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父老乡亲

2015-09-18 09:35:2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始,刘鸿伏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不少农民疲惫地漂泊在城市与乡土之间,以侯鸟方式求生存。

消失的父老乡亲

卢世龙

刘鸿伏新书《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283页,35元)是一部记录当代乡土中国大裂变以及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力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始,刘鸿伏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不少农民疲惫地漂泊在城市与乡土之间,以侯鸟方式求生存。

二十多年过去了,刘鸿伏的足迹遍及南方和北方的乡村,深入了许多村舍,还当过一年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长期的亲历与观察,会给思维带来奇特的张力,体会到常人不易抓住的瞬间。这种觉悟关乎民生。刘鸿伏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显然触摸到了当代乡土生存的本质,也从细微处体会到了现代乡村嬗变的准确脉动。

中国农民成规模迁徙的背景深处,分明潜藏着一个大国的千年阵痛与裂变。这种裂变的过程和结果,是刘鸿伏关注的焦点。刘鸿伏擅长剖写苦难中的诗意。《父亲》、《凝望田园》、《板桥上的乡愁》等散见篇章,属于乡土生命意识作品的经典,而《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则是以几十篇散文组成一本书,以其一贯极具张力与魅力的散文笔法,叙写乡土真相,观照人的生命与家园的未来,全方位书写乡间卑微人物的生存与农村大事件。

田园、板桥、池塘、炊烟、古树、院落、鸡鸣、鸟语、月色……这是刘鸿伏生养并为之怀想的地方,是芸芸众生肉体和灵魂的归依。刘鸿伏曾经是父老乡亲中的一员,他深知,父老乡亲哪怕生如芥末之微,死与草木同朽,也一代一代与土地生死与共。刘鸿伏的父亲就是在集体生产劳动之余,起早贪黑地耕种自留地和菜园,送出了三名荣耀乡里的大学生。那时的乡村,舍得流下多少汗水,就能播种多少希望。

而今,此般情况不复存在。一个农民种两亩田,辛辛苦苦忙到收谷按时价折成现金,居然还要倒贴1200多元……种田已经养不活自己,更不要说养活家人了。在这片田野劳作,父老乡亲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前途。

书中,刘鸿伏展示了父老乡亲迷失田间的无奈与挣扎,更展示了平凡生命的强韧和苍凉。

身强体壮的阿牛们,进城打工,拼命干活,结果给别人赚了钱,自己落个伤残,医疗费没着落不说,还彻底摔碎了自己的后半生;下井挖煤的明初哥们,冒着生命危险想撑起一个家,不幸个个犯上尘肺病,反而成了家中负累。擦鞋、扫地、收破烂……打工者如无根之萍,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为生活冒险,付出的代价如此惨重。或者说,当父老乡亲决然放弃熟悉的农耕,而变身候鸟时,只能迷茫且无奈地飞进陌生的天地。他们既不能预知前方的风雨,更无法预测前途到底有多漫长。也许,飞到哪里算哪里,便是他们飞向远方的理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再回来,无声地消失在天地之间。如书中所写的那篇《每个人都会消失》。

这些人的家园,“许多房子瓦楞上长满野草,门窗紧闭或倒塌。屋外台阶上长些矮小的灌木,爬满藤萝”。然后,那些老房子坍塌为断垣残壁,檐头任杂草吞噬。村庄成为空村,村舍成为鬼屋。留下的老人与小孩,生活在荒芜没有生气的空荡村子里,面对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危险,面对拆迁、污染、塌陷以及各种矛盾和冲突,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许多无能为力。

村子里还有另外一些忙碌的身影。利益面前,他们或以活报死、以无报有、以富报贫,或贪污挪用公款甚或分赃不匀打架结仇……还有乡间上访专业户、行为艺术家、匠人、敛尸者、被挤压在最底层的乡村公务员。人生百态,淋漓尽致。

 “文学的意象创造如同绘画,画外之意或文外之意,才是需要用心回味并体悟的东西”—若能从生命高度与当代中国乡村生存范式的角度阅读本书,当是作者所期待的。邵燕祥先生说,读刘鸿伏的这部书,如同读鲁迅的《故乡》,一派苍茫,篇篇震撼心灵—但要知道,当代农民早非鲁迅笔下的闰土。
(作者系书评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一瓶面膜卖1800元,中国贵妇爆买伊菲丹,雷军曾参股的这家国货美妆净利飙升135%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有望增厚利润,研发及供应链实力显著
主板IPO丨一天两家IPO企业齐撤单!今年沪深主板已有38家企业撤单,长三角三省占比超3成
152万头,神农集团去年生猪销售再创新高!净利润由盈转亏,降本增效扩充产能
扫码分享