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这些书页,翻过2015年(上)

2016-01-19 06:50:4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从时间上来看,这更像是一场“迟来的告别”—早在2015年年底,大大小小的推荐书目已经出炉,人人都在用已经读过的书总结这一年,其中不乏书与书的重叠,人与人的交汇。

2016年1月过半时,时代周报推出了这份年度书单。

从时间上来看,这更像是一场“迟来的告别”—早在2015年年底,大大小小的推荐书目已经出炉,人人都在用已经读过的书总结这一年,其中不乏书与书的重叠,人与人的交汇。眼花缭乱之余,真正按着书单去寻、去看的人,不知几多?

隔了半个月,一只脚尖已经踏进2016年,隔开年底的一拥而上,再回头看2015年自己真正喜欢的、推荐的,惟愿更客观、更公平。

这份年度书单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期的四位推荐人,有两位代际分明的经济学家;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作家;还有1位是如今饱受争议与关注的“富二代”。读书知人,看看他们开出的书单,是观察当下中国的一扇小窗。

本版撰文 时代周报记者 李兮言 杨静 发自广州、上海

陈志武:远离庙堂读史书

2015年,陈志武出版了新书《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如果说《金融的逻辑1》关注的焦点是“富强”,《金融的逻辑2》则把焦点集中于“自由”。“自由的金融市场”一直是陈志武为之鼓与呼的。“基于自由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自由的市场与自由的金融,将会提升每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除了写作自己的新书,陈志武在2015年也读了很多书,“以历史类为主”,其中以下几本是陈志武着重推荐的:

推荐的第一本书,叫做《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How Social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Fate of Nations》。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Ian Morris写的,从人均用热能量的多少来测度人类社会在过去几万年的变迁。

第二本书是李泽厚写的《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在陈志武看来,此书可归纳为:谈的都是中国和西方如何起于巫术迷信,但后来分道扬镳的故事。

第三本书谈的是16世纪的加尔文新教商业伦理如何改变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故事,书名叫做《加尔文与商业》。全书以“加尔文主义的商业伦理”为核心内容,力求选取加尔文在金融、商业和经济等主要方面的教导,然后将之用于现代市场及决策领域,并对加尔文主义精神及其如何影响商业领域进行了一番有见解的探讨。

第四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 Matthew Sommer写的一本有关清代中国婚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和买卖妻妾的历史书。书名叫做《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s》

作为上世纪80年代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范本,陈志武对庙堂的兴趣一直不大,权位对他没有吸引力。他推荐的这四本书,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他的人生志向。

朱宁:除了赚钱,别忘生活

请朱宁推荐之前,他接受过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几乎颠覆了记者对国内高校院长的认识:儒雅、有礼、谦虚、颜值甚高。

2015年,朱宁出版了新书《刚性泡沫:中国经济为何进退两难》。他自称“非典型的金融学者”,在朱宁推荐的书单中,当然少不了金融领域的书籍,但再仔细观察这些书目,就会发现他关注的不仅是金融问题。用朱宁自己的话说,他更关注经济变迁中的人性,他希望:越是在经济的迷茫中,人们越能找到一点经济之外的价值所在。

这份书单中,以外文书或译作居多。朱宁特意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平时的读书就以专业书和英文书为主。书单中也有“旧书”,朱宁强调说,喜欢的书值得“反复地读”。

2015年,朱宁读了一部美国小说,叫做《无声告白》。“2015年,这本书在美国很流行,我非常推荐。作者伍绮诗是一个香港人后裔。这部小说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对此的感触很深。”

金融领域,朱宁推荐的书是《Between Debt and the Devil》( 《在债务和魔鬼之间》 ),现在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作者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原来是英国金融管局局长,这本书记录了他在全球债务危机之后的思考。朱宁说:“我和特纳先生在很多地方的想法挺一致。在这本书中,他从国际监管者的角度去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目前全球的经济状况以及进一步的金融改革。这本书,对中国怎么思考现在的全球经济颇有价值。”

专业类书籍之外,朱宁推荐的第一本叫《万物有灵且美》。“我可能算是非典型的金融学家,在研究行为金融的过程中,对于人性之中存在的兽性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作者吉米·哈利是一名兽医,用中国的传统观点来讲,这本书的观点比较‘齐物’。它把动物放在跟人平等的位置,并以此角度来看待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朱宁推荐它的理由是:这本书能够帮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发现生活当中非常简单、非常美好的事物。

朱宁对这本书喜爱至极,甚至将其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很多国人都很惶惑、不安,很容易迷失,忘记其他更重要、更有价值、更美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对于目前转轨经济中的中国挺有好处。英国发展了两百年,到这个阶段之后,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而有价值的,可能是很简单的东西。反思金融,我的职业性认为,很多时候钱可以带来正面的价值,但是归根到底,人生还有很多超越金钱或超越投资的领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宁还是东野圭吾的粉丝。

“我曾在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访问过一段时间,去年也去了三次日本。从研究经济泡沫的角度讲,我会对日本非常感兴趣,此外,我也希望去观察日本经济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日本人对于亲情、爱情、生活的认识。东野圭吾的作品反映了很大的时代性,里面很多讲的是咱们中国现在经历的东西。”

最后,朱宁推荐了杨显惠,“我喜欢他讲故事的风格”。

张赞波:从“土得掉渣”抵达瓦尔登湖

张赞波用邮件发来这份书单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几个小时后,他就要出发去火车站,而“行李还没有收拾好”。就在这样疲倦、焦急的状态下,张赞波的这份年度书单写得极为“用心”。

