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百度?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已成专车巨兽

2016-08-02 00:26:14
来源: 时代周报
8月1日下午4点30分,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陆一夫

时代周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广州

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在经过消息传出后近9个小时的沉默,8月1日下午4点30分,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几乎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和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联名发布内部信豪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优步中国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在“囚徒困境”理论中,由于互相的不信任和缺乏沟通,囚徒往往只能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无法作出最优选择。然而现实情况是:滴滴和Uber这两位“囚徒”在资本的主导下达成一致意见,以互持股权的方式加强双方的联姻,最终达到停止价格战、实现盈利的目标。

而这宗惊天交易的背景,是数日前专车新政的正式落地。7月28日,国家七大部门联合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专车平台的合法性已经得到认可。在法律问题解决后,滴滴和Uber迅速宣布“联姻”,无疑为中国专车市场的格局定下了最后的基调。

从种种迹象来看,决定此次合并的极有可能不是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的意愿,推动合并的是双方背后的资本力量。卡兰尼克在博客中写道,自己是带着不同意见离开中国市场的,但盈利成为压倒他的主要原因。“优步中国和滴滴出行都在中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而且两家公司尚未在中国市场实现盈利。盈利是打造可持续业务的唯一出路,这能够更好地在长期服务于中国乘客、司机和城市。”

在这场长达近两年的持久战中,作为Uber中国负责人的柳甄没有带来奇迹,而堂姐柳青则带领滴滴出行击退了超过60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这再次说明外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不变真理,在离职潮和滴滴的内外压迫之下,专车市场最终没有留给柳甄足够的时间实现目标,她注定只能成为这场合并中悲情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柳甄的去向仍未明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事已至此,时代周报记者的疑问是,滴滴和Uber中国的“联姻”,是资本的胜利,还是商业规则的重新改写?当所有的竞争者陆陆续续走到一起时,中国的专车市场将在垄断中走向平庸,还是后来者颠覆巨头?

Uber黯然退场

根据彭博社报道称,Uber全球将把中国业务与滴滴出行合并,届时Uber 中国与滴滴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将高达350亿美元,Uber全球将取得合并后公司20%的股权,而滴滴则将投资10亿美元在Uber全球。

换而言之,滴滴获得了估值约为70亿美元的Uber中国,一举垄断中国中低端打车市场份额;而Uber全球则成为滴滴最大的单一股东,而且还补充了10亿美元资金。

在此番收购之前,滴滴和Uber已经恶战一年半时间。自去年情人节滴滴和快的合并后,Uber开始动用大规模的弹药狙击滴滴,但后者并没有因此而被消灭,相反在一轮轮融资竞赛中抢得先机,对Uber中国实现全面性的压倒。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中国专车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滴滴专车在用户覆盖率及订单占比方面均以八成的份额保持绝对优势,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征。而且Uber中国第二的位置也并不稳固,神州和易到两大平台也在发力争夺老二的宝座。

从订单数量来看,Uber全球的1/3订单来自中国区,而此前Uber方面也宣布用了六个月时间将全球订单数从10亿次提升至20亿次。然而滴滴出行的日订单数已经高达1500万,相比之下Uber全球处于劣势中。

事实上,在6月双方分别获得新一轮巨额融资后,市场已经开始传出滴滴和Uber中国将会合并的消息,不过一直没得到相关人士的证实。柳甄甚至表示合并一事纯属谣言,Uber中国的业务增长很快,无暇回应。

按照Uber中国的计划,今年中国区将业务开通至100座城市,其中二三线城市将是重中之重,目前Uber已推进了61座城市,长春是最近进入的城市之一。而滴滴则覆盖了全国400座城市,双方的业务体量存在较大差距。

此前时代周报记者也报道了关于Uber中国的离职潮和在华的困境,其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中国似乎并不奏效。Uber中国被滴滴合并,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超过1500万司机和3亿注册用户已经加入滴滴社群,共同搭建将人、车、交通和生活方式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生态圈。“优步中国人才和经验的加入,将让我们能更好服务中国人的需求。滴滴也将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化策略。我们期待与海内外伙伴深入合作,为行业、乘客和司机创造更多价值。”

柳青指出,滴滴目前提供了超过1300万灵活就业机会,直接充分就业超过100万,日服务乘客达1600万人次。“然而相对于八亿的城市人口规模,滴滴目前的渗透率亦仅为1%左右,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才刚刚起步。”

谁是幕后推手?

