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去造船厂体验大院文化

2014-03-31 10:42:48
来源: 时代在线
这座波罗的海边城市的经历,似乎契合了汉克的个人命运: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困顿交织在一起,却不失一种独特的魅力。

特约撰稿 吕鹏

“你知道吗?很多索马里海盗头子是我的军校同学!”正准备拉灯睡觉,汉克眨巴着他的小眼睛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好吧,他让我请喝啤酒的如意算盘得逞了。

汉克是我借宿波兰格但斯克(Gdansk)造船厂宿舍时的室友,一个看上去有点神经质胡子拉碴的老头。“当年我在波兰海军,还是一枚帅帅的军官,曾被派去克里米亚(对,就是那个现在闹得国际巨头紧张万分的地方)的苏联海军学校学习,班上的不少同学都是索马里来的。那个时候他们当然没有我帅啦,可是现在却比我发达多了!不公平!”汉克瞪大了的眼珠子就快要跳出他的小眼眶,显得忿忿不平。

汉克酒后吹牛从此成了我对格但斯克最为深刻的印象。隐隐之中,这座波罗的海边城市的经历,似乎契合了汉克的个人命运: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困顿交织在一起,却不失一种独特的魅力。

造船厂里来了新主人

如果不是住在格但斯克造船厂的原集体宿舍里,我就不可能认识汉克。汉克住在这里,自称是为了讨要造船厂欠他的工资,另外厂里还有一个对他百般讨好、他却爱理不理的“西班牙婆姨”(天知道!)。而我放弃城里的酒店不住,特意选择了这家由工人宿舍改造的青年旅社,只是想更贴近地感受一下当年工人们生活的氛围—有限的波兰之行只选择了这座城市,全是因为那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造船厂和它的工人们。

躺在宿舍的上下铺里,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去想象曾经在这里住过的“工人兄弟”们的经历:一切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一帮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整个民族的方向。1967年,当夜校毕业的莱赫•瓦文萨在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找到一份电工的工作的时候,他肯定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改变波兰命运的关键人物。从1970年代末一直到1990年波兰第三共和国成立,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里诞生的“团结工会运动”,用激烈但又奇迹般和平结束的方式,缔造了瓦文萨的神话,见证了新制度的诞生。

但瓦文萨后来在这个新制度下却混得不怎么好。他下台时,波兰流行一首歌,叫做《千万不要相信电工》。这可能只是政敌们的一种攻击,但“团结工会”作为一个政党基本走进了历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讽的是,当它真的成为历史时,纪念和鲜花却接踵而来。

我个人小小的纪念之旅,就从寻找那座“瓦文萨墙”开始。这其实就是一小面红砖堆砌起来的墙,立在大马路牙的边上,两边车来车往,似乎没有人注意镌刻在墙上的那一块描述团结工会历史的铜匾。倒是不远处的一辆坦克,非常扎眼。坦克当然不是用来实战的,象征当年街头的武力镇压。紧挨着坦克的,是一个地下通道,从这个地下通道下去,就是“自由之路展览馆”。

对于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展览馆或博物馆,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评判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过单纯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摆弄才有腔调,倒是有一些客观标准。不得不说,把这个展览馆建在地下室里,是一个不错的创意:营造出一种深深的压抑感。如果再联想到整个展览馆实际上是“建在”坦克“下面”,寓意就更深了。至于展览的主题,就如名字一样,展现的是中东欧人民通往“自由”的曲折过程—或者用里面最有震撼力的一件设计品来说,就是一个个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接连轰然倒下的过程。很有意思,展览馆的时间起点并不是从1970年代团结工会的萌芽算起的,而是一直回溯到了1950年代的匈牙利。整个展览馆与其说展示的是“团结工会”的发展,不如说更是一部中东欧各国成为“正常国家”的斗争史。

船厂大院里的纪念馆

从“自由之路展览馆”地下室出来,往北走不了多远,就是格但斯克造船厂。造船厂的铁门,仍然是历史图片里的样子。不同的是,铁门上白色的厂名大字STOCZNIA GDANSKA里,已经没有了“列宁”的字样。铁门上好几个地方都插着花,很新鲜的样子,看来不断有人拜访。最抢眼的,是门上刮着的一条白色的大横幅,上面用鲜红的颜色写着波兰语的“团结”:Solidarność。这个图腾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商标,在冰箱贴、文化衫等各种纪念品上都可以找到。