2015年,在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身份之外,张赞波出版了新书《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写这本书之前,张赞波耗时三年“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用心,大概是做好所有事情的秘密之匙。张赞波书单上的5本书,题材多样,他既关注大时代又关注小人物,与他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和关注点一脉相承。

张赞波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档案:一部个人史》。在张赞波的创作观念中,最令人崇尚的纪录片创作境界是将“揭示性”和“自我性”合二为一将“时代史”和“个人史”融汇一炉。“如果说这本书是一部纪录片,它就是那种完美融合了二者特性的优秀文本,是我最想拍的那种电影:从对自我的审视切入,带出波澜壮阔又绵长幽暗的历史现实。最终,照在自己身上的那束微光闪亮地照在了时代身上”。

《富强之路:从慈禧开始的长征》“看起来是比较‘主旋律’的宏大历史叙述,但拆开来看,每一篇章又如同是一节精彩而精致的个体人物传记”,除却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高超结构能力,张赞波戏称“如果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能写成这样,那我在当初的历史课上一定不会睡意昏沉”。

张赞波说,读完此书,他找机会去了一趟韩少功“隐居”的八家峒水库,“远远地看着韩少功家的砖房子,朴实无华,其貌不扬—像他的文字一样,却让人怦然心动。”张赞波还提供了一种阅读建议:将《山南水北》和《马桥词典》结合起来读,“回味无穷”。“湖南籍作家里,很少有像韩少功这样的,从一种土得掉渣的乡土性出发,抵达了瓦尔登湖式的精神性与思辨性。尽管两者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在外界眼中,张赞波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但出现在这份书单上的小说,只有一本。《好人难寻》是一部口碑极佳的小说,张赞波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奥康纳呈现出来的黑色和邪恶是睿智的。这个被疾病困扰的女人没有投入上帝的怀抱,而是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且怀疑一切,解剖人的阴暗面和复杂性。人们通常认为她是冷酷的,可是当带血的伤口被层层揭开时,却发现她带着巨大的温情与关怀,用邪恶抵抗着邪恶。这就是我喜欢的奥康纳。”

《森林秘境》和张赞波所写的《大路》放在一起,仿佛一对参照读物。书写的是一位生物学家持续一年观察一平方公尺的森林,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记录下其中的动植物生命活动历程。方寸之间的世界映照了宇宙万象。张赞波说:“我阅读时先是感到宁静与愉悦,而后却陷入了稍许的难过和悲凉。我想到了近20余年来故乡环境的变迁,孕育万物的富饶土壤逐渐被水泥和柏油封存,人类不光对同类、也对大自然的邻居进行着一场接一场的‘强拆’。这本书可以带给正在进行大规模‘城镇化’的中国人更多层面的思考。”

王大骐:一个扒在宗教窗口偷瞄的小孩

王大骐是个能够颠覆中国人对“富二代”刻板印象的“富二代”。他热衷思考,持续写作。此外,他还对宗教问题很有兴趣,究其原因,他说自己“对人为什么活着很有兴趣”。王大骐为读者开出的推荐书单,清一色全与宗教有关。

从王大骐自身的“有限”接触来看,与他一样对宗教有兴趣,会对“认为为什么活着”这类问题感兴趣的“富二代”,“几乎没有”。“衣食无忧并没有带来思考的自由,反而麻木了灵魂和神经,这非常可惜。我也时刻在警惕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王大骐自比为“扒在宗教的窗口缝偷瞄的小孩”。他对宗教的关注始于在加拿大的留学时期。当时有5个不同的教会曾试图感召他入教,“那里的冬天有8个月长,大雪封山。加上还没有出现微博、微信,我能做的几乎就只有瞎看瞎想。”不过,王大骐最终对佛教的关注度更大,因为这一宗教更容易令他产生“亲近和认同感”。他坚持认为,佛教是无法“研究”的,只能在生信的基础上,“实修和证悟”。

“你现在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有一些答案了吗?”也许追寻的过程就是答案吧,佛家讲常念死亡,也是为了思考这个问题。

王大骐很喜欢黑塞的《悉达多》,尽管所读的这本书已经被翻译过一道了,但他认为“故事依旧给人一种永恒感”。他给自己取的笔名,就叫“悉达多”。佛教创始人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29岁离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门。王大骐希望自己能像悉达多那样,得到“终极解脱”。

《老子他说》是王大骐推荐的第一本书。“研习萧天石版《道德经》已有一年,基本章节过了一遍,南师的解读和演绎可谓另一种视角,不可错过。”

在王大骐看来,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大概是另一个样子,也因此,《告别娑婆》是他推荐的第二本书。平时,王大骐经常有缘与皈依的朋友探讨佛法,谈话间,渐渐开始对竹庆本乐仁波切感兴趣,“他有国际背景和视野,也曾经是个愤青,心有戚戚焉”。

余下的三本书,也都跟心灵禅修有关。王大骐这个“悉达多”,正走在自己的人生修炼之路上。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光伏一季度滑铁卢?“一线大厂”天合光能增速下滑,“硅片寡头”TCL中环由盈转亏
一季度营收增长超54%,品牌微电影票房效应近62亿,持续看好九号公司长线经营
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罚没1.33亿,其父旗下私募曾操纵广汽集团股价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