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群像映照真正的英雄主义

孙兴杰
2016-09-13 02:26:51
来源: 时代周报

孙兴杰

独居青年越来越多。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中国的独居人数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2013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4.6%。

除了离异、丧偶以及基数很大的空巢老人之外,在大城市的独居者中有一群年轻人,他们被称为“空巢青年”。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尴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滋味难言,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无奈;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惊讶。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尴尬、失落、无奈、惊讶”的心态总结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说笑或许可以,但要以“空巢青年”为某个群体统一画像,就有点矫情了。

空巢青年们放弃了熟悉和舒服的“老巢”,来到承载着权力、财富、梦想的大城市,寻求自己的上升之路,这需要勇气和魄力。尤其是那些出身于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人,生活其实本可无忧,但为了追逐梦想,蜗居成为蚁族,在舍与得之间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无论何种时代,奋斗的人总是值得赞美。

年轻是一种资本,如果放弃努力和奋斗,很快贬值。空巢青年的两大首要困惑是居住条件差和情感缺少寄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情感的牵扯,没有房贷的羁绊,独身一人, 时间充足,这恰恰也是一种资本。空白的纸方能画得出最美的画,空巢青年拥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此外,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达,“空巢青年”其实并不“空巢”。智能手机在手,青年们可随时与家乡父母保持联系,维系亲情的温度,与故乡和回忆保持“不断线”。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

与其对空巢青年提要求,还不如说,空巢青年对何谓理想城市提出了实际的要求。

吸引空巢青年前来打拼的城市,必然是开放的,也理应充满温情。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土地,更需要人的激情、智力,以及向上发展的可能与空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来来往往,上上下下,这样的城市才有吸引力。城市中没有原住民,否则城市就会成为某个阶层甚至某些人的城市,权力与财富被圈在一个极小的圈层中,必然淤积。

城市当然不会给每个进城的空巢青年留一套房子,但总应该给每个青年以奋斗的空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失去这些,城市就是钢筋水泥的冷酷森林,没有温情,空巢青年的心冷“回巢”了,城市也就衰落了。

每个奋斗者都曾经空巢过,每个空巢青年的背后都有空巢老人,梦想只有一个:在城市里拥有一个家。

(吉林大学教师,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博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