虽然业绩表现不佳,但在一篇疑似是卡兰尼克的博客内容显示,他本人并不愿意接受Uber中国被滴滴出行兼并的结局。“我是带着不同的意见离开中国的。首先,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如果你渴望让交通像自来水一样可靠,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给所有人,那么久不能忽略这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其次,作为一名企业家,如果你有机会同时打造亚马逊河阿里巴巴,不尝试才是疯狂的表现。”

截至最新一轮融资情况,滴滴和Uber的共同股东有4个,分别为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中国投资管理公司高瓴资本、对冲基金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以及中国人寿。不过这4位股东的股权比例相对较小,在董事会都没有董事或视察员席位,无法在推动交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相信这笔交易的推动者是拥有一定话事权的投资者,他们不希望Uber和滴滴因烧钱大战而延后上市进程。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上市实现退出的投资者来说,滴滴和Uber中国实现“联姻”无疑是双赢选择。

在推动此次收购上,阿里巴巴也许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阿里是滴滴的重要股东,另一方面阿里也是Uber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马云和卡兰尼克的关系密切,此前卡兰尼克成为湖畔大学的老师,向阿里的部分中高层和湖畔大学的学员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

无从得知柳青和柳甄在此次收购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柳氏家族在中国专车市场上的掌控力将更进一步。除了滴滴和Uber中国外,神州专车也有联想系的资本投入,柳传志和柳氏姊妹三人成为专车市场上最大的操盘手,未来甚至不排除神州也有机会成为被合并的对象。

在这场与堂姐的战争中,最终以柳青的胜利为结束。尽管二人均不愿直接谈及对方,但是为了各自的业务仍时常针锋相对。此前柳青就表示:“市场领袖无需购买份额,只有规模较小、较低效的企业才被迫这样做。”而柳甄则表示,在滴滴快的合并后,优步反而迎来了快速的增长,未来如果有一种模式能够颠覆Uber,那可能是无人驾驶而不是滴滴。

遗憾的是,直至被收购的这一刻,优步中国区的CEO仍未出炉,而柳甄也只是从“战略负责人”改为“高级副总裁”。

有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Uber中国和滴滴的迅速合并与专车新政落地不无关系,他认为优步在获取专车运营牌照上处于劣势,最终很有可能无法获得合法资格。根据交通部日期颁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专车平台需要取得相应的运营资格,尽管Uber中国一直强调公司是一家真正的中国公司,但在处理政府关系上Uber中显然不如滴滴有优势。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一个确立专车合法性的国家,而且监管条件比预计中要宽松得多。Uber在全球遭遇过的监管挑战比中国区要多得多,可以猜测的是,压倒Uber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是监管问题,而是更复杂的商业博弈。

合并后大猜想

在收购之后,双方将如何进行整合?员工和司机队伍是否将进行合并?对整个专车市场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收购消息正式宣布前,Uber中国区的不少员工仍不愿相信这一消息,不过随着时间推移,Uber和滴滴方面都开始保持了沉默,双方的员工都在等待命运来临的这一刻。

与此前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不同的是,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后也许无需迎来裁员潮。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Uber中国区的员工总数只有800多人,每个重点城市的员工数也不过是三四十人,员工规模不会成为阻碍双方整合的重要因素。

然而滴滴收购Uber中国,最直接的效果是双方将停止在中低端市场上实行大规模的补贴,这意味着不论是司机端和乘客端都将失去过去两年来的“竞争红利”。虽然滴滴和Uber在今年以来已经大幅降低了供需两端的补贴,不过一旦取消补贴,原本被刺激出来的需求将会如潮水般退去,而且司机端的运力也难以保证。多位滴滴和Uber的司机都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乘客端收取的车资仅仅能覆盖油费和车辆损耗,盈利全来自专车平台的补贴。可以预见的是,双方合并将造成专车市场规模的短期萎缩。

“如果滴滴和Uber真的合并,那么这和垄断又有什么区别?”多位滴滴司机如此反问时代周报记者。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由于新公司的市场份额将极有可能超过九成,目前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交易还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意。

而对于整个专车市场,目前神州和易到都放弃了中低端市场的争夺,希望走上差异化路线,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价格依然是撬动专车市场最重要的杠杆。如今滴滴和Uber停止内耗、枪口一致对外,专车市场的格局必然将迎来剧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扣非净利稳增长,现金流创新高!九州通去年经营质效双增 营收突破1500亿元
洞察债市新趋势,共绘投资新蓝图——中国建设银行与广发证券联合举办2024年度信用债券投资策略交流会
首创证券王牌业务回春!一季度资管收入创近12年来单季新高,规模逆市增长
品牌升级聚焦高钙,奶酪博士发布行业首个儿童奶酪团标,同步上线10余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