

他举例,包括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大族激光、中国燃气等创新型企业,都是新实体经济。这样的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跑到了世界领先位置。

诺亚控股有限分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也在此次年会发言时指出:制造业并非都“实”,金融业并非都“虚”。如果重视制造业,轻视服务业,把制造业等同于实体经济的话,就遇到了矛盾。从无论是制造业分析还是金融业分析,需求真正落脚点是居民需求。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还是政府提供的基础需求和公共服务,他们都有虚和实的成分,都要看是否满足居民和家庭最终需要,中间产品能不能跟这个平衡起来?这个才是虚实的判断问题。

“中国目前面临的污染、产能过剩、高能耗等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来自于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其实并不‘实’,反而应该做的是脱虚、减肥”,“新常态的增速下降本身就是脱虚的过程,尤其是制造业脱虚的过程”。金海年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南京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报——经营业绩稳步向上,高质量发展踏上全新征程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