门的右手边有一个小亭子,看上去像是参观接待处的样子,里面却没有人。门口一个老太太看见我,朝我直挥手,大概是要我直接进厂参观的意思。踏过那道铁门,心中竟然有一丝小小的激动。工厂很大,典型的社会主义风格,就像是一个单位大院,什么都有,看上去却有点凋敝的样子。一些老楼的前面挂着黑白的老照片,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很奇怪的,在许多的旅游书上却没有提到,工厂里其实还有一个纪念馆。与刚才那个“自由之路”不同,这个由过去的厂房改造的纪念馆,完全关乎的都是“团结工会”,少了一些说教,却多了一些厚重。

在纪念馆外面可以看到铁门的旁边正在大兴土木,好几层楼的框架都已经搭好,据说是一座全新的团结工会博物馆。博物馆工地的旁边,是三个高耸入云的十字架组成的纪念碑,建于1980年,是当时的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为纪念1970年团结工会罢工运动中流血牺牲的44位工人而建的。

于我来说,看纪念馆里的实物展览,却远没有就在工厂的大院里随便走走来得情绪激动。三月的格但斯克,依然还是冬天的样子。树还没有发芽,一点点薄薄的积雪盖在黄黄的草地上。我感到的,却是一种活的历史。格但斯克造船厂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有1.8万名工人,但往日的辉煌却没有因为政治斗争的成功而延续。过去的十年里,格但斯克船厂曾经两次面临破产。新的乌克兰经营者没有钱支付工资,船厂再次陷入困境。据说工会又捡起了过去的斗争方式,采取了罢工等抗议行动。

我不是造船专家,不知道船厂该何去何从。汉克在喝酒的时候,也只会骂官僚和经理人无能。本来我想去拍工人们踩着夕阳,从厂房里成群结队地走出来,穿过那道历史的铁门下班回家的场景。繁忙的纪念馆工地与静静的船厂大院,在那个下午,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差。

以新换旧造古城

造船厂坐落在格但斯克“老城”的北边。这座老城有过美丽的过去,但在“二战”期间被完全炸毁,后来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主要是单调灰暗的苏维埃式风格:都是些工厂、宿舍、学校之类的,只有偶尔散落在其中的一些红砖修建的大教堂会提示过去的辉煌。

大多数游客去的地方,是格但斯克“主城”。其实几乎所有的中东欧城市都一样,以集市广场为中心,广场的周围聚集了那些美轮美奂的教堂、市政厅、钟楼、商铺。虽然号称一个“城”,其实大概从最南的“金门”走到最北的“绿门”,也就20分钟的样子,又因为狭长的街道两边布满了建筑物,更像是一条步行街。与“老城”不同,走进这里就像突然之间步入了欧洲古城:高耸的哥特式建筑;刷着美丽色彩的联排宅子;屋顶上立着知名或不知名的仙女或圣徒;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杂耍艺术家和练摊的厨子;推开街道两边厚重的铁门,往往就是一座小巧华丽的博物馆亦或是市政厅,向你讲述城市里那些富裕商人的往事,或是骑士们拯救公主的童话故事。

即便在欧洲众多的古城市里,格但斯克的“主城”依然不失为一个有魅力的地方。紧凑的布局里,不会突兀地冒出一栋不和谐的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一切都有一种统一的美感。城内还有一条Motlawa河穿越市中心,向北注入Gdansk海湾,然后流入波罗的海。河两岸繁华的商铺,以及琥珀手工艺人摆出的小摊,会让你以为这里是如假包换的“古镇”。

河对岸一片特意保留下来的残垣废墟会告诉你,这座“古城”获得重生的时间,也不过仅仅60年不到。与许多波兰城市一样,格但斯克在“二战”中变成了一片废墟。从废墟里建起一座新城并不是什么难事。真正有意思的,是格但斯克的人们选择了重新还原老城的方式建设新城:一切都要求与被轰炸前一模一样。尤其考虑到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风格以及对“古董”的态度,这显得更加不可思议。我曾经问波兰科学院的朋友,这是为什么?他告诉我,是因为战争中亡国的耻辱,和已经重新恢复民族自信的荣誉。波兰人民在战后用团结战胜了财力和人力上的不便,让过去的美好家园原模原样地回到了人间。我喜欢这个关于“团结”的解释。在格但斯克这个因“团结”而闻名的地方,还有什么比“团结”更鼓舞人心的心灵收获呢?

作者系资深驴友

 

出行Tips:

格但斯克与它周围的另外两座海滨城市格丁尼亚(Gdynia)和索波特(Sopot)相距咫尺之遥,因此也有着“三联市”的昵称。从格但斯克搭乘火车可以很方便到达这两座城市——尤其是索波特,一直是波罗的海边上引人入胜的海滨度假胜地之一。

波罗的海贡献的最吸引人的产品,是琥珀。金黄色的琥珀晶莹剔透,有“波罗的海黄金”的美誉——事实上,波罗的海沿岸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琥珀生产集散地,而格但斯克又因其最为便利的交通,被公认为波罗的海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琥珀加工制造中心,琥珀店遍布大街小巷,就连格但斯克专门为欧洲杯打造的球场,也是由18000块类似于琥珀的物体镶嵌雕琢而成。戴一条黄金项链觉得太土豪了?那买一条“波罗的海黄金”,想必是极好的,一种别致的文艺范。

琥珀饰品的价格,从“地摊价”到“天价”都有。真正货真价实的琥珀,像黄金一样,是按照工艺、大小、成色分类后,再以克分量计算价格的。格但斯克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会举办琥珀展销会。展销会期间,不仅各种精美的琥珀制品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价格会比市场价便宜不少,连真正的波兰人都会激动不已。

游客们不一定总是能在展销会期间造访格但斯克。好在琥珀博物馆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至少,过个眼瘾吧,要知道,这里可是收藏了不少16-18世纪真正“古董级”的琥珀艺术品。博物馆很好找,就在“长街”的起点处,过去是一座监狱——这倒是一个很巧妙的隐喻,琥珀里的小昆虫们不就是住在一个个金色的小监狱里吗?

琥珀可以不买,但饭不可以不吃。波兰自然称不上什么美食天堂,但对“中国胃”来说,好在很多食品和中餐颇有相通之处。比如一种叫做Pierogi的“神物”——江湖上人称的“波兰饺子”。之所以说是“神物”,倒不是因为这货长得完全就是天朝饺子的模样,而是因为它肚子里啥都能装。比如,我吃过的一个叫做“神奇馅”的,里面是肉加上桃、樱桃等水果……嗯,味道还不错。不过最好吃的还是波兰烤鸭,要知道,在码头的时候,我就已经盯着那里的野鸭们很久了。
 

特别推荐:哥白尼墓地

天文爱好者到了波兰,应该会感到很幸福。那个画出了月面图的波兰天文学家让•赫维留(Jan Heveliu)就是格但斯克人,市政厅前还立着他的一尊造型别致的雕像。

还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颠覆人们宇宙观的那个人。许多到格但斯克的人,都会去不远处的马尔堡(Malbork),那是当年条顿骑士团辉煌的象征,也是波兰14处联合国自然和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不过与那些靠长矛和盾牌赢得荣誉的骑士们比起来,哥白尼更像是一个真正的骑士。

哥白尼出生在同样离格但斯克不是很远的一个叫做托伦(Torun)的城市,现在那里已经发展起了可观的“哥白尼旅游经济”,比如有着哥白尼形象的小饼干。然而我却选择去了一个叫做弗龙堡(Frombork)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哥白尼出生在托伦,却是在弗龙堡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死后也葬在弗龙堡的天主教堂里。

说是只有3小时的车程,其实加上坐大巴等待的时间,也得耗费一个上午才能抵达。收获却非常值得。一座红砖堆成的天主大教堂立在一座小山坡上,在我看来,规模虽然比不上马尔堡,风格和气势却丝毫不输。教堂已经被改造成了哥白尼博物馆,我感兴趣的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哥白尼墓。哥白尼没有真正的墓葬,因为他去世时,被葬在一个无标记的墓穴里。2005年,科学家在哥白尼使用过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两撮头发,通过DNA测试,证实与弗龙堡墓穴中遗骨的牙齿和大腿骨DNA数据吻合,这才按照罗马天主教仪式下,重新将哥白尼下葬在弗龙堡天主教堂。哥白尼墓与其说是墓,不如说是一个纪念碑:一块黑色的大理石,就立在教堂众多的木椅旁边,上面刻着哥白尼的头像以及一颗金色的太阳。旁边是哥白尼的雕像,与教堂里的众圣法器站在一起——那些曾经有可能判处他火刑的人事,最终被他所击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奔驰唐仕凯:加大在华投入,按中国速度打造产品
单季营收大涨,股价却一日跳水14%!被东方甄选拖累,新东方需要新故事
山西汾酒迈入300亿俱乐部,青花20成百亿大单品,拟分红超50亿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雷军承诺今年交付10万辆小米汽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